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鄉村建設與發展越來越多地受到城市化的影響和沖擊,導致傳統鄉村景觀向現代景觀轉變,同時,部分鄉村景觀建設中缺乏地域性,并且出現了單一化和趨同化現象。鄉村景觀需要注重體現地域特色,這可能會與現代設計原則發生沖突。以廣西南寧那告坡村為研究對象,基于新地域主義理論,通過對那告坡的實地調研、綜合分析,深入挖掘、提煉那告坡地域文化,梳理出鄉村景觀設計的新思路,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設計策略,以此營造具有民族特色及地域文化的鄉村景觀。
關鍵詞:新地域主義;那告坡;景觀設計
新地域主義之所以被稱為“新”,是因為它在繼承傳統地域主義優點的同時,克服了其不足,并進行了創新性的重構。新地域主義下的鄉村景觀設計融合了地域主義和傳統鄉村的長處,因此具有顯著的研究價值。其核心在于深入理解現代生活方式,并探索創造優質人居環境的可能性,這更符合現代鄉村可持續發展的規律。
一、新地域主義與鄉村景觀設計融合策略
以新地域主義增強鄉村景觀設計的內在動力,有助于開拓鄉村景觀設計的新途徑,探索構建新鄉村景觀的策略與方法。
(一)尊重鄉村內在精神
新地域主義理念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人本主義理念相似,強調回歸人本身,而新地域主義理念將主體從“人”轉變為“地域場所”,高度重視地域場所和歷史文脈。其理論適應性強,可以通過設計緊密結合當地地域性文化和原生環境,創建與地域環境相協調、體現地域精神、風格多樣的鄉村景觀,以區分一般地域主義,抵抗現代社會工業化和市場化推動下呈現出的同質化。
(二)地方性材料與現代技術結合
新地域主義強調從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及傳統習俗中探索鄉村復興因素與設計策略,復興傳統鄉村。其拒絕粗暴地處理鄉土景觀,尋求轉譯方式,如結合地方材料與現代技術,培育地方精神。安徽績溪博物館是融合新地域主義的典型案例,其采用現代設計技術,靈活使用地方性材料,保留古槐樹,設置徽派庭院、天井和街巷,結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重新構造傳統空間。開放包容的設計方式豐富了新地域主義內涵,增強了民眾對場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多學科交叉融匯
在新地域主義的方法上,弗蘭姆普敦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和參考價值。其多篇理論研究中涉及自然生物學、建筑學、植物學、環境學等多重學科。近些年,我國鄉村振興大都結合“田園綜合體”模式,通過文旅學的視角、設計美學的方法拉動鄉村可持續發展,以達到深層次激發鄉村活力的目的。新地域主義與“田園綜合體”相比,前者是設計方法,后者是經營模式,但二者都重視多種學科的交叉融匯,提高村域經濟性和持續性。
二、新地域主義與鄉村景觀設計融合的設計構想
新地域主義核心在于“復興地域”,強調的是人與自然間的和諧共生。因此,在最初設計構想上,首先應當回歸到鄉村本身,從而更加貼近生活地為當地村民解決景觀上的實際問題。
(一)鄉村聚落景觀
重構建筑群在村落中的空間肌理,建立標志性建筑物,結合半月塘畔原有景色,增加生態護坡、生態廊道,有序規劃街巷通道,喚醒記憶中的阡陌縱橫、炊煙裊裊的鄉村生活。
(二)鄉村田園景觀
鄉村的本質離不開田園。一方面,營造那告坡風吹麥浪的優質旅游景色;另一方面,結合當地特色農作物,融入現代科技,發展智慧農業,最大限度提高村民收入。
(三)鄉村建筑景觀
恢復那告坡青瓦磚墻、硬山頂磚木結構的地域性建筑風貌,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公共空間建筑,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吸引更多本地年輕人回流那告坡,重獲鄉村元氣。
(四)鄉村庭院景觀
添加地域農作物景觀,建立特色景觀小品、水景置石,移步換景;鄉村文化景觀方面,貼合當地地域性的歷史文化、飲食文化、農業文化等要素,注重村民內心感受和精神文明,通過打造人文展示空間和民俗風情互動體驗空間,加深當地文化氛圍,更好地推動歷史傳承。
三、新地域主義視角下的那告坡景觀更新設計
