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更好地適應全球氣候環境的變化,我國基于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理念提出了“雙碳”目標,旨在于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于2060年落實碳中和。建筑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全球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行業之一,承擔著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責任。在建筑業不斷轉型升級的今天,老舊小區改造作為城市更新的關鍵組成部分,應該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基于“雙碳”目標,就老舊小區綠色改造的路徑展開多方面探究,以推動城市有機更新,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關鍵詞:“雙碳”目標;老舊小區;綠色改造
近些年,建筑市場對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不斷增加。為了提升建筑品質,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和碳排放,改善人居環境,國家和地方政府相繼推出了一系列綠色建筑發展政策,推動建筑行業向綠色轉型。老舊小區作為建筑行業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設施老化、建筑能耗高、碳排放超標等諸多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居民生活質量,也為城市環境優化帶來了負擔。因此,相關部門在進行城市更新時,必須將老舊小區的綠色改造納入優先議程,遵循有機更新的思路,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加強環境治理,優化節能改造,進行綠色更新。
一、“雙碳”目標下對老舊小區進行改造的必要性
《2023中國建筑與城市基礎設施碳排放研究報告》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房屋建筑(不含基礎設施)全過程碳排放量高達40.7億噸,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重超過三成,由此可見,建筑領域具有巨大的減排潛力[1]。近年來,以老舊小區改造為核心的城市更新行動已成為現代建筑行業綠色更新的重中之重。現階段,我國老舊小區普遍存在建筑結構陳舊、能效低下、配套設施落后、居住環境差等問題,影響居民生活質量提升的同時,也限制了城市整體形象的優化。因此在當前的低碳、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趨勢下,老舊小區的綠色改造勢在必行。
建筑綠色改造的核心目標是在實現節約資源、減少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為居民提供更為舒適和健康的居住空間。因此,老舊小區的綠色改造不是單純的修繕工程,而是涉及建筑性能提升、公共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優化、社區文化重塑等多維度的系統工程。在這個過程中,采用綠色建筑技術、深化可再生能源應用、優化資源配置、構建碳循環建筑生態系統,不僅可以有效減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帶來直接的環境效益,還能改善空氣質量和生活舒適度,顯著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此外,改造項目往往伴隨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產業的興起,如建筑、材料和設計等行業領域的發展,為地方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經濟增長,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而在改造過程中廣泛引入社區參與,還能提升居民的歸屬感和社區凝聚力,增強社區活力,使改造成果更加貼近實際需求。
二、“雙碳”目標導向下老舊小區綠色改造的原則
(一)因地制宜,有機更新
老舊小區綠色改造不是傳統的拆遷重建,而是在保留現有建筑結構的基礎上,優化建筑空間和設施配置,改善居住環境,在這個過程中要避免大拆大建和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面對當前老舊小區普遍存在的房屋建筑老化和建筑性能退化的問題,首先要對小區地理位置、建筑風格和社區文化進行全面評估,識別出關鍵的結構性問題,然后再根據當地氣候、地形和文化特征,選擇合適的可再生材料和節能修復技術,對老舊小區進行定制化改造,延長建筑壽命,提升建筑效能[2]。在改造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達成保護和改善住區環境的目標,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還應該加強居民參與,在保證效率的前提下逐步推進,采用低影響的改造方法,如局部修繕、功能重組等,減少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擾,促進社區有機更新。
