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不同的地域呈現出不同的自然景觀,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太行山以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的自然景觀吸引了眾多畫家到此寫生創作,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創作群體。毫不夸張地說,藝術家的藝術風格是長期受地域特征影響而形成的。闡述太行山的地域特征,在此基礎上,從筆墨表現、章法布局、意境營造三個角度分析地域特征對山水畫創作的影響。
關鍵詞:太行山;地域特征;山水畫創作
一、太行山地域特征
(一)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太行山位于中國東部地區,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約500千米,寬約40—50千米。太行山脈多高山峻嶺、深淵峽谷,海拔一般在1 000—1 500米之間,最高峰為五臺山,海拔3 061.1米。太行山因地殼運動形成了塊狀山脈,山體的下沉使得大部分山體為斷崖式構造,高度相差較大,形成了眾多陡峭的懸崖,但山頂部分比較平坦,再加上河流的切割,懸崖峭壁上形成了喧聲如雷的懸泉飛瀑(圖1)。
太行山東部的山脊上,分布著崖面陡直、形如刀削的陡崖。由于兩個陡崖之間的間距相對較小,很容易造就出天劈裂隙般的一線天景觀。以河南西部郭亮村為例,村莊一側是懸崖,另一側是峭壁,垂直于懸崖峭壁之上的“之”字形石梯是村民手工開鑿的“天梯”。
(二)氣候特征
太行山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四季分明但冬長夏短。太行山南部地區為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北部地區氣候偏涼,降水量少,屬于暖溫帶半干旱氣候區。?
(三)生態特征
太行山的植被和土壤垂直帶特征存在明顯差異。東部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西部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干草原地帶。太行山的生物多樣性豐富,有樺樹、椴樹、槐樹、楊樹、松樹、榆樹、柏樹等數百種樹木。正是這些植物的存在,才使得太行山“四季常青”,具有較高的美學與科研價值。
(四)人文特征
人文特征的產生與民眾長期以來的活動緊密相關。太行山橫跨北方四個省市,具備豐富多樣的人文特征。
首先,太行山的歷史非常悠久,自古以來就有人類居住。這里曾經是歷代王朝的邊疆防線,經歷了許多歷史事件和文化交流,留下了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如古建筑、文物以及傳統藝術等。其次,太行山地區的民族眾多,各民族在這里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統。這里有漢族、回族、蒙古族等多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服飾、風俗和習慣,形成了多樣性的文化景觀。最后,太行山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如石板巖風景區、八里溝風景區等,人文景觀如殷墟遺址等。???
二、太行山地域特征對山水畫創作的影響
(一)對山水畫筆墨表現的影響
張璪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揭示了畫家在自然中獲取靈感,并從物象中提取筆墨元素進行創作的真理。畫家往往受到自然景觀的影響,其筆墨技法受自然物象的制約。不同的地質地貌、土質結構、山石紋路、植物種類等,都促使畫家采用不同的筆墨表現方法,如勾、皴、擦、點、染,濃、淡、枯、濕、焦等。
太行山地域特征往往對山水畫的筆墨表現產生深遠影響。畫家會結合地域因素表達個人的審美方式和思想情感,呈現出各具特色的筆墨語言,進而形成多樣化的藝術風格。例如在《溪山行旅圖》的創作中,范寬深入太行山,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筆墨語言與藝術風格。他用筆粗壯有力,線條運轉流暢,生動地表現了粗糙的石質。這種根據實際地形總結出的獨特表達方式,形象地展現了北方山水的特征。
以賈又福的《太行豐碑》為例,他在筆墨布局方面嚴謹雄偉、對比強烈,采用了深遠和高遠的構圖方法,生動地描繪了雄偉壯麗的太行山。他在筆墨語言上的表現獨具匠心,擅長運用濃墨重彩與積墨等精湛技法,巧妙地營造出一種深沉且厚重的視覺氛圍。此外,他的筆墨充滿靈動與韻律,賦予了畫面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種別具一格的筆墨風格,為山水畫增添了獨特的審美意境,使觀者在欣賞時能夠深刻體會到筆墨之美及藝術魅力。
呂云所在《夜走太行》(圖2)中,通過細膩的筆法表現了太行山獨特的魅力,并運用墨色的干濕變化來表現富有層次的山水畫作品,為觀者帶來多樣化的視覺感受。近年來,一些畫家們沉浸在鄉村生活中,迎來了山水畫的蓬勃發展。他們長期不斷地觀察和寫生,逐步探索出展現太行山魅力的筆墨技法。
(二)對山水畫章法布局的影響
太行山作為我國北方的重要山脈,其氣勢雄偉,是畫家的重點表現對象。回顧中國繪畫史,以太行山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大都運用了散點式構圖,遵循“人動物動”的原則。宋代郭熙提出“三遠法”,即“平遠、高遠和深遠”。謝赫“六法”中的“經營位置”與章法、畫面結構形式及意境營造密切相關。例如在《溪山行旅圖》中,畫面被巧妙地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近景是一組錯落有致的怪石,一條山路和溪流蜿蜒其間,自然地將近景與中景分隔開來。中景則是以生長在巖石上的高大古木為主,樹木茂密,林間云霧繚繞,營造出一種幽靜深遠的氛圍。遠景畫面的主體部分被巍峨的高山峭壁占據,山頂覆蓋著茂密的叢林,云霧繚繞,顯得既神秘又壯觀。整個畫面中的山川走勢柔和迂回,宛轉起伏,連綿不絕,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再如呂云所創作的《山月》,刻畫了月光籠罩下的太行山風光。畫中的太行山在月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厚重與巍峨。山是畫面的主體,占據了大約三分之二的視覺空間。畫面頂端有一輪皎潔的明月,與山體中的留白巧妙呼應,給人一種靜謐的感覺。在畫面左上方,遠山的墨色略重,與前面山的留白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拓寬了畫面的空間深度,巧妙地增添了畫面的層次感。在創作該作品時,呂云所并未拘泥于傳統的構圖形式,而是憑借自己對太行山的深刻感悟和獨特理解,進行了創新的構圖嘗試。
