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毓書 高君艷 王伏東 蔣麗軍 吳明赴
1 揚州大學附屬江都人民醫院兒科,揚州 225200;2 揚州大學附屬醫院兒科,揚州225001
隨著圍產醫學的迅速發展,早產兒尤其是胎齡<32周的極早產兒存活率不斷增加,早產兒貧血是其出生后常常面臨的一個問題。雖然輸血是治療早產兒中重度貧血最常見、最有效的方法,能夠明顯改善組織氧合、增加循環灌注,但同時也會引起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PD)、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等疾病甚至死亡的高風險因素[1-2]。本研究對發生輸血的極早產兒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輸血發生的相關因素,為預防并發癥的出現和降低輸血率提供參考依據。
回顧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揚州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130例胎齡<32周早產兒的臨床資料,根據是否輸血分為輸血組(61 例)和未輸血組(69 例)。納入標準:⑴出生后12 h 內入院,且住院時間≥1 周;⑵胎齡<32 周(極早產兒)。排除標準:⑴患有嚴重肝腎疾病、先天性疾病及出生免疫缺陷;⑵存在急性失血;⑶有出血及溶血相關疾病;⑷治療過程中家屬放棄治療或轉院。
本研究經揚州大學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2022-YKL11-003)。
2.1.臨床資料采集 經醫院電子病歷系統收集:⑴胎齡<32 周早產兒一般資料,包括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出生1 min Apgar 評分、出生時血紅蛋白(Hb)值及紅細胞壓積(HCT)等;⑵患兒母親一般資料,包括分娩方式、孕期有無貧血、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等;⑶患兒住院期間的診治,包括早期采血量(出生后2 周內)、吸氧時間、機械通氣情況、腸外營養時間、達足量喂養時間、住院時間、喂養方式等;⑷患兒疾病及并發癥:呼吸暫停、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顱內出血(IVH)、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BPD、NEC、敗血癥等。
2.2.輸血指征與方法 依據《實用新生兒學》[3]輸血指征和方法:⑴中度機械通氣者,Hb≤110 g/L,或HCT≤35%;⑵輕度機械通氣者,Hb≤100 g/L,或HCT≤30%;⑶供氧,不需機械通氣,但有貧血癥狀者,Hb≤80 g/L,或HCT≤25%;⑷無癥狀者,Hb≤70 g/L,或HCT≤20%。輸血均采用輻照去白洗滌紅細胞輸注,輸血量為15~20 ml/kg。
應用SPSS 25.0 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兩組間比較;偏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M(P25,P75)表示,使用秩和檢驗進行兩組間比較;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使用logistic 回歸模型進行單因素、多因素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納入胎齡<32 周早產兒130 例,男66 例(50.77%),女64 例(49.23%);出生胎齡26.10~31.90(30.50±1.51)周;出生體質量790.00~2 140.00(1 491.90±311.56)g;住院時間9.00~121.00(36.93±17.70)d。130例極早產兒中,住院期間接受輸血治療者61 例(46.92%),其 中輸 血1 次32 例(52.46%),輸血2 次14 例(22.95%),輸血3 次4 例(6.56%),輸血4次4例(6.56%),需輸血5次及以上者7例(11.47%)。
輸血組患兒胎齡、出生體質量、小于胎齡兒比例、出生時Hb 值及HCT 值均低于未輸血組,出生1 min Apgar 評分高于未輸血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兒性別、分娩方式、母親孕期并發癥(貧血、高血壓、糖尿病、胎膜早破)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早產兒臨床資料比較
輸血組患兒早期采血量(生后2 周內)及應用機械通氣、需氣管插管、呼吸暫停、NRDS、BPD、NEC 比例均高于未輸血組,腸外營養時間、達足量喂養時間、住院時間、吸氧時間均長于未輸血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兒發生敗血癥、IVH、ROP 比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早產兒住院診治情況比較
單因素分析篩選出有意義的指標,對其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出生體質量越輕、生后2 周內采血量越大、腸外營養時間越長、需應用機械通氣的極早產兒輸血風險越高;而出生時Hb值越高,極早產兒輸血風險越低。因此,出生體質量<1 500 g、生后2周內采血量≥25 ml、腸外營養時間≥14 d、應用機械通氣是其獨立危險因素,出生時Hb≥160 g/L是其獨立保護因素。見表3。