(二)以民為本,健康安全
老舊小區的綠色改造是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舉措。首先,必須以人民為中心,確保居民的需求和意見在改造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通過組織居民代表座談會,公開征求居民意見并接受居民監督,以有效收集民意,確保改造內容切實符合居民的期待。其次,在改造的具體目標上,必須遵循高質量發展的原則,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為核心,注重居住環境的舒適性和便利性,增加綠地、休閑設施、停車空間,升級供水、供電、供暖、排水系統,使居民獲得更好的生活體驗。最后,在改造過程中,要把居民的安全健康放在首位,優先選擇環保、低碳的建筑材料,同時也要加強建筑的抗震、抗洪等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確保居民的居住安全。
(三)科學規劃,分期建設
老舊小區改造是促進城市更新的關鍵環節,改造主導者應具備全局視野,立足整體,統籌兼顧,以高規格標準推行項目實施,以高起點目標規劃改造方針,以高質量水平要求方案落實,從而確保改造效果的最優化。首先,在規劃階段,需要對小區的建筑狀況、能源消耗、環境質量和居民需求進行全面的信息收集,以數據驅動決策,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造方案,以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其次,在設計時,將綠色建筑理念融入規劃中,結合城市更新、社區治理和新公共服務等相關理論,制定分期和分項的改造計劃,協調主次,明晰層級,先易后難,確保改造過程有序推進[3]。最后,考慮到老舊小區的復雜性和資金限制,改造應采取分期實施的方法,可以根據小區的具體情況,優先改造最為迫切和重要的區域或設施,逐步擴展到整個小區。在此過程中,管理者要確保質量,落實監督,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將解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安全隱患的短期目標與小區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和整體生態環境提升的長期目標有機結合,根據每個階段的反饋,靈活調整改造方案,基于后期的維護與管理,構建社區自治長效機制,讓居民在小區綠色改造的過程中能夠持續受益。
(四)完善設施,加強治理
老舊小區的綠色改造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涉及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涉及社區治理的優化。因此,在進行改造時,要注重建筑改造與社區治理的統籌兼顧。對此,改造者應該樹立問題導向思維,在改造過程中認真識別和分析老舊小區面臨的具體問題,然后針對諸如基礎設施老化、公共服務設施不足、環境衛生差等實際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改短板、補不足,確保改造能夠真正滿足居民的需求。而為了進一步提升改造的質量,還要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提升老舊小區的管理水平,比如引入市場化的專業物業管理企業,定期進行設施維護、環境治理和安全管理等,提高小區服務的專業性和規范性,讓綠色改造成果得到長久的保持。
三、“雙碳”目標下老舊小區不同專項的
綠色改造路徑
(一)基于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提升老舊小區的綠化水平
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綠地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植樹造林、植花種草、培土育苗等手段,增加植被覆蓋面積,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促進碳有機循環。許多老舊小區由于建造年代久遠,綠地面積不足,綠化布局也缺乏科學規劃,與小區建筑結構不適配,無法形成高品質的人居景觀。此外,還有一些居民出于私心,將綠地圈為己用,嚴重影響了小區的美觀和居住舒適度。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小區的整體形象,降低小區建筑空間碳排放量,應該加強對老舊小區綠地的改造,提升其綠化水平。
在進行綠地改造時,首先應該進行全面調研和科學評估,了解原有綠地的生態狀況、樹木種植種類以及生長情況。對那些年長且具有文化記憶的樹木,盡量保留,并加強維護;對于生長不良或病態的樹木,應及時進行整形修剪,并補栽能夠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健康植被,確保綠地的生態平衡[4]。其次,在保證小區綠地質量的同時,應該開辟荒地,充分利用邊角空間,進一步擴大綠地面積。新增綠地應拓展功能定位,圍繞居民活動空間需求進行設計,比如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將閑置綠地改造成多元互動空間,以供居民休憩、兒童游樂、社區互動。最后,社區可以開展生態環境宣傳教育活動,讓居民認識到良好環境對生活質量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增強居民的環保意識,促使他們自覺參與環境整治,從而營造健康良好的社區氛圍。
