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在過去幾十年中,白領失業的現象日益多見,其就業關系也從與一個雇主的長期關系轉變為與許多雇主的連續工作關系。在高科技領域,這種轉變最為明顯,越來越多的從業者將自己視為“獨立承包商”(或所謂的“一人公司”),他們的職業生涯由面對不同雇主的一系列工作組成。
人類學家卡麗·萊恩將高科技領域的失業人員視為“煤礦中的金絲雀”,認為他們預示著白領在日益不穩定的工作環境中的未來。她在21世紀初的頭幾年深入采訪了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附近“硅草原”(Silicon Prairie)的75名高科技領域的失業人員,探索了他們的世界(她總共與400多人進行了交談,并于2009年對其中9人進行了后續采訪)。她通過深入細致的研究,對這些人的工作和失業經歷以及他們為自己的生活構建的意義,進行了精彩的解讀。
萊恩報告了一些有趣的、常常令人吃驚的結果。這些人很少將自己的失業歸咎于“制度”或雇主,而是傾向于責怪自己,或將失業視為全球經濟中商業周期和競爭的必然結果。他們采用了新自由主義的觀點,這種觀點使他們將失業問題視為個人問題,通過各種形式的“職業管理”(如加入求職俱樂部和參與社交網絡)來解決,而不是通過吁求政府采取補救措施的集體和政治行動來解決。
這些高科技行業從業者非常適應就業關系的性質不斷變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這在勞動大軍中也許是獨一無二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相對年輕,技術水平較高,能夠在瞬息萬變的高科技行業中抓住新的就業機會。他們對工作保障的期望值不高,因此在被解雇時并不感到驚訝;相反,他們往往將此視為職業生涯的正常部分。盡管如此,這些人還是承受了失業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萊恩充分記錄了這些失業人員所承受的壓力,以及失業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家庭所造成的傷害;年齡較大的尤其處于不利地位,因為他們更難獲得再培訓和新工作。
《一人公司:失業潮中的高新技術工作者》最重要的貢獻,是技術工作者對自己的處境所表達的那種高度個性化的責任觀念。他們認為自己不是下崗工人,而是“一人公司”,是從事定義、改進和營銷“個人品牌”工作的持續勞動的企業家。他們始終堅信,市場最終會回報他們的靈活性、辛勤工作和犧牲精神。很顯然,他們的超級個人主義立場和對市場的信心是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內在化的結果。他們對自身處境的理解是在這一基礎上形成的。這些新“下崗工人”并不認為自己是新經濟的失敗者,那些拒絕適應新經濟的“組織人”才是失敗者。
以經濟結構調整為背景,萊恩展開了技術工作者在工作的不安全感中掙扎的故事,但她并沒有止步于職場,而是深入關注了求職者的家庭和經濟狀況。這些失業人員中有許多人是雙職工家庭的成員,因此能夠依靠配偶的收入度過失業期。萊恩發現,這些雙職工家庭中,失業男性相比失業女性往往更容易在無償就業(如家務勞動、養育子女)中發現新的身份,并構建起將失業視為有機會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的敘事。盡管他們確實經歷了巨大的經濟壓力,但沒有人因為被解雇而失去住房或汽車,這部分是由于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由其配偶的家庭收入支撐。
萊恩作為文化人類學家的技能在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她對這些男人和女人進行了豐富而獨特的人性描繪。她沒有將他們的處境或觀點過于簡單化,然而這部作品的一個弱點在于,未能與更廣泛的政治環境聯系起來。她也沒有研究互聯網崩盤后信息產業重組的更廣泛情況。
萊恩小心翼翼地指出,她的受訪者具有獨特的優勢,他們擁有適銷對路的技能、高收入、獲得信用和貸款的機會,并且是雙職工家庭的成員。因此,這些高科技工作者并不能真正代表整個白領勞動力隊伍,所以我們不清楚他們的經歷是否真的預示著那些必須應對不穩定就業關系的人將普遍構建的未來敘事。不具備這些高科技工作者的獨特屬性的工作者,遇到不穩定就業該怎么辦?結構性問題的集體和政治解決方案,真的就被徹底放棄了?當人工智能大潮洶涌而來之時,這些問題正變得比本書完成時的2011年更加切題。
關于就業的書有很多,比如《職業的未來》《第二次機器革命》等,不過這些書籍主要著眼于技術和經濟變革,相比之下,萊恩的人類學論述很好地提醒了人們去關注塑造工作意義的其他更多個人因素。當人們在經濟剝奪和匱乏的情況下適應和調整自己的生活時,他們形成了新的(即使是暫時的)身份和社會關系,由此給就業和失業帶來新的意義。
此外,她認為高新技術勞動者將自己視為 “一人公司”,不斷進行職業管理,認為這是自由市場的自然運作。這啟發我們思考米歇爾·福柯的治理術研究主題,它將權力和政治分析擴展到不僅包括國家,還包括嵌進用以評估和管理從個人到國家層面的行為的“技術”(程序和機制),以及蘊含其中的“理性”(我們思考問題及其解決方案的方式)。
高科技工作者的困境在中國也不鮮見。2023年6月,據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發布的財務報告,這三家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和薪酬最高的雇主在2023年前三個月雇用的員工比它們在疫情期間招聘人數最高時少了約9%。在裁員過程當中,35歲以上的互聯網人首當其沖。一項對目前中國大型互聯網企業員工的平均年齡的統計顯示,這些公司員工平均年齡均不超過35歲,處于27歲到33歲不等。在互聯網行業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如果你35歲還不能成為管理層,你就會被淘汰。”
而30多歲的勞動者在他們的人生當中,正在對事業、婚姻和生育等大問題做決定,他們如果失去了工作,這將構成一種多重打擊。中國的科技工作者也會規劃“一人公司”嗎?他們的“職業管理”行為是怎樣的?我們期待中國的人類學家深入這一群體,對中國的高科技工作者展開詳細描述,為我們提供中國這一群體的可靠畫像。

本書是一份知識分子的傳記,一本作家作品框架指南,書中兩位昔日摯友在日記、信件、私人回憶、同時代文章中追憶卡爾維諾的寫作與人生軌跡,紀念那段不可磨滅的歲月。卡爾維諾已離我們而去,但他的作品依舊是我們認識我們所處的日益復雜的現實的精妙工具。

本書由作者潛心創作十年,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五個一工程”獎。作者深耕十年,鉆研數百部史書典籍,逐一考察古跡,講述一代名相的榮光與隕滅,聚焦張居正一生中最為激蕩的十年,重現大明帝國最后的輝煌瞬間。

本書中作者回顧了明萬歷年間出兵援朝的歷史背景、16世紀三國之間的沖突,描寫了持續六年的東亞大戰的全過程,諸如軍力配備、日軍攻勢、朝鮮官軍的一觸即潰、地方武裝和僧兵的戰斗、明軍出兵過程、朝鮮的軍事改革等,是西方少有的從明朝角度研究壬辰戰爭的著作。

經濟學家辜朝明在本書中深入探討了傳統經濟解決方案在應對大衰退和疫情后經濟與社會問題方面的失敗。他從資產負債表衰退和全球資本競爭的初始概念入手,解釋了大衰退為何持續如此之久,以及為何過去行之有效的良好政策如今卻不再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