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體時代下,短視頻以輕量化的敘事結構、碎片化的傳播模式、多元化的美學手法,在媒介生態中迅速占據一席之地。如何通過鏡頭語言、敘事邏輯、視覺美學等方法來進行深層次的文化表達,是當代影像藝術領域的重要課題。無論是以生活細節為基底的“微敘事”,還是通過場景設計所傳遞出的文化氛圍,短視頻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出“短中見長”的藝術魅力。本文通過探討短視頻的主要特點,提出了幾點短視頻創作中的拍攝美學策略,以供參考。
短視頻的特點
貼近用戶生活
傳統視頻媒介通常以敘事宏大、制作精良為特點,短視頻則以“微場景”“輕敘事”拉近了內容與普通觀眾之間的距離。它常聚焦于普通人的真實體驗,如展現城市通勤族的上班節奏、鄉村農民的生活趣事,甚至是即時分享的一餐一景。這些內容源自對個體化視角的關注,通過真實的細節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短視頻所倡導的“即拍即傳”,讓內容本身帶有一種“此時此刻”的即時性,這種特點賦予了生活細節以動態之美,使其超越了影像記錄的范疇,成為用戶之間情感交流的重要紐帶。
制作門檻低
得益于移動設備的普及,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短視頻創作者。更為重要的是,短視頻平臺鼓勵個性化、創意化的內容表達,使普通人不必囿于專業拍攝技術的限制。例如,在平臺中“爆火”的短視頻作品,所用到的設備可能只是一部普通的智能手機,但拍攝主題、內容巧思卻足以吸引成千上萬的觀眾。此外,模板化的編輯工具也消除了后期制作的技術壁壘,使普通用戶也可以在短時間內創作出具有視覺沖擊力的作品。隨著創作門檻的下降,短視頻成為大眾記錄生活的最佳方式,為平臺生態注入了新活力。
分享傳播便捷
在新媒體時代,基于碎片化消費與即時互動的傳播特點,短視頻憑借平臺算法實現了低成本、高效能的傳播效果。社交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的嵌套式傳播設計,使用戶能夠以極簡操作的方式分享短視頻,進一步延展了傳播鏈條。此外,短視頻平臺的推薦算法,通過對觀看數據和用戶標簽的深度挖掘,實現了精準推送,使內容能夠在短時間內觸達最契合的目標觀眾群體。
新媒體背景下短視頻的美學價值
生活美學
短視頻以平凡生活為切入點,將普通的生活日常轉化為具有審美價值的影像藝術。在新媒體語境中,這種生活美學的體現并不僅限于簡單的內容記錄,而是通過對情感細節與氛圍的刻畫,挖掘出生活本身的詩意。例如,鄉村題材短視頻以田野、炊煙和勞動場景為畫面主體,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塑造出返璞歸真的敘事風格。這種敘事形式讓觀眾回歸對自然之美的向往,引發了人們對現代生活與傳統文化關系的反思。同時,短視頻創儲通過對光影的靈活運用,將生活的細微之處放大,使觀眾在熟悉的場景中獲得新穎的感官體驗。生活美學的核心是通過影像語言將人們忽略的平凡之美展現出來,通過短視頻觸發大眾對美學的思考。
構圖美學
構圖美學是短視頻視覺呈現的靈魂所在,它通過畫面的空間分布與結構設計,呈現出視覺張力與敘事深度。在豎屏時代,傳統的橫向構圖規則被打破,垂直畫面框架的限制使創作者更加注重場景層次感的呈現。例如,一些城市記錄類短視頻,利用對稱構圖展現摩天大樓的宏偉,并通過低角度拍攝,強調建筑的垂直線條,強化了視覺沖擊力。色彩搭配與光影效果的運用更是為構圖增添了情感氛圍,通過冷曖色調對比或自然光線的折射,營造出場景的深度和層次,為畫面表達賦予了更高的審美價值。
形式美學
短視頻創作者要以最簡練的語言講述最完整的故事,這種緊湊的結構使短視頻具備極強的表現力。例如,劇情類短視頻通過鏡頭切換與場景對比,可在短時間內完成情感升華。音樂、字幕與特效的多模態結合,進一步豐富了內容的表現形式,通過節奏變換,增強了觀眾的沉浸感,使短視頻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現出超越時長的表達深度。
后現代美學