表3 130例早產兒輸血相關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貧血是早產兒常見并發癥,尤其在極早產兒(胎齡<32周)中更為顯著,臨床上通過增加胎盤輸血、減少醫源性失血、合理喂養等措施降低貧血嚴重程度,但輸血仍是治療早產兒貧血最主要措施。Howarth等[4]研究報道,超過58%的極早產兒在住院期間進行過至少1次輸血治療。本研究住院期間輸血率相對偏低(46.92%),可能與本科輸血指征控制嚴格有關。
國內外研究顯示,早產兒胎齡越小、出生體質量越輕,貧血發生時間越早、程度越重,輸血率越高[5-6]。本研究顯示,輸血組患兒胎齡、出生體質量均低于未輸血組(均P<0.05)。出生體質量越輕,輸血風險越高,與徐春彩等[7]研究報道一致。輸血組小于胎齡兒比例低于未輸血組,適齡胎齡兒輸血率反而占比高,這可能因為胎兒宮內缺氧引起生長受限,且缺氧會導致促紅細胞生成素增加,進而生產過量紅細胞,使小于胎齡兒出生時Hb 濃度高于適齡胎齡兒[8]。郝素芳等[9]報道顯示,出生時Hb 是發生貧血的保護因素(OR=0.923,P<0.05)。Shirk 等[10]報道顯示,通過延遲臍帶結扎或擠勒臍帶可以提高出生時Hb,減少輸血需求。本研究中,輸血組患兒出生時Hb、HCT 值均低于未輸血組,證實隨著出生時Hb值提高,輸血風險呈下降趨勢。輸血組生后2 周內采血量明顯高于未輸血組(P<0.05)。徐春彩等[7]研究報道,早產兒采血量與輸血呈顯著正相關(r=0.64)。早產兒在生后第1 個月內的采血量約為總血容量的1/3,幾乎需要相同的輸血量來補償,這說明醫源性失血是早產兒發生貧血的重要原因[11]。Mahieu 等[12]研究發現,使用參數監測儀替代采血,可使輸血率降低38.9%~50.0%。因此,建議臨床在生后立即采集臍血進行檢查,并盡量采用無創監護技術和微量采血術,以減少醫源性失血從而降低輸血率。
相比未輸血組,輸血組腸外營養時間和達足量喂養時間相對更長。極早產兒常存在喂養不耐受,鐵劑、維生素等添加受限,腸外營養時間長的患兒常需監測內環境及感染指標,采血量增大,導致輸血風險增加。因此,加快極早產兒喂養進程,縮短腸外營養時間,盡早達到足量喂養將有利于降低輸血率。本研究兩組間喂養方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納入的樣本量有限相關。
輸血組呼吸暫停、NRDS、BPD 等發病率相比于未輸血組更高,主要是由于極早產兒臟器功能發育不成熟,往往病情危重,住院期間易患肺部疾病,常需機械通氣及長期氧療。一項多中心研究分析,輸血可能是BPD 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輸血量與BPD 的發生呈正相關[13]。郝素芳等[9]對230例早產兒進行研究后發現,使用呼吸機對于未使用呼吸機發生貧血的危險呈3 倍增長(OR=3.084,P<0.05)。李琦等[14]報道顯示,有創機械通氣治療是發生貧血的危險因素(OR=6.519,P<0.05)。本研究輸血組應用機械通氣、吸氧時間、住院時間均長于未輸血組(均P<0.05)。分析原因,考慮是因為機械通氣過程中血氧飽和度較高,更加抑制促紅細胞生成素產生,加重早產兒貧血,有創通氣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大,會增加撤機難度,需更長吸氧時間,導致住院時間延長,增加輸血需求。因此,減少不必要的呼吸機使用,盡量由有創轉為無創通氣,縮短吸氧時間和住院時間,輸血量可能會減少。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中未提示氣管插管是輸血的危險因素。因此,對不同機械通氣方式與輸血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還需進一步前瞻性研究證實。
既往有研究報道輸血是NEC 發生的危險因素,輸血后48 h內是NEC發生的危險期,但也有學者認為NEC的發生與輸血無關[15-16]。一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表明,嚴重貧血是早產兒發生NEC的獨立危險因素,相比于減少輸血,臨床著重預防貧血更能減少NEC的發生[6]。有研究發現,輸血后IVH的發病率增高,但也有研究得出的結論相反[17-18]。本研究顯示,輸血組IVH 例數比未輸血組多,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目前,輸血與IVH的研究仍有爭議,有待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證實[17]。美國一項納入了1 635 例胎齡<32周早產兒的研究發現,輸血后ROP的發病風險增加了3.8倍[19]。而毛劍波等[20]研究表明,輸血與ROP無顯著相關性。本研究中兩組ROP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考慮可能與本科室采取嚴格的氧療指征及納入樣本量有限相關。
綜上所述,胎齡<32周早產兒輸血發生由多種因素共同影響,除出生體質量不可控之外,適當提高出生時Hb值、減少醫源性失血、加強腸內營養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機械通氣是降低輸血率發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貢獻聲明朱毓書:醞釀和設計試驗,實施研究,采集、分析/解釋數據,起草文章,統計分析;高君艷:分析/解釋數據,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統計分析,指導;王伏東、蔣麗軍: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指導,支持性貢獻;吳明赴:醞釀和設計試驗,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指導,支持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