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了構成主義、后構成主義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蘇聯建筑領域的發展和相互關系。文章以賴特參與1937年蘇聯全聯盟首屆建筑師大會談起,剖析了他所提出的有機建筑理念與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之間的初步交匯與對話。從他們對先鋒派建筑建筑設計的思考中可以看出他們的異同。文章追溯了20世紀初俄羅斯先鋒派構成主義的誕生與演進歷程。探討了構成主義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轉型的歷史,其中包含蘇聯建筑師對先鋒派藝術的反思與決裂、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崛起與古典主義的全面復興。文章分析了列奧尼多夫后期建筑風格向后構成主義的轉變以及其他建筑師后構成主義作品,總結后構成主義對構成主義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退讓及積極的反思。
關鍵詞: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蘇聯全聯盟第一次建筑師大會;構成主義;后構成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rrelationship of Constructivism, Post-Constructivism and Socialist Realism in the field of Soviet architecture. The article talks about Wright's participation in the first All-Union Congress of Architects in the USSR in 1937, and dissects the initial intersection and dialogue between the organic architectural concepts he developed and Soviet socialist realist architecture.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an be seen i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avant-garde buildings. The article traces the birth and evolution of Russian avant-garde compositionalism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history of the transition from compositionalism to socialist realism is explored, which encompasses the reflection and break with avant-garde art by Soviet architects, the rise of socialist realism, and the full classical revival. The article analyses Leonidov's late architectural shift to Post-Compositionalism as well as the Post-Compositionalist works of other architects, and concludes that Post-Compositionalism is a reflection on the retreat and activism of Compositionalism and Socialist Realism.
Keywords: Frank Lloyd Wright; First Congress of Architects of the All-Union USSR; Constructivism; Post-Constructivism; Socialist Realism
1933年4月蘇維埃宮競賽最后的評審結果奠定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設計思想開始的基礎,1937年6月的第一屆全蘇建筑師代表大會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思想的奠定起到了一個重要的推動與強化作用。
此次大會邀請美國著名建筑師賴特參加也別具意味且耐人深思,賴特參會的動機與蘇聯邀請他參會的目的為何一拍即合?賴特的有機主義建筑與蘇聯力圖推行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有何關聯?之前蘇聯如火如荼影響世界的先鋒派代表思潮構成主義為何被無情冷落?構成主義者如何用后構成主義的建筑修正來探討甚至迎合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這些問題可以從對賴特參會的研究中找到答案。
1. "機緣巧合與互有心機
第一屆全聯盟蘇維埃建筑師大會11937年在莫斯科召開,旨在鞏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藝術準則,強調創造具有新社會主義內容的作品,對蘇聯及后來的東歐國家建筑風格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2被蘇聯這一社會主義國家視作美帝國主義者,卻受邀參加了本次大會。這一事件性質微妙,并處于特殊的歷史時期,在理論界的研究較少。
1.1 "賴特的受邀背景與動機
賴特,作為20世紀初美國最杰出的建筑師之一,以其獨特的有機建筑理念和對自然環境的深刻理解而聞名。1920年代末,賴特在國際建筑界已享有極高的聲譽,他的作品和思想對全球建筑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賴特受邀參加蘇聯全聯盟第一次建筑師大會的事件,卻顯得尤為特別。
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建筑并未與國際建筑界完全隔絕,相反,他們與外界保持著共同的興趣和聯系。與20世紀20年代相比,這一時期的國際學術交流更加頻繁,大量的歐美專家被吸引前往蘇聯,吸收西方建筑的經驗成為蘇聯的時尚。在這一時期,蘇聯建筑界呈現出一股向外的、積極輸出的趨勢。[1]而加強蘇聯建筑國際形象的方法之一,是邀請忠實的外國客人參加第一次全蘇聯建筑師代表大會,此次大會的籌備期恰逢30年代中期蘇聯民間文化擴張的“黃金歲月”。
