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居民對社區公共空間的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規劃過程中,15分鐘生活圈作為社區層面的規劃理念慢慢興起。老舊社區由于建設年代較早,存在若干傳統規劃問題,其在當下的社會所引發的矛盾逐漸受到大眾關注。分析老舊社區公共空間中存在的問題,結合15分鐘生活圈的規劃理念,研究二者之間的相關性,提出基于15分鐘生活圈的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改造策略。以常州武進聚湖社區為例進行設計實踐,以期為老舊社區公共空間品質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改善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15分鐘生活圈;老舊社區;社區改造;公共空間
社區是連接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橋梁,良好的社區環境是城市治理的核心目標和最終指向。15分鐘生活圈要求在15分鐘步行可達范圍內,配備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形成安全、友好、舒適的社會基本生活平臺。常州在2022年被列入第二批15分鐘生活圈改造試點地區,也形成了很多集商業、教育、醫療和公共環境提升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項目,致力于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基礎上提高社區活力,提供適宜的社區服務內容,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創造新的居民活動場景。
一、老舊社區公共空間和15分鐘生活圈的關聯
公共空間指街道、廣場、公園、活動區等屬于公共領域的場地,它不屬于任何個人或單位,居民可以在場地自發進行日常活動和交流往來。研究表明,居民大多可以承受10到20分鐘的步行距離,而15分鐘是相對適宜的時間。15分鐘生活圈的構建目標是在15分鐘步行可達范圍內,配備居民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1],包含生活空間、商業空間、娛樂活動空間、教育設施、醫療設施等,以方便居民生活,提升城市建設水平。
社區是城市的組成“細胞”,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城市中的部分老舊社區公共空間存在基礎設施老舊、空間布局紊亂、社區凝聚力弱等問題,難以滿足新時期居民的生活需求。基于對社區人民生活需求的深入考量,將15分鐘生活圈的概念融入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改造,可優化公共空間基礎配置和規劃布局,使社區能夠更好滿足居民養老、教育、醫療等多方面的需求,創造更美好的社區公共空間環境。
近年來,從國家層面到各個城市,都陸續出臺了關于生活圈和社區改造的文件。早在2016年,上海市首次提出“15分鐘社區生活圈”理念,使得構建15分鐘生活圈的命題成為舊城更新和老舊社區改造的目標之一[2]。2018年,住建部發布的新版《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提出了關于建設不同時間生活圈的詳細標準,要求轉化傳統居住模式,促進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發展可持續[3]。2021年,住建部發布了《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體現了國家大力實行改造的決心[4]。
15分鐘生活圈的打造和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改造之間有較強的關聯性,社區為15分鐘生活圈的構建提供了多類場所資源,而15分鐘生活圈概念的融入,可以為老舊社區改造提供具備可行性的方案,為解決老舊社區目前存在的問題提供具體的理論支持和實踐引導。在改造老舊社區公共空間的過程中融入15分鐘生活圈的理念,可使改造不僅僅是提升基礎環境,還能夠達到激發社區活力、活躍經濟和完善服務的效果,創造更高品質的生活社區。
