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穗瓊 潘永雄 楊廣鋼 雷航
廣州市正骨醫院骨傷八區,廣州 510000
踝關節扭傷是創傷急診最常見的損傷之一,其發病率在全身各關節扭傷中居首位。踝關節扭傷病因大部分為足內翻導致踝外側韌帶損傷,若處理不當可導致韌帶松弛形成慢性創傷性關節炎,容易出現反復扭傷,最后發展為踝關節不穩[1]。在大量研究支持下,急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早期處理已基本形成共識,即早期固定和采取手術治療及非手術治療[2-4]。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各有優劣,手術治療具有治療周期短、恢復速度快的優勢,但術后多出現疼痛、功能減退及踝關節不穩等后遺癥;保守治療能更快地恢復運動及工作,并發癥更少[4]。踝關節扭傷后需要進行固定治療,臨床上應用廣泛的有石膏、彈性繃帶及支具等。石膏固定多用于踝關節韌帶損傷嚴重或合并骨折患者,通過堅強固定可緩解臨床癥狀[5]。踝關節輕度損傷患者運用彈性繃帶固定治療,能改善局部腫脹疼痛[6]。石膏、彈性繃帶或支具固定治療踝關節韌帶損傷的療效對比分析的報道較少,而對石膏或彈性繃帶的治療效果分析大多集中于踝關節功能,對平衡能力和本體感覺的研究也比較少見[6]。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何種固定方法能改善踝關節功能和本體感覺。
采取回顧性分析方法選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廣州市正骨醫院門急診收治的62 例急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固定方法不同分為3 組,其中A 組及C 組21 例,B 組20 例。A 組男11 例,女10 例,年齡10~54(29.48±13.10)歲;B 組 男13 例,女7 例,年 齡13~59(28.00±13.91)歲;C 組 男13 例,女8 例,年 齡14~58(26.38±12.54)歲。3 組患者之間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1)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016 版[7]制定:①患踝首次新鮮外傷,有明確直接或間接暴力外傷史;②踝關節患側疼痛,同時,伴有腫脹、局部瘀斑、活動障礙;③X 片檢查無踝關節骨折或脫位;④MRI 或B 超檢查提示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8]。(2)納入標準:①診斷標準與上述納入標準相符合;②年齡10~59 歲;③無其他損傷如開放性等,可保守治療;④單側踝關節受傷;⑤患足末梢感覺及動脈搏動正常;⑥同意參與本項研究。(3)排除標準:①非首次外傷,既往有踝關節反復扭傷病史或陳舊性損傷,慢性踝關節不穩者;②患肢腫脹嚴重或有張力性水泡不適合固定患者;③合并踝部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④患者依從性差,不能堅持治療。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的原則。
(1)A 組。采用續骨油配合理筋手法由足背開始沿踝關節外側韌帶向外踝部逐步松解,中間輔以牽引,動作緩慢,剛柔相濟,而后用駁骨油紗外敷,繃帶包扎。依據患者受傷踝關節選擇合適型號的奧索踝關節固定支具,支具24 h佩戴,傷后1 周內以抬高患肢、主動活動足趾消腫為主,1 周后可主動屈伸踝關節功能鍛煉,并在疼痛可忍受范圍內穿鞋行走。總固定時間為3周。(2)B 組治療方法同A 組,受傷踝關節采取彈性繃帶在適當拉力下24 h 包扎,固定期間功能鍛煉與支具組相同,并指導患者若行走后繃帶松弛則重新加壓包扎,1 周后行功能鍛煉。(3)C 組治療方法同A 組,受傷踝關節采取U 型樹脂石膏固定踝關節,24 h 固定,消腫后調整石膏固定松緊,早期同樣以抬高患肢、活動足趾消腫為主,可扶拐行走,1周后進行功能鍛煉。
(1)治療前、治療1 個月后及治療2 個月后采用美國足踝外科協會(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關節功能評分表[9]從疼痛(40 分)、功能(50 分)及對線(10 分)3 方面進行評分比較,總分100 分。90~100分為優,75~89分為良,50~74分為可,<50分為差。(2)治療1個月后及治療2個月后采用比利時RSSCANG 公司的步態分析平衡測試系統對所有患者進行步態平衡測試[10],患者以患肢站于壓力板上,時間設定為10 s,在患者睜眼、閉眼時測定身體重心擺動距離。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進行數據的整理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F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3組急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患者治療前后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 s)

表1 3組急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患者治療前后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 s)
注:A 組采取奧索踝關節固定支具固定,B 組采取彈力繃帶固定,C 組采取U 型樹脂石膏固定。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1;與本組治療1個月后比較,bP<0.01;與A組同時期比較,cP<0.01
