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網絡時代為新聞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新聞傳播的渠道和形式,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與范圍,同時也催生了信息同質化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深入探討如何在把握機遇的同時,堅守新聞真實性、客觀性和公正性,提高新聞傳播的質量與效率,對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傳播的重要論述、塑造網絡時代新聞傳播新態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01
網絡時代新聞傳播的新特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新聞傳播領域呈現出諸多新的特點,這些特點不僅重塑了新聞傳播的生態,也對社會信息傳播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
信息傳播即時性與互動性強
在數字化時代,新聞傳播的即時性瓶動性得到了顯著提升。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社交媒體的興起,極大地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使得新聞事件能夠迅速通過多種在線平臺傳播至全球。這種即時性不僅使公眾能夠實時掌握最新動態,也賦予了新聞報道更強的時效性。
互動性是網絡新聞傳播的核心特征之一。與單向傳播的傳統媒體不同,網絡時代的用戶可以通過分享、評論等各種方式與新聞內容進行互動,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從被動的接收者變成主動的參與者。這種雙向互動不僅增強了新聞的傳播效果,還促進了公眾對新聞事件的深入關注和討論,有助于構建更廣泛的社會共識。同時,新聞機構也能通過這些互動獲取反饋,及時優化內容策略,提升新聞內容的質量。
個性化與算法推薦融合度高
在網絡時代,新聞平臺可以利用算法技術分析用戶的瀏覽行為、興趣偏好以及地理位置等數據,以推送與其個性化需求相匹配的新聞內容。這種算法驅動的個性化推薦機制,不僅提升了新聞傳播的針對性,也優化了用戶的閱讀體驗。個性化服務與算法推薦技術的結合,推動了新聞傳播向智能化和定制化的方向發展,促進了新聞傳播模式的創新與變革。
傳播主體多元化
在網絡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特征。除了傳統新聞媒體之外,普通網民亦能借助博客、微博等數字平臺,成為信息的發布者與傳播者。
02
網絡時代新聞傳播面臨的現實困境
在網絡時代,新聞傳播雖得到了很好發展機遇,卻也遭遇多重現實挑戰。這些挑戰不僅削弱了新聞傳播效能,也對社會信息生態與公眾認知構成嚴峻考驗。
信息過載與質量參差不齊
在網絡時代,信息傳播的迅速性和廣泛性導致了信息過載問題。信息過載不僅耗費了公眾的時間和精力,還可能導致受眾注意力分散,進而影響公眾的信息處理效率和決策質量。這種現象對公眾的信息篩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對新聞傳播的質量和準確性帶來了挑戰。
虛假新聞與信息失真時有發生
網絡可以提升信息傳遞速度,擴大傳播范圍,這就為虛假新聞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在追求新聞報道時效性的過程中,信息的準確性有時也容易被忽視。近年來,社交媒體的普及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現象,用戶在分享和傳播信息時往往未能嚴格核實信息源,導致不實信息的迅速蔓延。信息的失真不僅削弱了新聞媒體的信譽度,也會威脅到公眾的信息識別能力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隱私侵犯與數據安全問題突出
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任何個體均可能成為信息發布者,而網絡空間的匿名性加劇了監管難度。由此,個人信息的不當收集、使用及泄露現象普遍存在,這不僅侵害了個人隱私權,也可能對個人生活產生深遠影響。此外,大數據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得數據安全問題愈發顯著。因此,探索如何有效保護用戶個人信息,防止其被非法獲取與濫用,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新聞娛樂化與淺閱讀趨勢明顯
在網絡時代,新聞傳播呈現出娛樂化與淺閱讀的趨勢。部分媒體為追求公眾關注和點擊率,過分強調新聞的娛樂住和趣味性,忽略了新聞內容的深度與嚴肅性。此種傳播方式不僅削弱了新聞的教育與引導作用,也可能導致公眾對新聞的認知流于表面。此外,淺閱讀現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公眾在接觸新聞時往往缺乏深度思考與理性分析,容易受表面現象和情緒化內容的影響。
03
網絡時代新聞傳播應堅守的原則
堅持真實性與客觀性相統一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新聞的真實性與客觀性構成了其傳播的核心價值。真實性是新聞工作的首要原則。新聞從業者需堅守真實性的原則,確保報道內容的準確無誤,杜絕夸大或扭曲事實的行為。同時,客觀性作為新聞報道的基本準則,在報道過程中,新聞工作者要排除主觀偏見,客觀呈現新聞事件。在新聞報道過程中,新聞工作者要尊重事實,防止片面性與偏見,以維護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公正性。
堅持公正性與責任性相統一
公正性原則是新聞傳播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即新聞媒體在報道過程中應公平對待所有利益相關方。特別是在處理敏感或爭議性議題時,應保障各方平等的表達權利,以維護報道的平衡與公正。責任性則強調新聞從業者對社會負責,遵守法律及職業道德,確保報道的臺祛性與正當性。
堅持創新性與合規性相統一
在創新新聞傳播方式時,新聞機構要革新技術,提升新聞傳播的個性化和精準度。大數據分析有助于新聞機構洞察公眾需求,掌握輿論走向,優化新聞報道。然而,這些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規,保障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防止信息被篡改。此外,新聞媒體還應強化員工信息安全意識,保障新聞傳播的合法性與合規性。