二、常州市聚湖社區的建設現狀
(一)聚湖社區基本情況
本次設計選取常州市聚湖社區作為研究案例,基于15分鐘生活圈理念進行社區公共空間的改造。聚湖社區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東臨武宜路,西臨淹城路,南面與大通河相接,北面與新312國道靠近,聚湖西路、金雞西路穿境而過,面積約為3.7平方公里。
按照每分鐘走60米的速度,從聚湖社區香聚雅苑出發,測出各個方位15分鐘內可達的位置,得出聚湖社區場地改造的目標范圍,同時選取居民日常活動較為頻繁的公共空間作為研究內容。本次研究多集中于金雞路兩側的范圍,其中,金雞路以北的小區建成時間較早,以南的小區建成時間較晚。
(二)聚湖社區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當地居民對社區環境的期望不斷提升,而聚湖社區因存在功能布局零散、道路規劃不當、設施老化缺失等問題,滿足不了居民的高層次需求。同時,社區內老舊社區的改造由于多重原因限制,大多只局限于基礎設施類問題的解決,難以滿足居民全面、多元的需求。
1.功能布局零散
聚湖社區內配備了教育、醫療、購物等多個服務于居民日常生活的場景,能夠基本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而對于提升類的公共服務配置稍顯欠缺,同時存在景觀綠量不足、休息活動場地稀少等問題,設計亦缺乏功能性和宜居性。部分小區內的植物景觀構造單一,喬木遮擋居民樓視線,或是場地景觀簡單粗放,不夠精致美觀。場地休息設施數量嚴重不足,居民出了自家小區,在行走途中無法再次停留休息。社區內的三處收費停車場,其中有兩處靠近學校。由于停車費偏高,這些停車場的實際使用率較低,導致放學時段的校門口擁堵不堪。另外,社區內缺乏小型活動場地,青年人群缺少鍛煉的場所,老年人和兒童缺少鍛煉器材、活動空間,殘疾人士缺少可用的無障礙空間。
2.道路規劃不當
調研發現,社區道路存在使用秩序混亂、功能單一、鋪裝破損等問題。經走訪發現,社區內金雞路為雙向單車道,路段涉及幼兒園、小學、初中等四所學校,因此在上下學高峰時段車輛扎堆出行。金雞路北面商鋪與道路的間距較為狹窄且地勢低洼,導致學生家長只能占用人行道接送孩童,使居民的步行空間受到嚴重擠壓。橋北中學東側靠近武進大橋,上下學時段車輛易堵塞橋下道路,導致學校門口交通流量過于集中,嚴重影響交通,存在較大危險性。北建新村小區內部部分道路建設時間較早,存在寬度不足一米的小巷,導致車行受到限制,存在消防安全隱患。同時,北建新村和北梅新村中均未規劃機動車停車位和電動車停車棚,存在隨意停車、阻礙通行的問題。另外,部分小區內道路破損,路面起伏不平。道路規劃的不合理性,導致居民日常出行體驗感差,降低了社區居民居住環境的品質。
3.設施老化缺失
聚湖社區的設施大多年代久遠、老化嚴重,部分設施配置規模較小。社區內無大型商超,中小型農貿類商業設施購物環境差,購物體驗不佳,居民日常需求程度較高的菜市場、生鮮超市等規模體量都較小。公共空間面積不大,集中在聚湖消費品綜合市場南側、香聚雅苑北側、北建新村西側位置,剩余位置空間較為零碎。街道內的健身器材較少且老化嚴重,部分小區內甚至沒有健身器材。社區外的活動空間寥寥無幾,且相應的照明和垃圾分類等設施都比較老舊,對居民日常活動的吸引力不強。
三、聚湖社區公共空間的改造策略
引導社區從傳統的規劃模式向注重生活質量的生活圈模式轉變[5],以方便不同人群在步行15分鐘的范圍內方便快速地獲取多樣化的日常生活服務。基于15分鐘生活圈理念的聚湖社區改造要在15分鐘的時間內,讓居民到達能滿足其日常活動需要的社區公共空間,如學校、菜市場、超市、衛生服務站、公園等公共場地,確保道路暢通無阻、慢行可達,且配套設施齊全。
(一)促進空間布局的多樣化
重新整合聚湖社區的空間布局,嵌入多樣的公共空間功能,整合關聯性的場地,提升空間的使用率與使用價值。在學校周邊的停車場與北建新村小區東側橋下的閑置空間實行上下學時段免費停車政策(圖1),但單次免費時間以一小時為限,引導家長有序停車,以緩解周邊的交通壓力。此時間段既能滿足家長基本的接送孩童需求,又便于家長利用剩余時間購買生活日用品。另外,橋下剩余的零星閑置空間可規劃為北建新村小區老年活動區,滿足老年群體基本的交流、鍛煉需求,切實做到一地多用,提升場地的利用率。
(二)提升空間可達性