后現代美學通過碎片化敘事與拼貼式構成將傳統影像語言解構、重組,使短視頻迸發出更強的視覺沖擊力。例如,在文化主題的短視頻中,創作者以拼貼手法,將歷史片段與當代元素并置,通過快節奏剪輯,營造出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氛圍。這種表達方式模糊了真實與虛構的界限,將觀眾從線性敘事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使他們能夠自由地參與畫面意義建構。后現代美學的另一個表現是對常規邏輯的“反叛”,例如通過錯位敘事與非連續剪輯,制造“陌生化”體驗,引導觀眾對內容展開更深層次的思考,使短視頻成為數字時代影像表達的“先鋒者”。
新媒體下短視頻拍攝的美學策略
巧用短視頻的拍攝鏡頭
近景焦點
近景鏡頭的最大作用在于強化主體與細節,突出核心內容。短視頻中,創作者常借助近景鏡頭放大情感細節或微小動作,以形成視覺張力。例如,抖音上熱門的美食類短視頻,通過近景鏡頭捕捉食材翻炒時的色澤變化,以及油脂迸發時的動態效果,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技術上,近景鏡頭要求拍攝者對景深的把控極為精準,通常通過“淺景深”和“虛化背景”等方式來弱化干擾,使主體更具視覺沖擊力。同時,合理的光線引導與色彩對比也不容忽視,避免給觀眾帶來不適感。
平拍替換
平拍鏡頭以視角的平和性和代入感見長,是短視頻中營造親近感的常用手段。拍攝通過平視的視角,將觀眾“置于”場景之中,形成自然的互動氛圍。例如,在街頭采訪類短視頻中,平拍鏡頭傳遞了鏡頭前人物的真實性,觀眾通過這種平視的觀看方式,能夠自然地融入平等交流的狀態中。更加關鍵的是,平拍鏡頭在創作中具有較高的靈活性,通過與仰拍、俯拍等鏡頭的替換使用,增強了敘事節奏的多樣性,讓畫面語言更加豐富。
仰拍簡化
仰拍鏡頭在短視頻創作中往往被用來傳遞一種情緒上的張力和視覺上的縱深感。在短視頻拍攝中,簡化使用仰拍鏡頭,能夠避免冗長畫面出現,更加貼合短視頻的快節奏特點。例如,在城市記錄類的短視頻中,創作者通過仰拍展現高樓林立的建筑群,配合移動鏡頭增加空間感,使畫面更具張力。技術實現上,仰拍鏡頭常采用大廣角鏡頭以擴大視域,同時利用自然光線的襯托,塑造明暗對比,提升畫面的藝術感染力。創作者還要注重對仰拍鏡頭的節奏控制,同時搭配相應的剪輯手段,以此來避免畫面的單調性。
全景引導
全景鏡頭具備極強的視覺信息整合能力,在短視頻的空間構建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在旅游類的短視頻中,全景鏡頭可通過航拍技術,展現出大范圍內的自然風光或城市全貌,為內容敘事提供空間背景,奠定情感基調。創作者要根據拍攝主題,結合升格拍攝技術與色彩校正,強化全景鏡頭的沉浸感,再搭配中景、近景的快速切換,從而牢牢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中景聚攏
中景鏡頭是一種兼具敘事與表現功能的鏡頭語言,常用于短視頻中展現人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它既能保留主體的清晰輪廓,叉能將背景信息適度納入畫面。例如,在劇情類的短視頻中,中景鏡頭可用于記錄兩人的對話場景,既突出人物的情感交流,叉在無聲中暗示了環境對故事情節的影響。技術上,中景鏡頭需要對主體與背景的空間比例進行精確控制,避免畫面元素堆積過多而導致信息混亂。
注重短視頻的場景搭配
大景別烘托氛圍
大景別鏡頭以宏大的空間敘事能力,成為刻畫短視頻敘事背景的關鍵手段。例如,李子柒的《桃花節》短視頻作品,以開闊的自然場景,為觀眾營造出一幅濃郁的詩意畫卷。畫面開篇,鏡頭緩緩掠過山坡上開滿桃花與油菜花的場景,明快的色彩和柔和的風景線條,構成了視覺的第一焦點,給予觀眾身臨其境的美妙觀感。隨后,鏡頭漸漸拉遠,遠山的薄霧與天際的延展形成了畫面的縱深層次,而前景的二月蘭、人物策馬的動態以及背罱的自然遠景,構成三層視覺分區。這種精致的畫面分割展現了環境的廣闊,通過人物的渺小,隱喻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接著,畫面通過俯拍和框架式構圖逐漸聚焦人物,使自然的壯美與人物的內斂情感相得益彰。通過靈活運用大景別,創作者在畫面中融入了敘事的預示性和情感的象征性,使每一幀畫面部具備了濃厚的藝術氛圍。