賴特的受邀動機則顯得復雜而微妙。一方面,他真心贊賞蘇聯的建筑活動,彼時他的建筑理論尚處于完善階段,在美國資本主義危機的背景下,對建筑與城市規劃的冷淡態度進一步加劇了他的挫敗感。賴特對他所觀察到的蘇維埃建筑新方案表達了強烈的關注和興趣。除此之外,他還與蘇聯的建筑師如約凡(Boris Iofan)等人維持了友好的私人關系。同時,賴特的配偶奧爾吉瓦娜(Olgivanna)作為蘇聯人,與賴特分享俄羅斯文化、傳統、民族特性等一手資料,他們在塔里埃森組織同學們欣賞俄羅斯藝術的思想基礎等,這對賴特產生了深遠影響。另一方面,賴特與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等西方建筑師之間雖相互欣賞,但也存在明爭暗斗。當蘇聯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舞臺,可以展示他的創新觀點時,再加上蘇聯當局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與有機主義關聯的順勢而為,賴特參與這次活動也就順理成章了。(圖1)
1.2 "賴特的建筑思想與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某些一致
從賴特有機建筑理念的核心內容,以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所追求的建筑思想,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異同。即在背景和目標上存在差異,但在追求建筑的功能性和思想性方面表現出共通性。
1.2.1 "賴特有機建筑理念的核心
賴特的有機建筑理念主張建筑應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建筑與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整體與細部的一致性、使用地方材料以及建筑與裝飾的自然性,這些理念貫穿于他眾多經典的建筑設計之中。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強調建筑應當根據地形、氣候和自然植被等條件進行設計,使之成為自然景觀的一部分,而非僅僅是一個獨立的藝術品。賴特的“形式追隨功能”理念體現在其作品中,建筑的形式應當完全服務于其功能,摒棄多余的裝飾,追求簡潔而實用的美學。
1.2.2 "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的特點
蘇聯時期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強調政治宣傳、集體主義和工業化建設。建筑設計需反映社會主義價值觀,公共空間設計強調集體主義精神,以公共廣場、公園和社區中心促進社會互動。工業化建設采用預制構件和標準化設計,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使大規模公共住宅和經濟適用房成為可能。功能性設計遵循“功能決定形式”原則,滿足居民日常需求。裝飾雖強調功能性,但通過浮雕、壁畫和彩色玻璃等形式,表達社會主義主題和革命精神。這些特點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的核心理念和實踐方法,使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成為獨特的建筑風格。
1.2.3 "兩種理念的初步交流與碰撞
當賴特的有機建筑理念與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思想相遇時,兩者之間的交流與碰撞顯得尤為突出。賴特的有機建筑理念強調建筑與自然的融合,注重個性化設計和環境的和諧統一,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則強調集體主義、實用性和政治宣傳功能。盡管兩者在設計理念上存在顯著差異,但在某些方面卻有著不謀而合之處。
賴特的理念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都高度重視建筑的功能性和實用性,并尋求通過建筑表達深刻的思想和意義。賴特對自然環境的尊重以及他對建筑與環境和諧統一的追求,在某種程度上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中強調公共空間和社會功能相契合。這種相似性為兩者之間的初步交流提供了基礎。
在初步的交流中,賴特的有機建筑理念為蘇聯建筑師們提供了新的視角,使他們開始思考如何在集體主義框架下引入更多人性化和自然化的設計元素。此外,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也對賴特產生了深遠影響,讓他領悟到建筑不僅是個人藝術情感的抒發,更能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強大力量。這種理念的碰撞和交流,為雙方的建筑實踐帶來了新的靈感和思考。
1.3 "賴特參會的主要演講內容與觀念的南轅北轍
賴特的有機主義建筑理念強調與自然和諧共處以及人的自發情感,較少體現建筑形式的紀念性、崇高性等思想教育內容。相比之下,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則試圖通過建筑高大上的形象創造樹立精神的內容,這導致兩者在建筑探索過程中展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從賴特演講內容可以看出其中端倪。
1.3.1 "演講主要內容
首先,賴特對蘇聯的文化成就表示贊賞,并強調建筑是對生活的詮釋,需全神貫注地處理。他認為蘇聯在打造與新生活相匹配的建筑上付出了不懈努力,這與美國以往單純模仿的做法截然不同。美國的科學和工業雖然取得了巨大進步,但由于對古典藝術原理的認識不足,建筑學并未隨之發展。因此,賴特呼吁建筑師在處理建筑問題時應深思熟慮,避免重蹈覆轍。
接著,賴特指出,盡管美國在表面上取得了物質繁榮,但實際上在建筑領域犯了錯誤。他強調,真正的建筑應源于人民內心,以大眾文化為基礎,而非簡單模仿過去的貴族文化。他觀察到蘇聯存在重復貴族文化建筑圖案傾向,這削弱了建筑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因此,賴特建議蘇聯應基于科學和常識,合理使用優質材料,創造有機建筑,而不僅僅是等待技術的提升。
最后,賴特呼吁蘇聯建筑師集中精力于城市規劃和建筑結構的堅實基礎,避免表面裝飾和牽強附會的設計。他強調,有機建筑不僅能表達新自由生活的理念,還能確保蘇聯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賴特鼓勵蘇聯建筑師深入研究有機建筑理念,并融入蘇聯特色,從而創造出與生活和諧共生的優秀建筑。他認為,蘇聯的巨大成就是對人類和地球未來生活的極大希望,也表達了對美國未來建筑發展的期盼。(圖2)
1.3.2 "有機主義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表現形式的對比
