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文簡稱“非遺”)作為人類精神世界千萬年延傳至今的活態遺產,是一個地區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其獨特價值在于活態性。為此,有關于非遺的傳承需要不斷探索活態傳承的路徑和方案。影視傳播是一次新的嘗試,遇過影視傳播的方式能夠讓非遺的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為非遺的傳播開辟新的路徑。
在全新的媒體環境下如何做好非遺的傳播是難點,借助影視傳播實現活態傳承,對促進新時代非遺的傳播有顯著效果。本文以此為核心,提出新時代非遺的影視傳播原則和方案,緊密圍繞嶺南文化提出影視化傳播的策略和途徑,為非遺的傳承開辟新路徑和新方案。
新時代非遺影視傳播的意義
非遺的傳播本身是難點所在,如何實現非遺的創新傳播需要不斷去探索新的傳播路徑和方案。顯然,新時代非遺的影視傳播開辟了新的傳播路徑,依托影視傳播,提升了非遺的影響力,帶動了非遺旅游的向前發展。
擴大傳播力度
新時代背景下非遺備受關注,要想提升非遺的影響力,還需要進—步擴大非遺的傳播力度。傳統的非遺傳播更多是以口耳相傳為主,非遺本身與數字化、信息技術的融合不夠深入,導致非遺的傳播形式單一和傳播渠道狹窄。影視化傳播路徑強調以影視作品為核心,結合非遺進行影視化的創編與宴踐,讓影視化作品成為非遺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以嶺南文化中的“醒獅”為例,借助影視作品讓更多人認識醒獅并了解醒獅文化的本質和內涵,對擴大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承醒獅文化有積極意義。
帶動消費行為
在影視傳播實踐中,非遺的融入并不僅僅是創設敘事氛圍、升華主題立意,更要喚醒大眾對于非遺的認知和了解,激活大眾對于非遺的重視程度并傳承非遺,進而帶動大眾的消費行為。如嶺南文化中有關于“醒獅”的紀念品,能夠帶給大眾新的感受和體驗,進而為非遺消費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激發大眾的消費欲望,促進大眾的消費行為,喚起大眾對于非遺消費市場的關注。這樣的方式顯然更契合新時代非遺傳承的需要,也讓非遺的衍生產業更加繁榮。
新時代非遺影視傳播的原則
新時代非遺影視傳播的實踐,既擴大了非遺的傳播范圍,也激活了大眾的消費行為。但需要注意的是,非遺的影視傳播還需要遵守規范性、專業性、生動性的原則。
規范性
非遺的影視傳播要堅持規范性,這里提到的規范性指的是在影視創作的過程中要保持規范,嚴格按照影視創作的基本要求對非遺進行創作與改編,要始終以非遺的內核為基礎,避免出現不規范的創編行為。例如,圍繞非遺的影視化創編,要做好對非遺全方位的了解和調查,可以邀請非遺傳承人做好對影視化改編的指導工作,始終嚴格按照規范展開,避免出現非遺影視傳播的無序性和缺乏規范性的問題。
專業性
這里提到的專業性,指的是非遺的影視傳播不僅僅是將表層內容呈現在影視作品當中,更要借助影視作品表達非遺的深刻內涵。為保證非遺傳播的基本要求,呈現非遺的內容時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通過影視作品讓大眾了解非遺并感受非遺的核心內涵,加深大眾對非遺的認識。
生動性
這里提到的生動性原則,指的是非遺的影視傳播要體現非遺項目的生動性,以項目本身的感染力調動大眾參與的積極性。以醒獅文化為例,舞獅運動本身具有強烈的沖擊力,在影視作品中使用技術化的手段和局部特寫等方式,讓舞獅運動的表現更生動,帶給大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從而對非遺產生新的理解。
新時代非遺影視傳播的思考與范式重構
新時代背景下,非遺的影視傳播已經取得顯著的實踐效果。影視傳播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傳播形態,相比于非遺的口耳相傳顯然更具直觀性。為此,要利用好這一點,積極推進和深化非遺的影視傳播實踐,完成對非造影視傳播的思考與范式重構。
人物塑造與非遺的融合
非遺作為我國重要的精神文化之一,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內在驅動力。為此,對非遺的影視傳播實踐,需要抓住非遺蘊臺的精神文化內涵,通過人物塑造來傳遞非遺的精神本質。
例如,在影片《雄獅少年》當中,是將醒獅文化與少年夢相結合,讓大眾可以和主人公一起去創造生活奇跡,感知傳統非遺的獨特魅力。《雄獅少年》當中的主人公作為留守少年,其內心是自卑的,他通過接觸嶺南文化的舞獅,實現了對自我認知的重塑,完成了意識的覺醒和尊嚴的重建。在強烈的人物形象的對比下,釋放了醒獅文化的內涵,也正是這種非遺蘊含的精神本質使得影片當中的主人公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影片當中對醒獅文化賦予了別樣的內涵,讓一群少年得以“覺醒”,這本身也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引領。
從《雄獅少年》中可以發現,非遺的影視化傳播具有鮮明的特征,能夠以影片敘事的方式生動地呈現非遺當中的深刻內涵,并且主人公的前后變化也增強了醒獅文化的感染力,讓大眾了解醒獅文化,感知醒獅文化的獨特魅力,意識到醒獅文化的精神感染力。在未來的非遺的影視傳播實踐中,既要重點關注非遺本身,也要借助一定的載體來表現非遺的核心內涵,如通過人物的塑造,讓大眾可以根據主人公的變化來感知非遺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內容敘事與非遺的融合
