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作品是藝術家思想與理念的載體,具備時代特有的觀念屬性。在一定程度上,當代油畫藝術的再生與其觀念性的加入有關。觀念性通過多樣化的主題、媒介的變換和形式的再構建而展現,同時與個體的思考及社會的關注相結合,賦予作品嶄新的精神價值。當代油畫的進步與多樣化得益于觀念的推動,也由此成為理解自我與響應時代的一種重要方式。
關鍵詞:當代中國油畫;觀念性;精神內涵;創作體現
在藝術創作中,觀念是思維的首要對象,同時也是作品的基本構成要素。在當代藝術中,“觀察”與“思想”二者構成了觀念性的重要基礎。其中,“觀察”代表了藝術創作者對價值觀的深刻反思,而“思想”則是藝術創作者在這一反思過程中的洞察與理念。由此可以看出,藝術觀念性是主體自我生成的想法在具體事物上的直觀表現。
一、觀念性藝術的本質與內在聯系
(一)觀念性概念的界定
“觀念”這個詞匯在藝術中的應用,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的歐洲概念藝術運動,觀念性指的是藝術作品中隱含的思想或藝術創作者的理念。觀念藝術所重視的是思想的表達,構思、形態和技巧等方面的重點在于闡釋這些觀念。觀念藝術的先驅者索爾·萊維特明確界定了二者的含義:“觀念和思想在觀念藝術中是繪畫中相對重要的方向。藝術家動手之前就已作出了所有計劃和決定都是讓觀念變成了制造藝術的工具?!盵1]這種區分更明確地表明了觀念性是藝術的一個特征,而觀念藝術則是一類藝術形式,它們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異。
在現代語境中,觀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它代表一種觀念化傾向,尤其是在當代藝術中,通過藝術作品的表現間接地展示出藝術家的世界觀;狹義上,觀念在藝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當代藝術家通過特定的思想體系進行藝術上的探索與創作。由此可知,藝術的觀念性表現為創作過程中融入的個人思維習慣和認知體系。觀念性的演進反映了人類主觀意識的變化,油畫的進步也依賴于一定的概念支持。
(二)觀念與藝術的關系
藝術自誕生之初便與觀念密切相關。在藝術美的理論探討中,柏拉圖提出了“模擬理論”,以鏡子為喻,強調其多方面的反射特性。他以床的三種形式為例,說明了藝術如何基于“理念理論”進行再現。這一觀點突顯了藝術與理想之間的關系,表明了藝術不僅是對現實的復制,更是對理念的詮釋。事物的真實不僅僅指其表面特征,還包括其固有的觀念或概念。因此,自文藝復興以來,各種藝術形式在19世紀之前,既呈現出對自然的寫實,又致力于探尋隱藏在自然表象之下的事物本質。
藝術可以看作觀念的具體體現,二者關系密切,互為支撐。觀念作為一種超越具象的存在形式,其本質是抽象的;而藝術通過具體的表現手法,將這些抽象的理念具象化。藝術的核心在于創作者對現實的理解與詮釋,而藝術的存在是為了彰顯這些理念。
二、當代中國油畫創作的觀念性體現
在當前的智能信息時代,圖像的生成與傳播能力已顯著增強。因而,在當代藝術創作中,再現性的寫實繪畫創作日益減少,逐漸成為歷史的藝術印記,藝術的現代性已轉變為對新媒體的探索與實驗。通過對當代中國油畫藝術家的作品進行分析和探討,可以清晰地看到油畫藝術的現代性在多個層面上拓展出更為廣闊的前景。
(一)代表性題材傳達時代化觀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深刻的變革與矛盾的加深。這一時期,人們對現實的無奈及內心精神的空虛增加,因此眾多藝術創作者通過獨特的表現主題,呈現出他們對社會潛在觀念的深刻反思與理解。在當代藝術家岳敏君的創作中,他常常運用一種高度程式化與單一的人物形象表現手法。角色總是閉著眼睛,面帶笑容,以一致的表情和姿勢不斷出現在他的作品中,傳達了對于時代理念的思考或者一絲調侃的意味。此外,岳敏君的油畫創作還具有一個顯著的自我表現特征——形象的反復出現。這種多次重現的形象,不僅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還賦予了相同形象更為深刻的象征意義。藝術家通過這樣的表現形式,傳達了其對時代的深刻反思。