賴特的有機建筑思想與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思想在理論和實踐上有著顯著差異。賴特的有機建筑理念強調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主張建筑應遵循自然原則,整體性原則,以及空間的流動性與人性化尺度。這種思想體現在他的設計中,如對建筑場地的深入調研、尊重材料的自然屬性、強調結構與空間形式的整體性,以及創造流動空間和人性化尺度。賴特的建筑作品如約翰遜住宅建筑順應地形沿山澗呈風車式布局(圖3-4),展現了對環境的深刻理解和對材料真實性的尊重,旨在實現建筑與環境、人之間的動態平衡。
相比之下,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強調建筑的社會感召力和民族認同感。這種思想在建筑實踐中表現為對古典建筑形式的借鑒,如柱式、拱門和拱頂等,以及對“紀念性”“崇高性”“穩定性”等概念的追求,如列寧國家圖書館(圖5)。蘇聯建筑通過這些古典手法塑造莊嚴穩重的建筑形象,以表現蘇維埃政權的力量和威嚴。這種建筑理念與賴特的有機建筑理念在形式和功能上形成了鮮明對比,反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發展背景。
1.3.3 "互有心機的觀念交鋒與南轅北轍的目標
賴特對美國建筑和城市規劃的批判以及對蘇聯的欣賞,導致蘇聯誤解了兩者存在著相同的思想觀念基礎。實際上,賴特對蘇聯政治知之甚少,他的民族主義建筑理念與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大相徑庭。蘇聯認為賴特的現代化建筑方法屬于“小資產階級激進主義”,這使得建筑師失去其本質轉而成為技術人員。蘇聯在借鑒西方建筑經驗時,拒絕了系統性概念,不愿放棄創造性個性和藝術表現力,只追求需求、功能和技術。蘇聯與賴特之間的認同是表面的,蘇聯希望賴特幫助反對國際主義風格,而賴特則希望成為“蘇聯之友”,專業性地分析蘇聯建筑存在的問題。由于雙方的對話和討論存在語言和理解上的差異,因此賴特與蘇聯的關系從最初的合作到最終的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總的來說,蘇聯與賴特之間的相互認同大多是表面化的,基于各自的需求和預期。蘇聯希望通過賴特的經驗來反對國際主義風格,并推廣自身的建筑主張,而賴特則試圖通過批判性分析來幫助蘇聯認識到其建筑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由于雙方在語言和概念上的差異,這種交流最終導致了相互誤解和漸行漸遠。因此,從最初的“蜜月期”到后來的“貌合神離”,是這一時期跨文化建筑交流的必然結果。
賴特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不謀而合相較于蘇聯和美國建筑中抽象表達的盛行形成鮮明對比,這一現象可追溯至賴特訪蘇前先鋒派建筑的繁榮時期。
2. "賴特訪蘇之前的俄羅斯先鋒派
20世紀初,由于十月革命激發的社會動蕩,蘇聯的先鋒派建筑師試圖去想象以及設計一種全新的、純凈的社會主義社會,為無產階級集體生活創造一種適用的建筑風格,涌現出構成主義、理性主義、至上主義、表現主義等多種先鋒建筑流派。[2]它們迅速崛起,熱切地期待擺脫傳統束縛,解放了教條的建筑設計,創造出符合時代需求的新建筑,在所有前衛建筑流派中,構成主義建筑是最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一派。
2.1 "構成主義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構成主義作為20世紀初在蘇俄興起的藝術與建筑運動,其發展既是對傳統形式的挑戰,也是對工業時代需求的回應。它萌生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的社會劇變和城市重建的需求中,在此背景下,建筑師開始探索新的創作方式,以適應快速發展的工業生產力。[3]這一時期出現了兩個主要的建筑流派:一個是以古典風格和折衷主義為特征的傳統陣營;一個是追求新建筑手法的前衛陣營。[4]至上主義和平面立體化的探索,尤其是利西茨基(EI Lisssitzky) 4將至上主義從繪畫帶入空間設計,促進了構成主義的發展,并最終確立了其理論基礎。阿列克謝·甘(Aleksei Gan)在其著作《構成主義》中進一步明確了構成主義的精神核心,即功能、形式與構筑手段的結合,以及內容與形式的統一。[5]
2.2 "構成主義的代表作品
構成主義建筑強調對幾何化形式和工業化材料的應用,試圖通過作品表達現代工業社會的本質。塔特林(Vladimir Tatlin) 5的第三國際紀念碑方案以其螺旋式金屬結構和玻璃體成為構成主義的標志性作品,盡管未實際建成,但其設計理念影響深遠。[6](圖7-8)維斯寧兄弟6的莫斯科勞動宮競賽方案(圖9-10)[7]和金茲堡(Vitaly Lazarevich Ginzburg)7的納爾科姆芬公寓(圖11-12),則展現了構成主義在實際建筑設計中的應用,這些作品不僅體現了功能性設計原則,還反映了社會主義集體生活的理想。構成主義的影響超出了蘇聯國界,對歐洲乃至全球的現代主義建筑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包豪斯8學校和后來著名的建筑師如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和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2.3 "構成主義的高光時刻
構成主義的高光時刻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期間不僅有豐富的作品產出,還有深刻的理論探討。金茲堡的《風格與時代》一書成為了構成主義的理論基石(圖13),呼吁建筑師脫離古典主義,探索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新建筑類型。[8]隨著“現代建筑師協會”的成立及其雜志《現代建筑》(圖14)的發行,構成主義的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然而,隨著斯大林主義的崛起,構成主義逐漸被官方視為過于激進,最終被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所取代,標志著這個充滿實驗精神的建筑運動走向衰落。盡管如此,構成主義對于現代建筑的貢獻不可磨滅,它推動了功能主義和新材料的應用,塑造了現代建筑的形象。
構成主義通過其獨特的藝術理念和技術實踐,不僅改變了當時的建筑面貌,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隨著斯大林主義的興起,構成主義逐漸被視為過于激進、與現實脫節,因此被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所取代,這是蘇聯建筑適應政治和文化需求變化的結果,體現了藝術與政治的緊密聯系。