在新時代背景下,大眾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再是以固定的傳播媒介為主,而是多媒介接觸資訊,如短視頻、視頻軟件、微博等平臺,信息傳播呈現出零散化、碎片化的特征。為此,非遺的可持續傳播需要利用好影視傳播這一渠道和平臺,不斷拓寬影視傳播渠道,提升非遺的影響力。在影視傳播實踐中,做好內容敘事與非遺的融合是至關重要的。
例如,在《雄獅少年》影片當中,內容敘事主要圍繞主人公展開。影片中主人公的成長道路上充滿了坎坷和荊棘,如遭遇家庭變故,內心迷失方向,深陷心靈的孤寂中。在彷徨的生活中,他試圖改變命運,而醒獅的出現則為其點燃了生活的希望。故事敘事也因此展開,從最初的彷徨走向了覺醒,最終讓更多人看到了他的變化,通過“醒獅”成為了“雄獅”。在影片當中,內容敘事與畫面風格相得益彰,借助動畫的自由度,讓舞獅的生動美感得以呈現,突出了嶺南的風土人情。內容敘事緊密圍繞非遺展開,讓非遺成為內容敘事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展現出非遺的核心價值與內涵。該影片的成功是內容敘事與非遺融合的集大成者,既能夠體現出影片傳遞的核心主旨和中心思想,也能夠圍繞醒獅文化進行內容的敘述,進—步增強了醒獅文化的感染力。
內容敘事是影視作品的核心構成,每一部影片都是以內容敘事為核心。非遺的影視傳播則需要在進行影片創作的過程中充分意識到內容敘事與非遺的融合,緊密圍繞非遺展開,讓內容敘事與非遺環環相扣,重構一個全新的非遺傳播平臺和傳播場景。此外,除了以電影的形式傳播非遺之外,也可以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傳播非遺。短視頻作為影視傳播的一種新的形態,其受眾面更廣泛,且滿足大眾對于信息的獲取需要,進—步擴大了影視傳播的影響力。
象征符號與非遺的融合
非遺的傳播實踐中一般有明確的象征符號,如服飾、技藝等,在進行影視傳播的實踐中要放大這一象征符號,進一步提升影視傳播的效率。文化符號的精準表達,能夠構建大眾對于非遺的正確認知,使其對非遺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并因此建立文化自信。
例如,在影片《雄獅少年》當中,該影片使用了鮮明的象征符號來表達醒獅文化。第一,象征符號之臉譜造型。醒獅的臉譜參考了傳統粵劇角色當中的開面,以劉備相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五虎將臉譜為標志,醒獅的擬人化臉譜則被賦予了鮮明的象征符號,代表的精神本質有所不同,如:劉備臉譜代表著威嚴有力;關羽臉譜代表著仁義忠勇;張飛臉譜代表著粗狂威武等。在影片當中,不同形式的臉譜造型被運用到不同的場景當中,并為表演賦予了人格化的獨特魅力。第二,象征符號之動作符號。醒獅的表演注重動作表現和形態,力求動作外部的造型賦予其深刻的內涵。醒獅重點在于“醒”,需要具備扎實的武術功底,通過地面或樁陣展現撲、騰、閃、飛躍、回旋等高難度的動作演繹獅子日常習性中的喜、怒、樂、醉、靜、動、驚、疑八種神態,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在影片當中,舞獅的動作符號特征鮮明,如最后一躍完成采青,象征著無所畏懼。在影片當中,將不同象征符號詮釋得十分生動,相比于傳統象征符號的表現形式,特征更加鮮明與系統,讓非遺的核心內涵生動呈現,讓大眾了解非遺的鮮明特色。
在非遺的活態傳播中,影視傳播作為一種主要的形式而備受關注。從當前的實踐結果看,影視傳播的方式進一步增強和提升非遺的影響力。特別是在影片《雄獅少年》當中,更是實現了對醒獅文化的生動詮釋,以鮮明的象征符號為核心表達內容,生動地展示了舞獅運動的記憶點,讓大眾感知舞獅運動的獨特美,也讓其中傳遞出的精神本質得到釋放。為此,非遺的影視傳播要利用好象征符號,我國的非遺資源豐富,各地區非遺的內涵不同、特色鮮明,如伺提升非遺的感染力,還需要不斷去挖掘和摸索象征符號,圍繞非遺的象征符號進行影視化的創作,以這樣的方式讓非遺的象征符號內涵更生動、更鮮明,更能夠體現出非遺的核心內容,從而進一步提升非遺的影響力,讓大眾可以通過影視作品了解非遺,認識非遺的核心內容。
綜上所述,新時代非遺的傳承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要想保證非遺的影響力,需要探索活態傳承的路徑與方案。影視傳播作為非遺傳播的種新的形式,要始終堅持以活態傳承為核心目標,充分意識到活態傳承的必要性與有效性,最大限度上激活活態傳承的效果。從實踐結果看,影視傳播需要考慮到非遺的核心內涵與基本特征,對其進行“再創作”,即通過人物塑造、情節渲染、象征符號等途徑,賦予非遺鮮明的特征和特色,增強非遺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基金項目:2024年廣東省普通高校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人工智能背景下嶺南文旅的創新發展路徑研究—一以肇慶市為例(2024WQNCX099)”;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數字化家庭教育研究所成果。
作者簡介:
程京亞(1990-),女,漢,山東聊城,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影視教育、媒介傳播。
(作者單位: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