小景別細膩表達
小景別鏡頭以細節的刻畫為核心,通過放大日常的微小動作或景物細節,賦予畫面以獨特的情感張力。例如,在李子柒的《絹花》中,鏡頭對人物雙手描摹桃花瓣的動作進行了細膩刻畫,柔和的自然光線灑在手部肌理上,使畫面充滿了生活的真實質感。特寫鏡頭的運用不僅凸顯了手部的動態變化,也通過鏡頭語言傳遞了創作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在另一個鏡頭中,水珠順著菜葉灑落,光線折射下的晶瑩質感配合人物的動作節奏,將生活的詩意表達得淋漓盡致。小景別的關鍵在于細節與整體的平衡,創作者通過對光影的精準控制與色調的柔和搭配,將這些細節升華為藝術語言,使觀眾得以窺見短視頻背后深層次的情感內核。
突出構圖美感
構圖美感是短視頻創作中不可忽視的審美“靈魂”。經典的中心構圖與井字構圖為畫畫提供了平衡感,而在豎屏視頻的表達邏輯下,這些構圖法叉被重新定義。例如,張藝謀的微電影《遇見你》在豎屏拍攝中,通過上下空間的分層構圖,巧妙地將人物與背景環境垂直排列,使畫面更具立體感。豎屏拍攝避免了傳統橫屏畫面中過于擁擠的視覺問題,通過合理的構圖布局,賦予畫面更多的空間留白。
彰顯短視頻的拍攝哲學
懂得“適可而止”
“適可而止”不僅是藝術創作中的一種美學追求,也是短視頻在視覺與聽覺呈現中不可或缺的美學策略。例如,在作品《神奇的菌物》中,創作者通過4K攝影技術,捕捉到自然界中菌物的細微形態,利用逐幀渲染手段,將靜止的畫面賦予動態的生命力。這種拍攝手法精致且不繁瑣,鏡頭聚焦于菌物的微觀結構,與環境背景之間的轉換間拿捏得當,確保了畫面的流暢性與敘事的緊湊性。類似的技術也體現在作品《古道-O1》中,通過疊加影像素材和變換多重視角,將竹林的靜謐與古道的歷史厚重感呈現得近乎完美。然而,創作者并未過分依賴于拍攝技術,而是通過平衡處理聲音與畫面,將自然聲效與背景音樂有機融合,使其既能突出內容重點,又能洽當地服務整體敘事,達到了“適可而止”的藝術效果。
善用影像控制力
影像控制力是短視頻創作中決定作品質量的核心要素,它涉及畫面布局、光影調整、鏡頭語言的協調運用。以作品《江南以南》為例,創作者選擇了21:9的寬幅畫面比例,這種少見的格式為觀眾提供了更具沉浸感的視覺體驗。畫面在不同的場景間有序切換,如錢塘江潮水的澎湃動感、初春煙柳的朦朧之美、雨絲中的纖道靜謐與庭院深處的情愫繾綣,這些影像元素通過升格與降格鏡頭、弱飽和的色彩處理以及全景與特寫的交替運用,構成了一種散文詩般的敘事風格。創作者在畫面表達中并未追求“濃彩重墨”的炫技效果,而是通過適度的留白與有序的節奏變化,使觀眾得以在細膩的畫面與悠遠的情感中游走。
建立文化符號的傳遞
短視頻的拍攝哲學在于,如何通過影像構建并傳遞文化符號。創作者在畫面設計中應合理融入地域特征與傳統元素,使影像超越單純的視覺呈現,成為特定文化的象征符號。例如,《江南以南》中的“白露、紅袖、燈籠”“落葉、雨滴、車馬”這些簡單的字幕設置,試圖通過視覺符號與語言意象的結合,將傳統的江南景物升華為具有普遍審美意義的文化符號。聲音方面,作品對潮水聲、鳥鳴聲、細雨聲進行了還原,使聽覺元素成為影像敘事的延伸。由此可見,“意在言外”才是短視頻的拍攝哲學,通過有限的畫面,有節制地去呈現影像,再合理搭配聲音元素,即可將觀眾帶入充滿意境的感知空間。這也就意味著,創作者要在拍攝語言和文化內涵之間找到共鳴點,這樣的短視頻不僅是視覺盛宴,更是情感與文化的交匯之所。
綜上所述,作為新媒體時代的主流表達形式,短視頻以精煉的敘事結構、多樣的美學探索開辟了影像創作的新紀元。它不僅能夠記錄現實,更通過藝術化的影像語言重構當代人的審美喜好。在有限的時長中,短視頻通過對鏡頭語言的精準控制、對畫面構圈的深度挖掘以及對場景搭配的巧妙運用,使“短”成為濃縮之美,“簡”成為深邃之源。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創新,短視頻正從單一的敘事載體轉向文化傳遞與藝術實驗的綜合平臺,為視覺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短視頻將繼續引領影像敘事的新方向,在技術與美學的交融中,構筑獨屬于新媒體時代的視覺文化高地。
(作者單位:北京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