04
網絡時代新聞傳播的優化策略
健全法治體系,加強新聞內容的審核與監管
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針對網絡新聞傳播特性,我國亟需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界定新聞傳播的權益、義務與責任。在此基礎上,還應強化配套法規建設,包括確立新聞內容審核標準、制定違規內容處罰措施等,確保法律規范的切實執行。與此同時,鑒于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及新聞傳播形式的演變,法律法規的制定與修訂應具備前瞻性和適應性,以應對新形勢下的挑戰。
強化監管機制
首先,構建跨部門綜合治理機制,形成橫向協調的監管架構。在新聞內容審核與監管領域中,通常會涉及網絡信息辦公室、市場監營總局、公共安全部門等多職能機構,為此,應確立—個多部門協同的監管框架,以凝聚執法合力,共同遏制網絡新聞傳播的違法違規行為。其次,采納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提升監營的智能化水平。同時,要運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高效篩選與智能識別新聞內容,即時監測與處理違規信息。最后,針對違反新聞傳播法規、散布虛假信息、侵害合法權益的行為主體,要依法懲處,制定強有力的法律法規。
創新技術手段,提高新聞傳播的質量與效率
加強新聞傳播技術手段創新
一方面,在新聞傳播流程中,人工智能(AI)、大數據挖掘等信息技術在內容個性化推薦、事實核查等關鍵節點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顯著增強了新聞分發的精準度。另一方面,AI算法能夠輔助新聞編輯在內容生產過程中實現熱點事件的自動識別與快速響應,自動生成新聞概要,優化新聞制作流程,實現新聞內容的智能化推送。
注重提升新聞內容的吸引力
首先,靈活運用多媒體融合策略,整合視覺傳達(圖像處理)、視聽傳播(視頻音頻編輯)等媒介形態,以增強內容的感官沖擊力,提高新聞敘事的吸引力。其次,通過在線投票、用戶評論互動、實時問答等參與式機制,提升用戶的參與感,增強用戶黏性。最后,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創造沉浸式的新聞環境,為用戶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提升用戶的體驗感。
強化技能培訓,提升新聞從業者的專業素養與倫理意識
加強專業技能培訓
新聞從業者需熟練掌握新聞采集、核實與編撰的基礎技能。隨著數字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從業者還需精通多媒體內容制作,包括圖片、視頻、音頻的處理,以增強新聞的吸引力和傳播效果。此外,還要定期培訓新聞從業者,使得他們掌握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便于其精準把握用戶需求,提升新聞生產的效率與精確度。
強化倫理道德教育
新聞倫理是新聞從業者在新聞報道活動中所遵循的有關職業信念、行為規范、道德品格等各種正式與非正式制度的總和。新聞從業者須恪守誠實守信、尊重事實、公正報道的職業準則,堅決抵制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等不當行為。同時,新聞從業者應熟悉《網絡安全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界定新聞傳播的臺規邊界,實現依法辦網相傳播。
關注差異化需求,推廣個性化定制服務
構建用戶畫像,定制個性化內容
個性化新聞推送是基于用戶的興趣、行為和偏好等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新聞推送服務。新聞機構應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整合用戶的行為數據,包括瀏覽日志、互動行為、偏好特征等,以構建詳盡的用戶畫像,從而深入洞察用戶需求與偏好。在此基礎上,通過智能推薦算法,提升內容的個性化定制,進而增強用戶的參與度。
豐富呈現形式,提升用戶體驗感
除文字新聞外,新聞機構及其從業者應依據用戶需求與興趣,提供包括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元化新聞形態,以迎合用戶多樣化的信息消費偏好。在新聞閱讀過程中,要融入互動元素如評論、點贊、分享等,促進用戶積極參與新聞傳播,從而提升用戶的體驗感。
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注重核心價值觀引領
新聞機構應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傳播正面信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社會正能量。新聞機構要通過權威、客觀、公正的新聞報道正確引導社會輿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并利用新聞報道對公眾進行引導,提高公眾的道德水平,增強公眾的法律意識。同時,通過新聞報道還要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弘揚社會正氣,傳播正能量,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總之,網絡時代賦予了新聞傳播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然而,面對信息過載、假新聞泛濫等問題,新聞從業者需堅守真實性、客觀性與公正性,同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新聞傳播效果。通過健全法治體系、強化技能培訓、推廣個性化服務及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新聞機構將在新時代煥發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為構建健康、公正、高效的信息傳播環境貢獻力量。
作者簡介:
王浩然,男,漢,河南省鄭州市,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