那告坡是廣西地區傳統村落的典范。但當地村民的生活觀念相對保守,村落尚未形成一個完整且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生態系統。
(一)設計理念
以新地域主義理論為指導,從鄉村景觀設計的整體出發,對那告坡進行村域文化特色提煉、功能分化、空間營造,滿足村民和游客的使用需求,進而豐富鄉村功能的多樣性,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在滿足鄉村景觀功能的同時,使村民具有豐富的場地認同感,形成集居住、旅游、學習、交易于一體的鄉村景觀設計。
(二)整體布局
依托于那告坡豐富的文化遺產、農業基礎、古村落及古建筑、傳統習俗,本文以鄉村景觀設計為核心,致力于完善空間布局、聚落風貌、歷史文脈和生態環境四大領域,旨在激發那告坡在生產、生活、生態方面的“三生活力”,推動“三產融合”,并促進農業、文化、旅游的“三位一體”發展。規劃中擬將那告坡區域構建為“兩軸多帶四區”的總體布局。“兩軸”:沿村域內“西北—東南”和“東北—西南”方向的兩條主要交通軸線,將村域內的四大功能區和景觀節點有效串聯,形成完整的鄉村景觀帶。“多帶”:依托村域內的空間格局、建筑布局和自然景觀分布,打造多條鄉村文化旅游體驗帶。“四區”:涵蓋康體養老、老街文化、觀光農業、休閑體驗四大功能區。
(三)更新設計辦法
1.恢復空間格局
(1)功能分區
新地域主義體現了民眾的智慧,印證了傳統文化習俗、原生自然環境對地域特征的決定作用。它要求從大局發出,結合周邊和內部資源,尊重村落原住民的生活習慣和鄉村原始自然肌理,在整體的空間功能上劃分出康體養老、老街文化、觀光農田、休閑體驗四大主要片區。其中,康體養老片區結合大面積的森林、綠地田園和居民特色建筑,打造供人們康體養老的區域,療愈人的身心,使游客可以更好地感受當地特色文脈。
(2)動靜區與主次要景觀軸線組織
上述鄉村功能豐富、細化后,空間規劃上應圍繞動靜區與主次要景觀軸線組織展開。先分別以沿古建筑群外圍場地穿過村民自建住房群和主入口通向古建筑群的道路為兩條主要景觀軸線,次要景觀軸線是各個穿越不同體驗空間的道路,如森林、農田、果園、廣場等。然后劃分西區的森林綠地區域和村民自建住房群為靜區,打造天然氧吧等,療愈游客身心;東區的古建筑群、農田果園片區和民俗活動體驗區為動區,給人們提供游覽觀光和各類活動體驗。將動靜區和主次要景觀空間組織融合,解決村落在前期調研中發現的建筑散落、公共空間過于集中等問題,規劃出功能空間張弛有度、有節奏“呼吸”的鄉村空間。
(3)街巷流線規劃
確立該村道路等級,規范原有的道路交通系統。道路由村子中心區域向周邊邊緣地帶延展,設置車行道和人行道兩類交通流線,車行道又劃分主干道和次干道。旅游大巴車、大型工程車都通過主干道直接駛入停車場,鄉村里各家各戶的小型私家車從次干道開往自家庭院,游客和當地居民則可以悠閑漫步在西南鄉野的幽徑中。將每個功能空間有效整合起來,改善村落原來較為混亂的交通系統,極大程度上提高了村民出行的便捷性。
2.修復聚落風貌
(1)修繕建筑
那告坡覃氏民居建筑群中大多數為清代建筑,地域特征顯著:硬山頂,磚木結構,青磚,清水墻。小巧的建筑體量與硬朗的建筑線條的碰撞,形成質樸的古韻美。修復地域性的鄉村建筑景觀風貌,需要結合地方性建筑和景觀特點、材料、裝飾、色彩等,營造出與該村在視覺效果上高度契合的空間美感。新地域主義倡導“舊材料”與現代設計手法結合,“修舊如舊”。提取古建筑中硬山頂磚木結構屋頂,取拆舊有的瓦片、青磚、青石板等,保留黑瓦、青磚色彩,加強原建筑體量的風格,使“新”建筑與周邊景觀的營造感受相互契合。
(2)打造庭院
新地域主義尊重傳統村落空間營造技藝,并尋求其與現代設計之間的平衡。在設計鄉村住宅時,首要考慮不同村民的需求,如務農、養老、遛狗等等。參照該村古建筑群庭院格局,歸納出四種最為典型的住宅格局,既具有住家屬性,也可以作為開放游覽空間讓村民在此進行文創產品制作、特色食物售賣等,游客盡享鄉閑,村民增加收入。在其立面裝飾上,保留從舊建筑上摘除下來的裝飾物件,延續文化,引發村民情感共鳴。
(3)營造過渡帶
依托那告坡景觀資源,就地種植植物,打造自然景觀過渡帶,把鄉村打造成沒有圍墻的公園。陽光照射下,植被光影變化,隨風搖曳,空間若隱若現,為原本乏味單調的鄉村增添了幾分靈動和趣味。
3.激活歷史文脈
(1)延續農耕文化
新地域主義視角下的那告坡景觀更新既要基于現代設計思考方式,順應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又要體現傳承與創新。文化與經濟雙向成就,文化衍生出文化產業,提升鄉村經濟產生效益,也為后期發展鄉村文化,維護、修繕古建筑群提供經濟基礎。在農俗體驗區中設置二十四節氣景觀裝置,使人們可以感受插秧播種、搶收稻谷等農耕勞作的過程,領悟到農耕文化的精髓和趣味。
