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融媒體時代為湖南水彩藝術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湖南水彩在融媒體環境下需要與數字媒體藝術競爭,這要求湖南水彩藝術家結合數字媒體放大湖南水彩的特殊韻味,并合理使用數字化工具與網絡平臺。通過數字化轉型和跨媒介合作,湖南水彩有望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實現藝術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湖南;水彩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新文科背景下普通高校公共書法藝術教育育人價值研究”(HNJG-2021-0066)階段性成果。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當前已經進入了融媒體時代。在這一時代,不同媒介載體之間的深度融合打破了傳統媒體間的界限,實現了資源的共享、內容的互通以及傳播方式的創新。在這樣的背景下,藝術創作、展示和傳播的方式也經歷了深刻的變革。湖南水彩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同樣面臨著由此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一、融媒體時代下湖南水彩的環境與挑戰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湖南水彩的實踐探究需要適應媒介融合的趨勢,探索新的創作方法和傳播途徑。這不僅涉及藝術作品的數字化展示和網絡化傳播,也關乎藝術家如何利用新的技術和平臺,創新藝術表達方式,以實現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水彩畫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9世紀的希臘、羅馬、敘利亞和拜占庭時期,當時的水彩多用于手稿裝飾和細密畫創作。之后水彩畫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藝術家們開始探索多種介質、顏料、工具的交替使用,以實現更豐富的藝術效果。這一藝術形式傳入湖南后,由于湖南地區歷史和地域文化獨特,其鮮明濃郁的湖南文化風貌被體現得淋漓盡致,形成了具有湖湘民族特色的水彩風格。
湖南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這塊土地孕育了自強不息、不拘一格的精神氣質,以及博大的浪漫情懷。湖南地區的水彩畫家在其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一種懷舊和鄉愁的情感。這種情感的產生,源于藝術家在童年時期的憧憬、青年時代的抱負,以及他們畢生的努力和追求所帶來的喜悅與悲傷。這些情感在他們描繪家鄉自然風光時,通過藝術創作的形式得以投射和情感轉移。湖南水彩藝術家崇尚“自然樸素”的藝術思想,傾向于描繪自己熟悉的生活場景和親近的物體,他們對題材的處理態度平和而自然。盡管水彩畫的造型體系繼承了西方的明暗對比、光影效果和空間透視等寫實技巧,但湖南藝術家們在筆觸和色彩運用上,顯然融入了中國寫意畫的自然生長、意在筆先、一氣呵成的繪畫風格。他們通過這種獨特的藝術手法,旨在傳達一種物我交融、和諧共存的自由境界,以及追求一種樸素自然、不造作的美學理念。在湖南水彩畫發展過程中,老一輩藝術家在現實主義創作上的付出與探索奠定了其在全國的歷史地位與藝術魅力。
湖南水彩不僅是一種技術表達,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如劉向東的水彩畫《冷秋》(圖1),采用干濕兼用及多次重疊的畫法,營造出以灰綠、灰紫為主的清雅冷調。他巧妙地利用了畫紙的自然白色來表現窗外強烈的陽光,這種技巧使得窗前枝葉的輪廓在光影的映襯下顯得尤為清晰和生動[1]。利用窗的幾何形與葉子簡潔的塊面,融合具象與抽象,體現出湖南水彩獨特的文人韻味[2]。然而,在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浪潮中,湖南水彩正面臨著保持藝術魅力、與現代傳播手段結合以及在全球藝術舞臺上展現獨特價值的挑戰。
在信息爆炸的融媒體環境中,受眾的注意力被多種媒介和內容分散。清雅且具有現實主義色彩的湖南水彩需要與更具視覺沖擊力的數字媒體藝術競爭,這就要求藝術家在創作時考慮如何吸引和保持受眾的興趣,通過放大湖湘水彩的特殊韻味和獨特的視角增強作品的吸引力和表現力。融媒體時代強調數字化和網絡化,這對于依賴物理媒介的傳統水彩來說,意味著必須適應數字化轉型的趨勢。畫家需要掌握數字技術,以適應在線展覽、數字出版等新興傳播方式。
二、融媒體時代下湖南水彩的實踐與創新
在融媒體時代的浪潮中,水彩畫的實踐與探究正經歷著多維度的創新,這些創新路徑不僅挑戰了傳統藝術的界限,還極大地豐富了水彩畫的表現形式和傳播途徑。當代藝術家們跨越了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界限,將水彩與油畫、丙烯畫乃至數碼元素巧妙結合,創造出多維藝術作品。同時,他們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畫筆和顏料,而增加了非常規的工具進行創作,如牙刷、噴霧瓶等,探索出獨特的紋理和視覺效果。這種跨界和混合媒介的使用不僅拓寬了藝術家的創作空間,也為水彩畫帶來了全新的生命力。另外,這也打破了物體的屬性,賦予了工具的屬性。在湖南這片自古就以學術氛圍濃厚著稱的土地上,湖南水彩藝術家們也可以嘗試跨媒介的藝術表現形式,通過混合媒介打破湖南水彩的局限性,探索一條具有當代湖南水彩特色的新路徑。但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也不能忘記對傳統湖南水彩的人文情懷的繼承,這種人文精神正是湖南水彩藝術不斷創新、升級的源泉。