3 組患者治療前踝關節疼痛、功能、對線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3 組患者的治療前、治療1 個月后、治療2 個月后踝關節疼痛評分、功能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1 個月后及治療2 個月后,A 組的踝關節疼痛評分、功能評分及總分均高于B、C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B 組與C 組不同時間點的各項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3 組患者之間的踝關節疼痛、功能、對線評分及總分的時間和組別交互作用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2 3組急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患者治療后睜眼及閉眼時重心擺動幅度比較(mm,± s)

表2 3組急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患者治療后睜眼及閉眼時重心擺動幅度比較(mm,± s)
注:A 組采取奧索踝關節固定支具固定,B 組采取彈力繃帶固定,C 組采取U 型樹脂石膏固定。與本組治療1個月后比較,aP<0.01;與A 組同時期比較,bP<0.01
A 組治療1 個月后、治療2 個月后的睜眼及閉眼時重心擺動幅度均小于B、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B、C 組治療1 個月后、治療2 個月后的睜眼及閉眼時重心擺動幅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3組患者在治療2 個月后睜眼及閉眼時重心擺動幅度均小于同組治療1 個月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3 組患者睜眼時重心擺動幅度的時間和組別交互作用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閉眼時重心擺動幅度的時間和組別交互作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踝關節是人體重要的承重關節,有復雜精細的結構,對維持肢體平衡起到重要作用。踝關節外側韌帶屬于多韌帶復合結構,包括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及距腓后韌帶,外側韌帶相對內側更為松弛,在外力作用下容易撕裂損傷出現腫脹疼痛。外側韌帶中有本體感覺器存在,撕裂會導致本體感覺器受損影響平衡能力,治療不當容易出現踝關節功能障礙、踝關節不穩[11-13]。
本研究結果顯示,3 組患者治療1 個月后及治療2 個月后AO-FAS 踝關節疼痛評分、功能評分及總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說明石膏、彈性繃帶和支具固定都能起到治療作用。有研究表明[13],固定為踝關節韌帶恢復提供穩定的環境,在前期使韌帶松弛而逐漸愈合,在中期能適當活動刺激韌帶生長和本體感覺恢復。踝關節運動康復訓練對踝關節韌帶損傷或踝關節骨折的治療有幫助,有利于消腫及關節功能恢復[14]。在踝關節扭傷的早期階段,石膏固定對踝關節起到保護性制動作用[15],有利于韌帶損傷的愈合,但隨著腫脹消退因石膏不容易再次塑形而限制功能鍛煉。彈性繃帶在早期因患踝腫脹嚴重不適合包扎太緊,固定強度較弱不利于韌帶生長,但腫脹消退后繃帶可以隨之調節松緊便于功能鍛煉[16-18]。支具固定早期可加強外側踝關節固定強度,限制活動,腫脹消退后隨之調節固定強度以便于功能鍛煉,兼顧早期的韌帶生長和后期的功能恢復[19-21]。有學者建議早期石膏固定,腫脹消退后改用彈性繃帶固定,本次研究結果印證這一觀點。A 組治療1 個月后及治療2 個月后AO-FAS 踝關節疼痛評分、功能評分及總分均高于B、C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這和支具固定具有可調節性,綜合石膏固定和彈性繃帶固定的優勢相關[20]。綜合來看,支具固定兼顧前期固定強度及后期功能鍛煉。
踝關節韌帶損傷愈合過程包括器質性生長和功能性恢復,前者指韌帶再生、淤血及組織間液吸收,后者包括平衡能力本體感受的恢復[10,22]。在治療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患者的過程中,通過步態分析平衡測試系統來測量本體感覺發現,治療1 個月后及治療2 個月后,A 組睜眼及閉眼時重心擺動幅度均小于B、C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A 組平衡能力更強。石膏固定強度大導致韌帶因鍛煉少而缺乏生物電刺激,使本體感覺恢復程度差[23-24]。彈性繃帶不能為韌帶生長提供穩定環境,本體感受器恢復不良[25]。支具固定不同點在于固定強度的可調節性,早期能穩定地貼附于踝關節提供抵抗內翻內旋力,減輕活動時的疼痛刺激使外側韌帶松弛便于本體感受器恢復。另一方面在患踝腫脹消退后隨之調節固定范圍,從而維持踝關節的穩定度,支具的點狀刺激相較于其他固定的面狀刺激能使踝關節異常活動時肌肉收縮時間更短,傳輸的本體位置感受信息更強烈,大腦接收本體感受感知肢體位置,提升平衡能力[26-27]。
綜上所述,急性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的患者可選用石膏、繃帶或支具固定治療,支具固定對疼痛、功能及平衡能力本體感覺恢復的效果更顯著,在臨床上可根據踝關節扭傷韌帶損傷程度選擇支具固定,有利于踝關節的恢復。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吳穗瓊:醞釀和設計試驗,實施研究,采集數據,分析/解釋數據,起草文章,統計分析;潘永雄:醞釀和設計試驗,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指導;楊廣鋼:采集數據,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指導;雷航:分析/解釋數據,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