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分析體育公園中交往空間的設計策略,探討體育公園對社交需求的影響機制,以揚州蜀岡生態體育公園為例,提出在交往需求下的體育公園支持性環境的營造策略,以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當下對于體育公園的關注點更多地落在對建筑工程、景觀規劃的研究和探索,忽視了人們自身的行為需求。體育空間作為全新的促進社會交往的載體,探討交往空間在體育公園中的設計策略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體育公園;交往需求;環境營造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人們對公共休閑空間的需求越來越迫切。2021年,國家發改委、體育總局、自然資源部等7部委聯合頒布《關于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國新建或改擴建1 000個左右體育公園的發展目標。在此背景下,體育公園迎來了發展熱潮。體育公園通過支持性環境的建構促進優質的社會交往,對于構建文明和諧社會及健康城市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體育公園基本概念
在20世紀90年代,“體育公園”一詞開始在我國出現。“體育公園設在景色如畫的園林空間中,它的體育設施、運動場以及在這些場地所舉辦的體育系統訓練活動、體育表演和競技比賽及保健活動,就會吸引城市居民來此休息。”[1]體育公園是主題公園中的一種,有較為完善的運動設備。因此,體育公園相較于其他公共空間,可以開展更豐富的群體體育鍛煉活動,增加人與人交往的機會。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身心健康,緩解壓力,消除孤獨感,同時為人們提供擴大社會交往、重建與改善人際關系的契機。隨著城市公園的建設數量不斷增多,建設內容和設施也在不斷完善。我國于2021年在《關于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將體育公園定義為“以體育健身為重要元素,與自然生態融為一體,具備改善生態、美化環境、體育健身、運動休閑、娛樂休憩、防災避險等多種功能的綠色公共空間,是綠地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體育公園研究進展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于體育公園的研究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內容架構。基于CiteSpace軟件加以分析發現,在國外,體育公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國和英國,熱點領域以環境、旅游、醫療等為主,研究關注的人群主要為兒童、青少年、肥胖群體等,研究內容主要聚焦體育公園中的體育活動、建筑環境、使用人群、運動強度等。
我國對于體育公園的研究開始較晚,目前主要涉及建筑科學與工程、體育、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學者們著重對體育公園的發展現狀、運動設施規劃策略、體育場館的施工技術、體育公園的運營機制等進行研究。研究發現,現有體育公園的建設存在同質化、模式化和空間利用率不均衡等問題[2],理論研究方面存在對使用者的關注角度單一,忽略了除年齡外的其他差異以及人與環境的互動等問題[3]。因此,除了對體育公園物理環境的研究外,體育活動與社會交往的關系也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重點之一。
三、交往需求和體育公園
(一)社會交往與體育公園的關聯性
目前,已有學者對影響人們社交需求的環境因素及條件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表明,活動空間適宜性、活動設施便捷性、活動氛圍舒適感、活動景色吸引力、活動場地依戀感與交往活動的發生密切相關[4]。根據不同主體社交行為的特征及對社交場所不同的需求,去預見和引導活動的發生,并設置好條件,是引發活動的根本[5]。在培養社會交往能力的方式中,體育活動有著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優勢,體育鍛煉為個體提供了與社會接觸的場所和機會,由此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6]。由此可見,體育公園通過良好的物理環境和多樣化的體育活動為社會交往創造了機會,并通過優化人的心理狀態,實現居民積極的社會交往活動的發生。
(二)交往需求導向下體育公園支持性環境的構成