3. "對先鋒派的拋棄與決裂
20世紀30年代,蘇聯國家意識形態文化監管開始滲透到建筑創作領域,蘇聯全聯盟第一次建筑師大會之后,確立了文化與藝術領域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官方準則,先鋒時代由此終結。[2]
3.1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興起
構成主義建筑在形式和功能上展現了現代工業和技術的潛力,但由于其過度強調功能性和幾何形式的簡潔性,導致設計缺乏個性和情感表達,使建筑顯得冷漠和機械。這種實用主義傾向可能與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和情感體驗脫節,導致建筑與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不相融合。盡管構成主義建筑在其誕生時具有創新和前瞻性,但這些局限性也影響了其在更廣泛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度和影響力。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20世紀30年代蘇聯提出的一種官方藝術和文化政策,旨在將藝術創作與社會主義建設緊密結合。[9]它被視為官方的藝術形式,用于宣傳和弘揚斯大林主義的意識形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風格與構成主義風格之間產生了深刻的矛盾,構成主義建筑的崇高性教育意義缺失導致其在蘇聯開始走向衰落。
在蘇聯經濟和文化大規模的改造計劃中,國家需要統一思想和藝術語言來鞏固革命成果。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強調藝術作品的真實性、教育性和群眾性,要求藝術應當反映現實生活,贊美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并鼓舞人民群眾的斗志。為了強化社會主義價值觀和民族認同感,蘇聯通過藝術和文學作品的創作和傳播,在建筑領域廣泛推廣這一政策。[10]
3.2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對構成主義的全面否定與拋棄
隨著蘇維埃宮競賽的落幕和《關于改組文藝團體的決議》9的實施,構成主義在蘇聯建筑界的影響力急劇下降。1937年,《蘇維埃建筑師協會章程》的批準正式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定位為蘇聯建筑藝術的核心方法,標志著古典主義風格在蘇聯建筑中的主導地位,結束了對構成主義的探索,使建筑藝術走向集權和排他性的意識形態道路。
蘇維埃宮設計競賽于1931年舉辦,這一年蘇聯國內的建筑流派之間的斗爭進入了最激烈的時期。競賽吸引了來自蘇聯和其他國家的許多建筑師和設計師參與,許多參賽方案展現了現代主義和構成主義的設計風格,包括使用幾何形狀、簡潔線條和新材料等(圖15)。然而,最終獲得最高獎的是若爾托夫斯基10、約凡和漢密爾頓(Hanmilton)的方案,這些方案都采用了古典主義與折衷主義的建筑風格。直到第四輪競賽,通過斯大林的出席審圖會議,約凡的方案才被確定為最終方案,呈現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思想內涵(圖16)。蘇維埃宮最終方案的確立是蘇俄建筑風格變化的轉折點,自此構成主義的理想被重創,開始走向衰落的境地。
1932年,蘇共中央頒布《關于改組文藝團體的決議》,強調文學和藝術領域的思想斗爭應當在黨的無條件領導下進行,以推動文學和藝術的持續進步和發展[11]。隨后,蘇聯對那些反對斯大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建筑師和藝術家進行了政治性批評。構成主義的建筑藝術團體,如“現代建筑師協會”“當代建筑師聯盟”和“全俄無產階級建筑師聯盟”等,都被納入了“蘇維埃建筑師協會”的框架內。[12]在蘇聯,所有的建筑設計任務都由政府旗下的專門機構負責和指導,構成主義建筑在這一階段開始走向晚期,不得不做出妥協以求生存。
1937年,蘇維埃建筑師協會的首次大會正式批準了《蘇維埃建筑師協會章程》,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建筑藝術領域的觀點提供了權威性闡述。該章程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蘇聯建筑藝術的核心方法,建筑應具備“正確的思想性”,并滿足技術、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需求。[11]此外,這種思維深度應當通過古老而現實的建筑藝術理念與形式呈現。
自此,在政府的推動下,古典主義的建筑風格逐步在蘇聯的建筑藝術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蘇聯的建筑創作和批評逐漸走向了集權和排他性的意識形態道路,構成主義逐漸被驅逐出建筑創新的舞臺。
3.3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建筑領域的逐漸示威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一種藝術和文學風格,在20世紀初期至中期對建筑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經歷了從構成主義的反思到后構成主義的探索,最終確定了古典風格的建筑,強調反映社會主義的理想和現實,服務于人民大眾,并體現集體主義和實用主義原則。
3.3.1 "構成主義與后構成主義的反思與探索
構成主義建筑在20世紀20年代初,強調抽象的幾何形狀和功能性機器零件,試圖通過各種結構要素的和諧安排提出人類集體主義思想。然而,這種設計風格過于注重形式上的抽象和非客觀性,它在實際應用中往往難以被大眾理解和欣賞,不符合當時俄羅斯人民和統治者的期望,因此逐漸被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所取代。[13]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要求,構成主義建筑師不得不調整他們的設計理念,使其更加貼近社會現實。他們開始關注建筑的社會功能和實用性,強調建筑應該反映社會主義社會的理想和現實。