在同一時期,油畫藝術家劉小東的創作主要聚焦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們。他基于現實主義的視角,以簡潔的筆觸描繪了豐富多樣的人物形象,呈現了一個社會特定歷史階段的縮影。劉小東曾指出,個人需要不斷從眼前的事物中汲取靈感與養分,視覺體驗必須與周遭的現實保持密切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手將這些感受具體化表現出來[2]。這種直觀的寫實手法,不僅體現了每個角色的生活狀態和內心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
藝術創作中的主題反映了藝術家對各種事物或現象的認知,它既是對過去經歷的反思,又是對世界觀念的一種表達。在中國油畫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塑造的人物形象逐漸摒棄了傳統意義上的“美”,而趨向于反映所處時代的社會觀念,并且更加貼近創作者自身的思考與表述。
(二)經典型挪用重塑觀念性意義
藝術創作的靈感源于現有或正在使用的資源,這些資源既是借鑒的范本,又構成了顛覆傳統的契機。在當代油畫藝術中,觀念的借鑒是一種最為基礎、簡約且直接的表現方式。此類創作方式可以追溯至杜尚的《泉》,展現了觀念挪用的經典例子。藝術家通過對作品進行再加工和創新地融入現代文化視角與時代特征,從而展示出全新的意蘊和內涵。
以藝術家岳敏君的巨幅畫作《我與畢加索》為例,其靈感來源于畢加索的經典名作《格爾尼卡》,他對此作品進行了大膽的挪用與重構,將畫中的破碎形象與自己標志性的大笑人物巧妙融合。通過這種經典的挪用,作品不僅延續了原作對戰爭與痛苦的表達,還賦予其新的諷刺意味。大笑的面孔與《格爾尼卡》悲劇性的氛圍形成了強烈反差,在跨越時空的維度中,戰爭與笑臉交織成一場巨大的荒誕劇,圖像充滿了矛盾、混沌與不安的荒謬感。在黑暗與苦痛之中,那微笑仿佛是一縷穿透窒息氛圍的光,隱喻著樂觀的態度如何在困境中帶來一線希望。岳敏君的創作過程充分體現了藝術靈感源于現有資源,這些資源既是藝術探索的參照,又成為打破傳統的契機。他借用了經典作品的結構與形式,但通過融入獨特的符號體系,賦予作品全新的時代內涵。這種挪用與重構不僅豐富了油畫的觀念性表達,更展現了當代藝術對傳統形式的反思與再造,使作品成為探索自我、回應社會的重要媒介。
(三)圖像式借用傳遞情感化關懷
“當代繪畫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創作資源的轉換,即由‘自然’資源轉換為‘圖像’資源。而這一轉換與當代社會文化轉向相并行?!盵3]藝術家通過各種媒體獲取圖像素材,并對其進行加工處理,以表達自己對社會狀況的獨特理解。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通過對圖像的借鑒與個人思想及時代記憶的融合,使油畫作品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此外,許多當代藝術家還憑借獨特的觀察視角關注社會中的不同現象,將個人理念與時代文化的進步融匯,生動地展示了時代的脈動。
在新時代背景下,普遍的視覺表達正在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與觀察習慣,自然也會對藝術及藝術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就生動體現了圖像素材與個人思考的融合,表達了對社會生活的獨特理解。羅中立通過細膩的筆觸和對細節的極致再現,描繪了一位充滿歲月滄桑與勞作痕跡的農民面孔。這種圖像素材與個人思考的融合,并不僅僅是在模仿現實,更以個人的藝術視角關注農民這一群體,反映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時代特征。這種創作方式展現了圖像借鑒與個人思想、時代記憶的有機結合,使作品不僅具有視覺沖擊力,還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與社會意義。
相比之下,中國油畫家張曉剛則選擇在其作品“中國式家庭”系列中對家庭舊照進行獨特的再創作,通過加工和重構傳統家庭照的形式,將個人的觀察與歷史的痕跡相結合,探索家庭與社會的關聯。這種藝術實踐不僅展現了藝術家對圖像素材的創造性處理,更表達了其對社會生活的細膩感知和批判性思考。作品獨特的視覺風格和符號化語言,使其超越了單純的圖像再現,成為反映時代脈動與文化發展的象征,體現了當代藝術對傳統圖像的借鑒與超越。此外,作品中融入的抽象元素,還使得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與畫面中的具體形象相互交融,從而形成一種獨一無二的中式藝術效果。
三、當代油畫觀念性的美學思考