城市體育公園的支持性環境建構應體現包容、多元、便利、領域、開放等促進交往實現的因素,進而實現對人們社交需求的滿足。通過分析體育活動對社交需求的影響機制,得知支持性環境可分為四個部分:一是設施支持,指從居民的社交需求差異出發,配置相應的設施與活動場地,實現功能與訴求的導向性定制;二是空間支持,指完善空間結構、布局、形態及組合,營造適宜交往活動發生的空間;三是服務支持,指提高物理環境質量,加強對于交往活動具有激發性和誘導性的物理環境設計;四是情感支持,指挖掘與彰顯人性化設計特征,增強使用者的歸屬感和安全感。這樣的環境能深刻作用于人們的生理、心理,促進交往行為發生(圖1)。
四、體育公園交往空間的營造
——以揚州蜀岡生態體育公園為例
蜀岡生態體育公園位于江蘇省揚州市西北側,公園建設面積為27萬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達20萬平方米以上,于2023年獲評“江蘇省示范體育公園”稱號。蜀岡生態體育公園以“核心綠肺——注入體育血液,形成活力呼吸廊道”為設計定位,以運動康體、生態修復為設計出發點,將體育設施、生態跑道、運動休閑及綠色景觀相結合,以不同年齡階段及不同使用目的人的需求為依據進行空間劃分,通過清晰、創意的視覺導向系統引導人群進行活動,既激發了人們的運動活力,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需求,又形成了活動的正效應,刺激了交往活動的發生,是滿足居民不同類型健身活動與公共交往的體育公園的設計典范。
(一)設施支持:促進全齡共享,構建交往空間
公園是能彰顯社會公平的空間,包括分配公平和過程公平。根據對蜀岡生態體育公園周邊小區常住人口的統計以及調研分析發現,周邊居民大多數是安置戶,年齡結構具有多樣化特征。其中,中老年人口比例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在周邊的居住區中,許多家庭是三代同住,因此老年人和兒童的數量比較多。秉持“促進社會公平”的設計主旨,蜀岡生態體育公園將公園活動空間依據年齡階段劃分為兒童、中青年和老年三個類別,并針對其行為特點和活動需求設計相對應的活動區域。
兒童的活動行為具有明顯的年齡階段性,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共性特征,蜀岡生態體育公園設計團隊將兒童活動區按年齡及活動特征再次進行細分,分為適合低齡兒童的趣味滑梯區和兒童活動區,以及適合大齡兒童的迷宮廣場和兒童籠式足球場地。中青年群體(20—49歲)是跑步人群中占比最高的主體,而下午7—10點是跑步的高峰時間段。蜀岡生態體育公園針對這一人群展開設計,一方面打造了一條2.1公里的漫步環道,另一方面,打造了專業的體育對抗運動區域,包括籃球場、網球練習場地以及標準網球場地、籠式足球場和服務連廊,在喚醒中青年群體運動活力的同時,提升了中青年社會交往的可能。老年人是使用公園時間最長的人群,蜀岡生態體育公園中將老年人活動區進行差異化細分,并集中規劃在公園中心位置,在保證可達性的前提下便于活動的轉換,打造了老年門球場、兒童看護區、老年運動休閑區以及親子趣味運動休閑區,創造了老年人與友人相聚或與孫輩玩耍的空間條件,極大地提高了老年人交往活動發生的可能性。
(二)空間支持:包容多種事件,激發潛在需求
自發性、娛樂性的戶外活動以及大部分的社會性活動都特別關注戶外空間的質量,當高質量的空間環境為社會性和娛樂性活動創造了條件后,之前由于被忽視而受限制的人類需求就會被激發出來。空間的高質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空間的多樣化,多個事件發生的共時共地性決定了公共空間促進交往活動的潛力,開放空間的結構、布局、形態能夠明顯影響活動內容、活動主體數量及活動空間分布。
蜀岡生態體育公園對不同活動需求和空間尺度下的功能空間進行了合理布局,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休閑、運動、游戲等差異性需求。為了更好地滿足家庭共同出游的需求,將陽光草坪和兒童游樂空間相鄰布置,并規劃了帳篷開放區,使照看兒童的家長可以聚集在草坪上進行野餐等活動。人在開放的戶外環境中,容易形成廣泛的社會活動——視聽接觸,這是進一步發展成其他交往形式的起點。家庭出游的共同屬性帶來了共同的話題,人們可以就此進行線性交往。此外,蜀岡生態體育公園利用環線交通將自發性活動空間串聯起來,環線中心規劃各類專業球類運動場地,提供滿足兒童、中年人和老年人不同運動需求的訓練場。公園結合體育活動設施設置了七個主題區域,無論是對于體育活動還是社會交往活動而言,都提供了允許各種活動發生的空間載體。同時,公園內結合山地起伏的基地現狀,設計了地形各異的大面積開放式草坪,為公眾的自發性行為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日常生活中,會有不同類型的事件在草坪空間同時上演,提升了場所的吸引力,由此創造了多元的社交活動。
(三)服務支持:注重服務質量,提升管理水平