在后構成主義階段,建筑師們進一步探索如何將構成主義的形式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理念相結合。這一時期的建筑師如康斯坦丁·梅爾尼科夫(Konstantin Melnikov)和伊戈爾·格拉西莫夫(Igor Grabar)等,開始嘗試在建筑中融入更多的社會功能和集體主義精神。后構成主義建筑師的設計不僅注重形式和功能,還強調建筑的社會意義和集體參與。例如,梅爾尼科夫設計的莫斯科工人俱樂部不僅采用了構成主義的幾何形式,還融入了多種社區活動空間,旨在服務于工人階級,促進他們的集體參與和文化生活。這種轉變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3.2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古典風格的確定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風格深刻體現了對古典建筑藝術傳統的繼承與發展。這一風格不僅從古希臘和羅馬的建筑中汲取了豐富的元素,而且結合俄羅斯特有的建筑特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筑語言。例如,柱子、拱門、拱頂和山墻屋頂等古典建筑元素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中被重新詮釋和運用,以適應新時代的社會需求和審美趨向。
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展現出追求宏偉規模和視覺沖擊力的特點。這種對“紀念性”“崇高性”“穩定性”的追求,不僅體現在建筑的外觀設計上,也體現在其社會功能的實現上。例如,1936-1940年間,在托洛茨基在列寧格勒莫斯科大道的蘇維埃大樓項目中(圖17),其正立面設置了高達八層樓的巨柱,緊密的柱子間距增強了規模化的視覺效果,舍棄了柱子的卷剎,簡化了挑檐和細部的形式。中央部分的柱列通過較低的半露方形壁柱和柱子襯托,突顯其高度。建筑的整體設計旨在通過其宏偉莊嚴的規模感吸引人們的注意。
古典主義建筑藝術形式摩登化趨向在1939年全蘇農業展覽會展館中表現得也特別明顯。主入口運用富有韻律感的凱旋門造型(圖18),主體建筑(圖19)采用中央柱廊的古典手法作為基本的藝術主題。為了擺脫了古典建筑藝術中所確定的比例而設計了細長而突出的柱子,沒有約定俗成的柱冠和柱基。
1930-1939年間,蘇聯大型公共建筑展現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風格,成為建筑創作的標桿。蘇維埃宮設計競賽后,古典主義建筑迅速流行。在20世紀40-50年代,蘇聯建筑風格更激進,趨向“復古”。由于與西方意識形態沖突和對時代輝煌的贊美需求,古典主義風格以其藝術形象和民族象征,使蘇聯避免了西方元素的影響。因此,建筑的地位被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層次,成為記功簿和現實世界英雄主義的符號,展現其人民性、階級性和意識形態,卻忽視了其結構的合理性、經濟性和舒適度。
這一時期莫斯科的高樓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壯觀代表,政府強調設計與歷史風貌結合,展現蘇聯文化和技術實力。這些建筑嚴格規劃,旨在發展莫斯科的表現力。蘇聯建筑藝術和文化獨特,不受個人利益或土地私有制影響,有助于建筑藝術的現實主義文化復興。
蘇聯高樓繼承了俄羅斯時代風格,如尖塔形態和裝飾細節,與17世紀末俄羅斯風格相似,立面設計和屋頂樣式延續了俄羅斯傳統。這些建筑不僅反映了時代演進,還具有深遠社會價值,借鑒了俄羅斯古典、帝國和文藝復興風格,創新在于裝飾主題和材料使用。莫斯科建筑七姊妹11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其中包括烏克蘭飯店、列寧格勒飯店、勞動模范公寓、重工業部大樓、文化人公寓、莫斯科大學以及外交部大樓(圖20)。
從構成主義到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轉型,不僅是一次藝術風格的轉變,更是蘇聯建筑適應政治和文化需求的結果。而在這個過程中,構成主義并未徹底消失,而是以一種“溫和”的形式繼續存在,并與新的意識形態相結合,形成了后構成主義這一獨特的建筑風格。
4. "后構成主義:從構成主義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過渡
后構成主義標志著建筑設計理念從單純的理性主義和功能主義轉向更加關注社會和文化的復雜性。后構成主義建筑是構成主義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轉變的一個階段,它保留了構成主義的功能性和幾何形式,同時融入了更多裝飾性和古典元素,體現了建筑在技術理性與人文關懷之間的平衡。
4.1 "后構成主義建筑的代表案例
列奧多尼夫(Ivan Leonidov) 12作為構成主義運動中的重要人物,在這種艱巨的時代背景下,率先在建筑風格上探索出一種反應古典規律的后構成主義建筑風格,同時影響其他構成主義建筑師進行轉變。
4.1.1 "列奧尼多夫的后構成主義轉變
后構成主義建筑在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背景下,逐漸融合了現代材料和技術與古典建筑風格,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建筑表達。列奧尼多夫作為這一轉變中的重要人物,其作品如重工業委員會大樓和集體農場俱樂部,體現了這種風格的典型特征。重工業委員會大樓結合了技術象征主義和古典元素,通過金屬結構、玻璃幕墻及石材立面的使用,表現出強烈的工業美學(圖21),同時基座部分的人物雕塑和柱廊呼應了傳統建筑語言(圖22-23)。集體農場俱樂部則展現了對古埃及遺產的抽象表達,以雙曲線形體和拋物線結構模仿古代建筑形式,并融入了神廟布局的特點。[14] (圖24)
4.1.2 其他后構成主義作品
(1)埃及古典建筑對后構成主義建筑的影響
古埃及哈特謝普蘇特墓的多層平臺設計與自然環境相和諧(圖25),類似地,后構成主義建筑如薩多夫尼謝斯卡亞河堤上的學校也強調與環境結合(圖26)。卡納克神廟注重對稱與平衡(圖27),這在羅季娜電影院等后構成主義建筑中也有體現(圖28),通過這些設計既提供支撐作用,又營造莊重氛圍,呼應了古代建筑的精神內涵。[15]
(2)希臘古典建筑對后構成主義建筑的影響
古希臘神廟建筑中柱廊如阿蒙-拉神廟柱廊的使用,是其建筑美學的重組成要部分(圖29)。[16]如克魯泡特金斯卡婭地鐵站內的柱子,通過模仿古希臘柱廊的形式和比例,試圖在現代建筑中重現古希臘建筑的高雅格調和視覺沖擊力(圖30)。
古希臘克諾索斯王宮的柱頭,以其圓錐形、樹干形和開花植物形,在建筑史上具有象征意義與美學價值(圖31)。后構成主義建筑從中汲取靈感,如杰寧格拉德-普羅佩特的住宅和莫斯科電力牽引分站外墻,重新詮釋了這些古典柱頭形式,將其融入現代設計中(圖32-33)。
(3)裝飾性的細節
①幾何圖案與抽象元素
后構成主義建筑通過大量運用簡潔而動感的幾何圖案和抽象元素,反映了對形式與功能的追求。基輔軍區指揮部大樓、SvirstroYa專家之家等建筑立面上重復的幾何圖案、抽象線條和形狀(圖34-35),不僅增強了視覺沖擊力,而且體現出對現代工業美學的推崇。[17]
②功能性裝飾
后構成主義強調“形式追隨功能”,因此在裝飾性細節上也體現了這一原則。如索茨戈羅德的住宅、羅迪納電影院等建筑立面上的窗戶、陽臺和遮陽板等(圖36-37),常常被設計成具有裝飾性的幾何形狀,既滿足了功能需求,又增強了建筑的美感。