(三)對山水畫意境營造的影響
白云鄉在作品《疏林寒山》中描繪了太行山秋冬季節的景象,畫面洋溢著滄桑的氣息,蕭瑟、荒涼與蒼茫共同編織出一幅意境獨特的畫卷。在創作過程中,白云鄉運用富有節奏的筆法和墨色、樂觀的創作心態以及對家鄉深深的懷念之情,創作出了真情流露的動人作品。此外,太行山的巍峨與畫家的審美追求相契合,展現了自然之美,還流露出了一種對生活的深刻感悟。太行山成為白云鄉表達情感的理想載體,他找到了與自己心靈相連的太行山,盡情地釋放出自己的藝術創作感悟。
以上作品案例都是以太行山為主題進行的創作,展現了該地區的獨特之處與文化內涵。太行山的自然景色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語言特點、勞作規律等,都會影響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它們不僅作為藝術家的創作素材,還作為作品的顯著特征供觀者欣賞。
三、結語
太行山作為中華大地上的名山之一,它的美不僅僅在于華麗,更貴在質樸。藝術家正是在這種地域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下,立足傳統,深入生活,深刻挖掘太行山的人文內涵,從而創作出了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品。在中國山水畫發展進程中,山水畫家對太行山有深刻的認知,它對中國山水畫的成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面對自然景觀時,畫家會通過自己的感受繪出不同風格的作品,從而不斷創作出新的表現技法。太行山的地域特征影響著畫家的繪畫風格,為畫家提供了靈感和素材,豐富了畫家對山水畫的理解和表達方式。
參考文獻:
[1]侯少奇.《漫》系列創作解析[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3.
[2]李珅潔.《印象太行》畢業創作解析[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3.
[3]陳麗莉,李海平.太行山題材山水畫藝術精神研究[J].美與時代(中),2022(6):6-8.
[4]曹娜.澄懷味象[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22.
[5]田瑤.“搜妙創真”:以太行山為題材的山水畫創作思考[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22.
[6]陳順順.論畢業創作《走太行》系列[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2.
[7]李曌京.新時期太行題材山水畫創作的藝術表達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22.
[8]李唯一.太行題材山水畫創作探究與實踐[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2.
[9]康祺.太行山主題山水畫創作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22.
[10]趙雪莉.《太行情》系列作品創作與思考[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2.
[11]李靜茹.以太行山為主題的山水畫創作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20.
[12]楊華.20世紀80、90年代太行主題山水畫風格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0.
[13]苑芳健.地域特色山水畫創作實踐[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20.
[14]王美娟.水墨太行主題創作的思考與探索[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9.
[15]李澤倫.《太行秋色》山水畫創作實踐探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9.
[16]嚴文通.《巍巍太行》創作的體會[D].貴陽:貴州民族大學,2018.
[17]李立.太行山題材的當代山水畫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7.
[18]任利楠.太行山題材山水畫創作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5.
[19]洪鵬.太行主題山水畫創作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3.
[20]杜曉潔.地域文化與太行山水畫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2.
[21]曹英杰.太行山水畫筆墨語言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作者簡介:
王金美,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碩士美術領域(中國畫山水藝術研究)。
劉鉆(通訊作者),碩士,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畫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