(2)回顧村域發展
新地域主義既不是懷舊式的場景的再現,也不是對歷史文脈的盲目崇拜,而是從現代文化與世界文明的高度,將二者協調。那告坡百年歷史讓人印象深刻,其經歷長時間的積淀,形成了那告坡鮮明的地域性文化。將原先破損的老宅墻體敞開式地改造成村史墻,取締傳統封閉的展館空間。在老建筑遺址上建造的村史墻,更加容易引發當地村民的情感共鳴,也使得鄉村在工業化的社會中釋放自身的獨特魅力。
4.重塑生態環境
(1)構建生態廊道
在生態系統構建中,立足那告坡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建立生態護坡與生態廊道,參與生態滲透。通過貼坡式石籠護坡設計滿足河道防洪抗沖的要求,構建透水性好、透氣性強、易于植物生長的生態防護平臺;基于湖泊水位高程,種植相應的適合的植物,平衡河道生態,建立良性的河坡生態環境系統。沿著湖泊打造游客路線,衍生出景觀廊道、森林廊道、濕地廊道、生物廊道等多樣生態廊道,完善區域生態格局,提高綠化品質,最大程度上為游客提供生態涵養空間。
(2)科技助力生態
新地域主義也尊重技術革新。將科學技術與設計相結合,應用于生態領域,能夠有效提升生態效益。在室外休閑設施上安裝太陽能電池板,不僅能夠輔助照明,還能為電子設備提供便攜式充電,支持電動車輛的儲能;太陽能電池板所附帶的揚水系統,通過內置的污水處理功能,將凈化后的水導入地下,同時太陽能的聚焦熱能促進生物發酵,產生生物有機肥料,以滋養地表農作物。
(3)藝術賦能生態
通過回收利用廢舊材料,實現共建共享的目標,如將高低不平的廢棄樹樁改造成為兒童的趣味游戲區“木里拾光”。成人則可以在鄉村的天然氧吧中自由穿行,從“木里拾光”的木制地面到水景廣場的青草地。城市健身房以一種完全露天的形式出現在鄉村之中,有效解決了城市健身房空間狹小和空氣不流通的問題。此外,騎行、競走等活動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健身娛樂方式,同時激發了公眾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綜上所述,本研究以那告坡為例,因地制宜,以現存問題為導向,通過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地方文化,優化村落景觀,營造鄉村鄉土特色。但本設計還存在一些不足,如鄉村產業景觀涉及較少,對生態設計還缺乏深入研究。因此,在后續類似設計中應結合當地特色,利用鄉村生態、文化和特色產業打造村落風貌環境,解決鄉村建設的基本問題,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同時,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是一項長期、復雜、系統的工程,在設計中始終要處理好當前環境建設與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實施和美麗鄉村建設。
參考文獻:
[1]劉娜.景觀藝術設計在農村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灌溉排水學報,2021(10):153.
[2]潘魯生.傳統文化資源的設計價值與轉化路徑[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4(1):9-11.
[3]張慧.新地域主義認知下的城市街區環境改造設計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8(6):151-154.
[4]丁俊,過偉敏.建構建筑的“新地域主義”[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9(5):92-99.
[5]常青.我國風土建筑的譜系構成及傳承前景概觀:基于體系化的標本保存與整體再生目標[J].建筑學報,2016(10):1-9.
[6]李成佳.基于新地域主義的鄉村景觀設計方法研究:以太原小窯頭文化園設計項目為例[J].中外建筑,2020(6):153-155.
[7]程文娟.新地域主義視野下的城市街區環境設計改造策略初探[J].安徽建筑,2021(3):40-42.
作者簡介:
李贇,廣西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