③材料與質感的運用
后構成主義建筑師通過對材料及其質感的巧妙運用,創造出豐富的視覺效果。例如,在斯維爾斯特羅亞專家住宅、《青年近衛軍》出版社大樓中,透明玻璃與不透明石材的對比(圖38-39)增強了建筑層次感和獨特質感。這種材料選擇不僅體現了對現代工業材料的推崇,還賦予建筑強烈的現代感,在視覺和觸覺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④雕塑、浮雕和彩繪藝術
雕塑、浮雕和彩繪等藝術元素也被后構成主義建筑廣泛應用,它們不僅僅是裝飾,還常常承載著意識形態和文化意義。雕塑方面,例如伏龍芝軍事學院、沃洛科拉姆斯科戈隧道入口及機械制造電工體育場的楣板上的雕塑,代表著歷史人物或者人民勞動畫面(圖40-41)。
浮雕方面,例如人民重工業委員會住宅和真理報出版社及國家檔案館大樓等建筑外墻上的浮雕,描繪勞動人民的生活場景,象征著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精神(圖42-43)。
莫克巴酒店宴會廳天花板的圖案和幾何形狀與古羅馬萬神殿內部的裝飾風格有相似之處,尤其是那些八邊形和方形的組合,以及其中嵌入的建筑圖像(圖44-45)。莫斯貝里歐模特之家側立面壁畫采用了現實主義風格,強調勞動者的形象和勞動場景,這與古羅馬奧斯提亞城戰車之家大型中央庭院走廊的墻壁上繪有戰士駕駛著戰車的壁畫不謀而合,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文化和軍事活動有相通之處(圖46-47)。
蘇聯后構成主義建筑的裝飾性細節通過幾何圖案與抽象元素、功能性裝飾、材料與質感的運用以及雕塑、浮雕和彩繪藝術的應用,展現了后構成主義對形式與功能統一的追求。通過這些細節設計,后構成主義建筑不僅展現了其現代主義的特點,還在社會和文化層面上賦予建筑更深遠的意義。[18]
4.2 "后構成主義概念的辨析
后構成主義是在20年代構成主義建筑風格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強制推行的妥協,從而形成的具有構成主義特點同時接納古典主義建筑風格的后構成主義風格,在以往的研究中,會混淆后構成主義與構成主義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概念,因此,后構成主義的概念辨析需要從與構成主義建筑形式以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對比進行研究。
4.2.1 "后構成主義對構成主義建筑形式概念的取舍
后構成主義的建筑表現上與構成主義有著明顯的不同,晚期構成主義相比于傳統的構成主義建筑來說具有以下區別:
(1)后構成主義建筑細部裝飾中對于古典元素的應用要更豐富,在其建筑實踐中,建筑師往往會引入很多古典元素,例如古典柱式,檐口,拱門等,并將這些元素抽象幾何化。
(2)后構成主義注重表達古典精神,傳統構成主義建筑往往將建筑的實用性以及結構放在建筑設計的首位,而后構成主義在構成主義的基礎上,在更多的建筑中融入了古典精神中的“紀念性”。
(3)后構成主義對于現代建筑“人性化”的探索,建筑顏色與紋理必須是物質的,因此建筑的表面材質一定是地球上原有的,例如各種石材、木材等,在建筑中加入人的雕塑與文字也是對“人性化”探索的體現。
同時,后構成主義保留了構成主義高潮階段的功能主義,在整體上仍然保留了現代主義的簡潔線條和幾何形式。建筑的外立面和內部空間通常采用直線條和簡單的幾何形狀,減少了復雜裝飾的運用。
4.2.2 "后構成主義概念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思想的差異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具有兩點特征,即社會主義內容與民族形式。社會主義內容的表現主要在對勞動人民的關懷,要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合理的經濟性和高度的思想性,這一時期蘇聯出現了很多新的建筑類型,如工人住宅、蘇維埃農莊、文化宮等都體現了社會主義對于人的關懷。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更強調民族形式的表達,即挖掘民族傳統建筑形式并應用到建筑設計當中。
前文提到了后構成主義建筑風格中融入了很多古典元素,因此該時期的部分建筑實踐也可以被歸類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實際上它們之間仍然存在著本質的不同:
(1)后構成主義并沒有將古典元素直接進行使用,而是對其進行抽象轉譯,根本上仍是現代主義建筑思想對于古典元素的應用,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則是直接將古典建筑外衣與現代技術進行結合。
(2)后構成主義的內核仍然是構成主義思想,在建筑表現上注重個人對建筑的使用體驗,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則更重視集體主義的表達,具有濃厚的社會意識形態色彩。
(3)后構成主義雖然受到政府權力的干涉,但是在建筑設計上沒有對上層意識做出諂媚,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則充滿了階級性,將建筑與意識形態連接在一起。
4.3 "后構成主義建筑的表現
后構成主義建筑在繼承構成主義的基礎上,風格創新并深刻反思設計理念。面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它展現出適應性和批判性,尋求歷史與現代、功能與形式、政治與藝術間的平衡。后構成主義建筑具有象征性和敘事性,強調政治性城市空間的營造,借鑒歷史和文化元素,借鑒蘇聯以及世界歷史和文化元素,將這些元素以一種新的、解構的方式被融入到建筑設計中。同時,它關注建筑與社會環境的互動,強調建筑的社會性和環境適應性。
4.3.1 "后構成主義對構成主義的反省與深思
后構成主義相比于構成主義的區別在于彌補了20世紀20年代構成主義的缺陷。一方面在于建筑設計過于機器理論化的糾正,構成主義建筑過于強調理性主義的理論與觀念,忽視了實際的建筑教育意義和使用者顯示接受的需求,這可能會導致建筑在實際使用中出現內部空間缺乏裝飾性和不適應本土文化與地域環境的問題。另一方面,后構成主義彌補了構成主義過于強調功能性而忽視建筑的歷史文化背景問題,構成主義傾向與拋棄歷史,追求未來和機器工業建筑的進步,在這種單一的建筑形式追求下,構成主義掉進了歷史虛無主義的陷阱,而后構成主義并不完全拋棄歷史,而是通過引用和解構歷史元素,使建筑具有更深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這使得后構成主義的建筑既具有現代性,又能與其周圍的社會和環境建立聯系,后構成主義反對后構成主義風格中局限于簡單的幾何形狀和支線的建筑風格,而是開始重視人性化的建筑裝飾,這使得后構成主義建筑具有更強的美學吸引和動態感。通過這些反思和改進,后構成主義在繼承構成主義基本原則的同時,也對其進行了深入的批判和超越,形成了一種更加復雜和多元的建筑風格。