服務支持指的是為了提高體育公園服務質量和促進使用者與園內環境的互動,對公園內部的基礎設施、人員安排和信息反饋進行規劃和組織的活動,以保證使用者在公園中進行活動時得到想要的、有用的、可用的服務。同時,在服務支持方面,設計師和管理者覺得要以游客體驗為導向,深入挖掘使用者的需求、活動方式和期望,同時考慮到對不同人群的個性化服務。
蜀岡生態體育公園為人們提供了多種類型的服務,如智慧設施服務、文化科普服務、安全管理服務、停車場管理配套服務等。首先,園內的智慧健康體育設施是根據體育公園的特殊屬性、面向廣大周邊群眾設置的,其可通過實時信息反饋、AI技術等,實現游客體育運動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其次,在公園入口、休息處,設置大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主題科普宣傳欄,在兒童游樂區附近,則以插畫和文字結合的形式加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宣傳。可以通過“翻翻樂”形式的宣傳欄加強法律科普的趣味性,在寓教于樂中傳遞法律知識。最后,為強化園區綠化和園內管理,定期全面維護游藝、健身、照明等設施,在人流、車輛密集區域加大安全管理工作力度,重點加強園內景觀水系周邊的警示和巡視工作。多方面的服務支持是打造公園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園區服務管理以游客體驗為導向,能夠有效提升公園的吸引力和舒適度。
(四)情感支持:融合地域文化,增強安全歸屬
增強人們對體育公園的歸屬感和安全感的最基本意義在于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通過文化的融入與環境的塑造,體育公園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能夠引發情感共鳴、增進交往的場所。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人滿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后,會開始要求生活的安全和穩定,再到追求更高層次的社會交往。因此,增強使用者的歸屬感,有利于促進社會交往需求的產生。
蜀岡生態體育公園遵循場地的地勢起伏現狀,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布置運動場地。園內運動設施順應山地起伏布置,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揚州以豐富的歷史背景和獨特的江南園林風格著稱,因此蜀岡生態體育公園內巧妙應用了江南園藝設施,如四角亭、假山跌水、景觀橋等,使游客在使用體育公園的同時,還能感受到獨特的江南特色景觀。在建筑風格上,園內的休息亭和觀景臺采用傳統的木結構設計,并結合揚州傳統雕花和屋頂的形式,反映了揚州傳統建筑的美學特征。
為了提升訪客的安全感,蜀岡生態體育公園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了空間的安全性和開放性。公園內的空間布局以寬敞開放為主,確保了良好的視野和流暢的動線,減少了擁擠和壓迫感。在夜間照明方面,公園采用了柔和而均勻的燈光布局,不僅提升了夜間設施使用的安全性,還避免了光污染對環境的影響。監控系統的設置進一步增強了安全保障,使訪客能夠安心使用公園設施。在公共區域,如休息區和運動場地,設計師注重座椅和設施的配置,使其既能滿足功能需求,又能提供舒適的社交環境,從而增強了訪客的歸屬感。
五、結語
體育公園作為促進現代居民交往發生的綠色公共空間,是居民進行日常體育活動及生活交往的重要載體。體育公園中的交往空間可以成為構建相對穩定的社會網絡和維系家庭情感關系的載體,從而破除當今社會人際關系淡薄的困境。
參考文獻:
[1]戈羅霍夫,倫茨.世界公園[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5.
[2]劉維茜.城市體育公園規劃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9.
[3]谷驥.基于市民休閑體育需求下的體育公園規劃[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6.
[4]譚少華,何琪瀟,陳璐瑤,等.城市公園環境對老年人日常交往活動的影響研究[J].中國園林,2020(4):44-48.
[5]胡劍鋒,劉暢,曹弈璘.鄰里交往空間實踐探索:親子成長與運動活力視角下的社區公園[J].風景園林,2018(2):116-122.
[6]蔣玉梅,濮穎雅,丁晨.參加體育鍛煉能提高居民社會交往能力嗎?:基于傾向值得分匹配方法的檢驗[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9):88-95,100.
作者簡介:
張蕾,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