(二)基于碳排放降低目標,加強對老舊小區圍護結構的改造
在全球氣候加劇變化的今天,城市碳排放問題備受關注。追根溯源,城市中的碳排放主要源自能源消耗,如交通運輸、工業生產、建筑物的供暖和制冷等。因此,基于“雙碳”目標,老舊小區的改造應該提高建筑能效和居住舒適度,加強對老舊小區圍護結構的改造。首先,外墻圍護結構改造可以從材料更新入手,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因素,如溫度日變化、空氣濕度和風向風速等,選擇優質的隔熱材料,如聚苯乙烯(EPS)、聚氨酯(PU)等,增強圍護結構的保溫性能,從而減少能耗。其次,更新外墻保溫系統,提高其耐久性和適應性。外保溫與內保溫各有優劣,選擇時需考慮建筑類型、周圍環境以及施工技術等因素。例如:外保溫更能有效阻隔外部溫度對室內的影響,但施工難度和成本相對較高;內保溫的施工難度相對較低,在空間利用上更加靈活。綜合評估后,選擇最合適的方案,以確保優良的保溫性能和經濟效益[5]。再次,門窗作為建筑圍護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熱量維持的重要責任。因此,改造時可以考慮安裝保溫型門斗,采用多層鍍膜玻璃,使用導熱系數較低的復合窗框材料,既能降低熱損耗又能強化隔聲性能。最后,在進行外墻綠色改造時,可以通過更新遮陽系統來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百葉遮陽板可根據建筑物的朝向、窗戶大小和建筑功能進行設計。橫向與縱向遮陽板各有其適用場景,將其合理配置能有效改善室內采光和溫度,緩解溫室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在夏季,合理的遮陽設計,可以減少空調使用,降低能耗。
(三)基于綠植固碳能力,進行老舊小區綠色屋頂設計
根據相關調查數據,在建筑能耗中,屋頂能耗占比達到8%。屋頂綠化不僅能有效降低能耗,減少碳排放,還能借助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有效地反射熱量,降低屋頂的溫度,提升居住環境質量。可見,將綠色建筑技術應用于老舊小區屋頂綠化改造顯得尤為重要。基于綠植固碳能力進行老舊小區綠色屋頂設計,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基于屋頂承載能力進行分層設計。在進行綠色設計前,改造者要對現有屋頂的承重能力進行全面評估,確保其能夠支撐植物、生長基質和其他設施的重量,然后采用分層結構,合理配置土壤、植物和排水層,降低單位面積荷載的同時,支持植物有效生長[6]。二是完善屋頂綠化植物配置。改造者可以選擇高固碳能力的植物,如常綠植物、灌木和特定草種,這些植物具有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能夠在生長期間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同時,基于當地氣候條件,盡量選擇多種類型的綠植,多樣的植被層次不僅能增加碳吸收,還能提升生物多樣性,促進碳循環。三是優化種植土壤和生長基質。在構建綠色屋頂時,為了保障種植植被的固碳能力,應該使用輕質、透氣性好的生長基質,確保植物根系的良好生長和水分的有效保持。同時,根據植物種類的不同,設計適宜的土層深度,以保證植物健康生長。四是打造節水灌溉系統。一方面,采用先進的灌溉技術,如定時滴灌、定向噴灌等,設計高效的灌溉系統,確保植物在生長期間獲取足夠的水分;另一方面,利用屋頂的排水系統收集雨水,通過儲水池或滲透層將雨水用于灌溉,降低用水成本,并提高植物的生長活力。
四、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社會對老舊小區居住環境碳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雙碳”目標的指導下,應用綠色建筑技術材料加強對老舊小區的改造,不僅可以有效降低老舊小區的建筑能耗,改善小區內的氣候環境、生態空間,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還能通過改造項目,提升城市整體形象,增強城市吸引力,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因此,社會各界應該積極響應國家的城市更新政策,重視并落實對老舊小區的綠色改造,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國帥,李明珠,張恒福,等.“雙碳”目標下老舊小區綠色改造的實施策略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25-29.
[2]曾理,黃章來,李超.面向碳達峰的老舊小區綠色低碳改造路徑研究:以溫州某工程為例[J].建筑節能(中英文),2024(3):146-150.
[3]何偉怡,李天翼.民心工程老舊小區綠色化改造嵌入式漸進機制研究[J].項目管理技術,2021(1):60-63.
[4]李亞亮,王曦,寧麗麗,等.綠色發展理念下城市老舊小區改造策略:以淮南市為例[J].建筑經濟,2023(12):67-72.
[5]范曉南.綠色建筑技術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4(19):193-196.
[6]鄧雅潔.基于綠色改造視角下老舊小區更新策略:以新華社區為例[J].未來城市設計與運營,2023(8):56-59.
作者簡介:
任虹瑾,北方工業大學學生。研究方向:城鄉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