4.3.2 "后構成主義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迎合與附會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是在政府的強制推行下形成的古典復興風格,這種風格在很多方面表現出極端性。而后構成主義建筑并沒有盲目遵循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政治要求,而是通過隱晦的批判,在不違背構成主義方法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做出妥協。
在建筑理念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強調建筑應反映和服務于社會主義的理想和目標,這往往導致形式被內容所主導。構成主義則試圖打破這種單一的關系,主張形式和內容應相互影響、相互塑造,從而形成一種更為復雜的雙向互動關系。
在技術與歷史的關系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傾向于強調歷史的連續性,并考慮應用現代技術來實現這一連續性。構成主義則在尊重歷史的同時,更充分地認識和利用現代技術、材料和理念,力求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一種平衡點,實現歷史與當下的和諧共存。
在社會與個人的關系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強調集體的利益和目標,有時可能忽視個人的需求和權利。構成主義則試圖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關注和尊重個人的差異和欣賞水平的多樣性,力求在集體利益和個人權益之間達到一種和諧平衡。
5. "結論
賴特于1937年參加了蘇聯全聯盟第一次建筑師大會,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已在前文詳細闡述。賴特的有機主義思想與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某些方面表現出相似性,這種相似性不僅促進了雙方的交流,而且對蘇聯建筑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次交流過程中,對其之前的構成主義和之后的后構成主義都起到了很大的鋪墊作用,這些在蘇聯的建筑發展當中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
構成主義作為蘇聯早期先鋒派的代表,雖然在短時間內展現了其獨特的創新魅力,但隨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興起,這一風格逐漸被否定和拋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強調的是實用性與社會功能的結合,這一轉變徹底改變了蘇聯建筑的方向。構成主義的失落象征著一個時代藝術與建筑的結束,同時也標志著新的建筑風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正式確立。
后構成主義的出現是構成主義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過渡的產物,它在保留構成主義的形式美學的同時,試圖調和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關系。這一時期的建筑作品既反映了當時建筑師對過去構成主義成就的懷念,也體現了他們對新政權建筑要求的適應。后構成主義的探索為理解蘇聯建筑史上這一特殊時期提供了重要的視角,也為后來的建筑風格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注釋:
1第一屆全聯盟蘇維埃建筑師大會,1932年在莫斯科召開,旨在統一蘇聯建筑風格,標志著官方建筑風格的轉變,推動了蘇聯建筑的標準化和集中化。
2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美國著名建筑師,現代主義先驅,以其“有機建筑”理念和獨特的設計風格著稱,代表作包括《流水別墅》。
3《真理報》是以列寧(V1.Lenin)為首的俄國布爾什維克創辦的群眾性政治日報1912年5月5日在彼得堡創刊。因多次被封,曾改用《工人真理報》、《勞動真理報》、《真理之路報》等名出版。1918年3月遷住莫斯科出版,成為俄共(布)(后為蘇共中央)機關報。
4利西茨基(Эль Лисицкий,1890-1941),畫家、設計師,至上主義和構成主義代表,擅長平面設計和書籍設計,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5弗拉基米爾·塔特林(Владимир Евграфович Татлин,1885-1953),雕塑家、建筑師,構成主義創始人,代表作品《第三國際紀念塔》,對現代建筑影響巨大。
6維斯寧兄弟(Александр Веснин,1883-1959;Виктор Веснин,1882-1950;Леонид Веснин,1880-1933),從20 世紀20年代初期起,維斯寧三兄弟分別在莫斯科技術學校、莫斯科高等技術學院和莫斯科建筑學院任教。
7莫西·金茲堡(Моисей Яковлевич Гинзбург,1892-1946),建筑師,蘇聯現代主義建筑重要人物,代表作品包括莫斯科的尼基茨基住宅區,推動了蘇聯建筑現代化。
8包豪斯(Bauhaus),德國設計學校,現代主義設計的搖籃,強調藝術與技術結合,對全球建筑和設計教育影響深遠。
9《關于改組文藝團體的決議》,1932年蘇聯黨中央通過的決議,旨在統一和控制文藝團體,標志著蘇聯文化政策的重大轉變,加強了官方對文藝的管理。
10若爾托夫斯基(Фёдор Фёдорович Жолтовский,1891-1970),以裝飾藝術風格的設計而聞名,代表作品包括莫斯科中央郵局,對蘇聯建筑影響深遠。
11莫斯科七姊妹,是位于俄羅斯莫斯科的一系列斯大林主義古典風格建筑群,其建造于斯大林執政的最后十年間,結合了巴洛克式城堡塔、中世紀歐洲哥德式與美國1930年代摩天樓的特色。
12伊凡·列奧尼多夫(Иван Леонидович Леонидов,1902-1959),構成主義建筑師,構成主義的重要代表,以其未來主義風格的設計而聞名,其代表思想是工業烏托邦,崇尚工業技術的應用,對技術持高度樂觀態度。1930年代斯大林上臺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逐漸占據主流,他的工業化理想最終只是建造了自己的烏托邦。
參考文獻:
[1] 韓林飛,王皓; 貌合神離的追求——賴特有機主義與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研究.[J].華中建筑,2023(10).