此外,在融媒體時代,技術的飛速進步也為水彩畫的創作提供了數字化的工具。當代藝術家們現在可以使用多種先進的數字軟件,如Photoshop、Procreate、Blender等,以及這些軟件中提供的水彩筆刷來規劃和設計他們的水彩作品。如一位昵稱為“五天晴”的數字藝術家,利用Blender這款軟件,制作了一款三維水墨筆刷,能夠非常逼真地模擬水墨筆觸,并通過這款筆刷創作出具有書法或水墨風格的三維立體作品(圖2)[3]。這些數字工具可以使藝術家能夠輕松嘗試不同的顏色、形狀和特效,不僅大大節省了時間和物質資源,還為創作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湖南水彩藝術家們也可以通過制作有湖南水彩特色的筆刷來創作數字作品,這種方法打破了傳統水彩畫的創作模式,讓藝術家們能夠在數字世界中自由探索和實驗。另外,湖南水彩作品的數字化轉型也是一個重要的創新方向。通過運用數字技術,藝術家們可以創作出靜態或動態的表現形式,以及二維和三維的視覺形態。這不僅能夠展現湖南水彩的本質語言,還能夠構建一個獨特的湖南水彩視覺語言環境,從而強化湖南水彩的獨特視覺效果[4]。這種數字化的表現形式,使得湖南水彩的內涵和精神得以在數字空間中放大,為觀眾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湖南水彩的故事。
通過技術與表現方式的創新,湖南水彩在融媒體時代不僅不會過時,反而能夠展現出新的活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藝術家們通過不斷的數字化探索和實踐,為湖南水彩的發展與創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融媒體環境下,湖南水彩還可以與其他藝術形式,如攝影、電影、數字新媒體藝術等,進行跨界合作,以創造新的藝術表達形式和審美體驗。這種跨媒介的藝術探索不僅能夠拓寬湖南水彩的表現形式,還能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觀眾群體。
三、融媒體時代下湖南水彩的展示與傳播
融媒體時代,水彩畫的傳播方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融媒體時代的最大特點是網絡平臺的廣泛使用,即通過數字媒介進行展示和傳播。這種數字化的展示方式不僅使觀眾能夠突破物理時空的限制,在電腦、手機、平板中觀賞水彩作品,還能為觀眾提供更加沉浸式的觀賞體驗,如全景模式和三維模式的使用。湖南地區豐富的水資源和多山的地形,以及其亞熱帶氣候特征,特別是漫長的雨季和充沛的降水,為當地水彩畫家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自然元素和靈感。這種獨特的自然地域環境孕育了湖南水彩畫家特有的“多水”與“多情”的繪畫風格。湖南水彩畫家們可以利用數字化手段,將觀眾帶入一個多水多情的虛擬環境,使湖南水彩的內涵與精神放大到數字空間,以另一個視角講述湖南水彩的故事。
此外,微博、抖音、小紅書等主流社交平臺,也已成為水彩傳播的重要渠道。湖南水彩藝術家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分享自己的創作過程、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講解湖南水彩的相關知識,從而吸引更多的關注和興趣。還可以選擇直播的方式即時、直接地與觀眾進行交流,獲取即時的反饋,進而不斷優化自己的創作和展現形式。同時,平臺為湖南水彩的普及提供了新的途徑。通過在線課程、教學視頻等方式,湖南水彩藝術家可以向更廣泛的受眾群體直播湖南水彩的創作過程與創作細節。尤其是風景寫生這類模式,更利于水彩愛好者了解湖南水彩創作過程中對環境的取舍過程及表現形式。此外,利用國際融媒體平臺還可以促進國際間的藝術交流與合作,湖南水彩藝術家可以通過國際平臺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進行交流,在為湖南水彩注入新活力的同時,又能認識和了解其他國家水彩藝術家們的表現形式。
由于互聯網技術不斷創新和發展,水彩的展覽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美術館或畫廊。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展覽模式,湖南水彩藝術家可以在實體展覽的同時,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同步展示。這種模式不僅能夠擴大展覽的受眾范圍,還能通過線上互動環節,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此外,還可以在美術館或畫廊中增加數字化元素,利用交互裝置或聲音媒介調動觀者的多個感官,使作品呈現出全新的面貌。
四、結語
“惟楚有才,于斯為盛”,三湘大地自古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湖南煙雨朦朧的地域氣候特質,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湖南水彩藝術家,在他們的畫作中散發濃厚的“湘情”。融媒體時代對湖南水彩畫的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體現在傳播方式、受眾接受度以及藝術創作等多個層面。隨著融媒體技術的發展,水彩畫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跨界合作將更加頻繁,推動藝術創作的創新和多樣化發展。未來的湖南水彩畫展覽可能會更多地采用虛擬與現實結合、線上線下聯合的模式,利用數字化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同時保留實體展覽的直觀感受。除此之外,也需要關注融媒體環境下藝術作品的版權保護、網絡空間的監管等問題,以確保藝術創作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向東.冷秋[EB/OL].[2024-10-25].http://art.china.cn/huodong/2009-08/24/content_3091718.htm.
[2]龔力.湖南水彩畫表現風格探析[J].藝術教育,2013(3):136-137.
[3]五天晴.blender三維水墨金魚《戲》[EB/OL].[2024-10-25].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T411F7HU/?share_source=copy_
webamp;vd_source=dc282df8b55d868b59a758b4ceaa41bf.
[4]韓雪.水彩視覺語言的設計發展[J].藝術教育,2017(23):230-231.
作者簡介:
周詩羿,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字媒體。
李正庚,博士,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漢字書寫文化、視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