隨著我國藝術事業的持續發展,當代油畫創作也取得了顯著進步,并且在多個層面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與趨勢,尤其是在美學層面上顯示出強烈的時代觀念性。
(一)主客觀實踐美學的構建
藝術家通過創作與實踐創造了一個獨屬于時代或是個人的觀念世界。時代更替要求畫家們在油畫創作與實踐過程中,不斷以更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內在想法與思考,美學則為藝術實踐提供了思想資源。美學大師朱光潛對美的定義,即美是客觀事物的某些性質和形狀與主觀意識形態相契合,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形象。
從油畫創作的實際出發,畫面必須強調形象思維的重要性。形象思維是以直觀形象和表象為基礎的思維過程,能夠創造出鮮活的形象,這種形象通常先于理性認識而存在。同時,形象思維也需通過抽象思維的提煉,才能使藝術的形象思維產生生動而具體的典型形象。
(二)東方美學精神的融入
東方美學精神和西方美學理念有著明顯的不同,其由內而外散發著自己特有的思想和觀念。在當代油畫創作中,東方美學中的“意象”思想得到了新的詮釋和發展。“意”代表著人的思想、精神和內心活動,而“象”則是指繪畫創作的方法,體現藝術家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這種結合使得繪畫的內容更加豐富且充滿活力。中國當代油畫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針對中國油畫中“似與不似、像與不像”的表達,提出了應追求作品的寫意精神,更進一步體現了東方美學思想。
中西融合的先驅者吳冠中在其作品中展現了中國人的東方精髓和骨氣。他巧妙地吸收了中國傳統的意境美,并將西方的形式美融入自己的藝術語言,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激發了后人對傳統與創新關系的深刻思考。東方美學內容豐富,是當代油畫創作的重要思想源泉。在西方油畫的形式美中凸顯傳統的東方意境,繼承前人的傳統并尋求突破,才能實現觀念上的創新。
(三)藝術終結于哲學的文藝重構
丹托認為,藝術一旦探討形式上的哲學問題,即藝術作品與現實之間的差異,歷史便宣告結束。在他看來,藝術的終結意味著不再存在與歷史界限無關的藝術品,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視為藝術。在他的理論中,藝術的終結有兩層含義:首先是時間上的終結,任何藝術品都受到時代觀念的影響;其次是一種持續狀態的終結,一旦某個藝術流派或敘事風格形成,它就具備了慣性,直到其消亡。因此,藝術的終結也指代某種風格或流派的終止。
在對傳統中國藝術的研究中,丹托發現這種藝術形式強調表意,而非對客觀世界的真實再現。他指出,盡管中國畫與西方藝術在表面上相似,但由于文化傳統的差異,這些作品之間并不連續。西方的再現理論為中國藝術家提供了新的視野,但實際上,中國畫家始終根據自己的意識進行創作[4]。與西方藝術不同,中國繪畫并不追求對外部世界的逼真模仿,而是更關注理想和情感的結合,強調在形似與神似之間的獨特表達。
四、結語
在當代中國油畫的發展中,觀念性的介入豐富了藝術的表現形式,推動了其多元化與創新,使作品超越傳統的寫實手法,融入個人思考與社會現實。通過題材、媒介和符號的探索,創作者不僅表達了獨特見解與情感,還回應了時代的變遷,賦予作品新的精神價值。觀念性已成為油畫創作的重要支撐,使作品不再是簡單的視覺呈現,而是成為探討社會、歷史與個體存在的有力載體。在當代社會,藝術家對傳統的反思與重構將為藝術創新提供動力,使作品在保有文化根基的同時回應時代需求。通過持續的探索與實踐,中國油畫將在多元的藝術語境中找到自身定位,推動創作的深化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摩根.索爾·萊維特的視覺系統藝術[J].陳艷,譯.湖北美術學報,2005(2):60-61.
[2]巫鴻.行動中的繪畫:劉小東筆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8.
[3]桂小虎.視覺轉向與資源轉換:當代繪畫對圖像資源的利用[J].世界美術,2006(1):81-86.
[4]丹托.藝術的終結之后:當代藝術與歷史的界限[M].王春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124.
作者簡介:
丁文,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