[2] 韓林飛,李安寧,韓孟婷;影響深遠的時代轉折Ⅰ——1920年代蘇聯先鋒派建筑理論及作品創作璀璨綺麗的原因探討[J].世界建筑導報.2024(2).
[3] 陳志華;譯后記;金茲堡.風格與時代.[M]陳志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108-114.
[4] Regenboog, Fenna. Suprematist Architecture: a Plane Drawing: Architectural History Thesis on Suprematist Architecture by Kazimir Malevich[D].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21.
[5] Тверь; Алексей Ган, Конструктивизм [Конструктивизм] [М]. Тверская типография, 1922, 70 стр.
[6]徐旸;二十世紀初蘇俄前衛建筑運動及其傳承與影響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6.
[7] 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Пунин. Татлин (Против кубизма) [M].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1921.
[8] М.Р. Гинзбург. Перевод Чэнь Чжихуа. Стиль и эпоха [М].Сиань: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Шэньсийского нормаль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04.
[9] Л Kосенкова,Aрхитектура сталинской эпохи?пыт историЧеского осмыслениЯед [М].2010.
[10] Под ред.П.B.Pоманова,E.P.Ярской-Cмирновой.C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ьнаЯ политик 1920-1930-х годов идеодогиЯ и повседневность [М].2007.
[11]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蘇聯文學藝術問題[M].曹葆華, 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3.10-11.
[12]酈偉; 建筑與意識形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筑”的批判性反思[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
[13] Kазyсь Й.A,ОрганизациЯ архитектурно-градостроительного проектированиЯ в CCCр этапы проблемы,противореЧиЯ(1917-1933)[D]. 2001
[14] Alexander Trofimov.Модернизм и бумажная архитектура [J] .Архитектура и с-тро иельство,1984.
[15] Aрхитектура мира, Bып. З: атериалы конференции,Чepeдuнa Й.C.HеоклассиЧескаЯ традициЯ в советском градо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е 19З0-х годов(поиски образа нового города) [М].Запад-Bосток:антиЧнаЯтрадициЯ вpхитектype. 1994.C.129-131.
[16] Aрхитектура мира, Bып. З: атериалы конференции,Чepeдuнa Й.C.HеоклассиЧескаЯ традициЯ в советском градо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е19З0-х годов(поиски образа нового города) [М].Запад-Bосток:антиЧнаЯтрадициЯ вpхитектype.1994.C.132-149.
[17] Проект классика,Cedoe B. Heoклассика в московской архитектуре 1920-х годов[J]2006:163-177.
[18] Senkevitch ,A Soviet architecture 1917-1962. [М].A bibliographical guide to source material Charlotesville.1974.
圖片來源:
圖1:《賴特文集3,1931-1939》
圖2:Bibliothek der Freien Universit?t Berlin
圖3:Donald Leslie Johnson. Frank Lloyd Wright in Moscow: June 1937[J].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1987(3).
圖4-5: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8bd0a1ee56
圖6:https://simple.wikipedia.org/
圖7:https://simple.wikipedia.org/
圖8:https://baike.baidu.com/item/第三國際紀念塔/7855213
圖9:Vladimir Tatlin. Tatlin: New Art for a New World[M]. Hatje Cantz , 2012.
圖10:《蘇俄前衛建筑》P187-188
圖11:《蘇俄前衛建筑》P187-188
圖12:《智生活1843》雜志2018年04月刊
圖13:https://simple.wikipedia.org/
圖14:Style and Epoch (English and Russian Edition): Ginzburg, Moisei: 9780262070881: Amazon.com: Books
圖15:Jean-Louis Cohen. Le Corbusier and the Mystique of the USSR: Theories and Projects for Moscow 1928–1936. [M]1992. P20-21
圖16:《Palace of Soviets competition》
圖17:https://pinterest. com. au/
圖18:Архитектура СССР: 1917-1987[М].Стройиздат, 1987.
圖19:Архитектура СССР: 1917-1987[М].Стройиздат, 1987.
圖20:Архитектура СССР: 1917-1987[М].Стройиздат, 1987.
圖21:https://k.sina.com.cn/article 6556882157 186d214ed00100gyk1.htm
圖22:Pasquale Bianchini
圖23:thecharnelhouse.org
圖24:https://zhuanlan.zhihu.com/p/102019422
圖25:Complete Temples of Ancient Egypt London New York:Thamesamp;Hudson.p115
圖26: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302
圖27: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304
圖28: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307
圖29: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305
圖30: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300
圖31: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299
圖32: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294
圖33: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297
圖34: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292
圖35: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315
圖36: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342
圖37: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326
圖38: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330
圖39: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217
圖40: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349
圖41: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328
圖42: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250
圖43: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347
圖44: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101135304
圖45: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340
圖46:https://simple.wikipedia.org/
圖47:Aлександра Cеливанова,ПOCTKOHCTPyKTИBИ3[M].2019.P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