整合場地功能,用道路將不同功能區串聯起來,確保居民可以在15分鐘內到達各類場地,體驗到社區生活的便利和建設成果。優化小區內部道路和社區道路,打造平坦、流暢的交通流線,并設計醒目標識,以顏色區分,提供無障礙的人車通行服務。例如,將金雞東路向南拓寬兩米,將擴增的空間用于停放電動車和設置休閑空間,以解決上下學時段非機動車的停放問題,方便行人中途休息。對聚湖家園與北梅新村等小區內部的多處坑洼道路、破損的路緣石和路面石、破損井蓋等進行換新,方便居民日常出行。引入智慧化社區管理,結合大數據整合居家養老資源,登記社區內的老年群體,使出行不便的特殊人員可通過院內門禁的“一鍵呼叫”服務,通知社區工作者安排無障礙出行服務。
(三)激發社區內的社交活動
重新規劃小學路口南側的景觀空間,將臨校一側路段改造為活動廣場(圖2)。該廣場以少兒為主要服務對象,同時覆蓋周邊全年齡段的孩童。在廣場臨街一側布置半開放的休憩景觀平臺,使放學后的孩童可聚集于此等候家長,其間增加交流機會;中央設置開放的交流舞臺,方便孩子們自由活動、交流,節假日又可作為社會活動的宣傳平臺,按需開展各類文化表演;廣場東側利用簡潔的標牌進行科普教育,展示社區的文化歷史,讓廣場成為具有文化沉淀和歷史記憶的空間。
(四)提升景觀環境的舒適性
對于社區內的重要節點,要提升景觀效果,優化綠化布局。可對原有的草坪、樹木進行因地制宜的優化提升,適度增加小品和觀賞花灌木,提升社區環境的美觀度。保留原有的場地喬木并定期修剪,豐富植物搭配層次,種植灌木組團和草地,創造數量和種類豐富的植物類型,呈現多樣的視覺效果。在北梅新村和聚湖家園等老舊小區內,用植物組團、喬木引導等方式劃分空間,將場地重新整合起來,實現重新利用。景觀植物對人的身心有一定的療愈作用,合理配置植物空間,可使環境變得更美觀,居民心情也會因此變得更好。優化社區步行道兩側的植物,使居民可以在沿路空間停留觀賞,創造多樣化且充滿吸引力的公共空間。
建立完善的社區服務體系,使居民可以在線上平臺進行活動預約或生活繳費等服務,線下簡化辦事流程,減少居民辦事的等待時間,提升辦理事務的響應速度,讓居民在線上或者線下都能夠享受到良好的社區服務。在小區道路周邊增加垃圾桶、晾曬衣架、快遞柜、自助繳費機等多種現代服務設施,提高社區生活的便捷性。
(五)提升基礎服務的安全性
從消防、治安等方面保障居民日常活動安全。定期對社區內的公共設施進行維護,減少維護不到位造成的生活不便和潛在危險,例如梳理北建新村、北梅新村等老舊小區中的飛線問題,及時更換破損的基礎設施和老化電路,將樓梯間的照明設施換新。在老舊小區的樓間邊角位置規劃電動車停車棚,促進車輛有序停放,緩解亂停亂放、車輛上樓等問題,切實降低安全風險。
四、結語
老舊社區公共空間的改造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改造要有長久性和預見性。基于15分鐘生活圈的社區改造,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去解決老舊社區現實問題的具體措施,是老舊社區適應城市發展、提升居住品質的有效轉型之路。通過社區公共空間的改造調整,居民能從心理上逐漸適應并融入新的生活圈,同時讓社區再度恢復活力,順應新的社會環境。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改造后,還需要進行常態化管理,提升社區自治意愿,促進民主參與,實現老舊社區的環境提升和自我調節。
參考文獻:
[1]梁啟航.基于上海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的城市更新探索[J].城市建筑空間,2022(3):54-56.
[2]肖作鵬,韓來偉,柴彥威.生活圈規劃嵌入國土空間規劃的思考[J].規劃師,2022(9):145-151.
[3]張帆.生活圈視角下的居住區公共綠地空間可達性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22.
[4]中指研究院.2022年上半年房企布局城市更新七大特征[J].中國房地產,2022(23):66-73.
[5]于一凡.從傳統居住區規劃到社區生活圈規劃[J].城市規劃,2019(5):17-22.
作者簡介:
劉倩倩,常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設計。
田治國(通訊作者),博士,常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景觀植物應用與城市更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