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笑間
2024年被西方媒體稱為“全球選舉年”。美國、英國、歐盟、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舉行大選。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不斷普及,當今的選舉進入了“人工智能時代”。然而,在人工智能選舉時代,如何避免人工智技術被用于偽造信息,從而操縱輿論和干預選舉,是值得人們嚴肅思考的問題。2024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將“人工智能衍生的錯誤信息和虛假信息及其對社會兩極分化的影響”排在未來兩年的十大風險之首。這一警告把“技術干預政治”的敏感話題擺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從近期全球舉行的幾場選舉中,我們不難發現,人工智能技術已深度介入其中。
2023年9月28日,在斯洛伐克大選投票前48小時,一段錄音在美社交網站瘋傳,引發了一場圍繞人工智能是否干預了該場大選的“羅生門”。大選的雙方,一邊是自由派的“進步黨”候選人米哈爾·希梅奇卡,另一邊則是保守派的“方向黨”候選人、前斯洛伐克總理羅伯特·菲佐。在網傳錄音中,希梅奇卡用戲謔甚至有些低俗的用詞,與斯洛伐克一家報社的記者莫妮卡·托多娃討論:如何通過收買斯洛伐克境內的少數民族羅姆人的選票來操縱選舉。最終,菲佐以6.51%的優勢贏得大選。
斯洛伐克大選是否真的被操縱了?對此,各方莫衷一是。音頻被廣泛傳播后,兩名當事人都于第一時間予以否認。法新社事實核查部門也將該錄音認定為人工智能生成的虛假音頻。非政府機構“新聞自由組織”將該事件認定為人工智能技術被用來操縱新聞記者音畫形象的首批案例之一。西方媒體推測,斯洛伐克大選遭到了來自俄羅斯的操縱,為的是扶持立場相對親俄的菲佐上臺。但支持菲佐的一方堅稱大選沒有受到操縱,俄羅斯方面也斷然否認操縱了斯洛伐克大選。
不論真相如何,人工智能作為一個影響因素,顯然介入了該場選舉,動搖了斯洛伐克大選的信任基礎。而一旦大選失去公信力,其作為一種決定國家未來數年走向的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將遭到懷疑。這對于全球所有以全民投票作為匯聚民意方式的國家會帶來怎樣顛覆性的影響,不言而喻。
如果說斯洛伐克大選中出現的人工智能像是隱于暗中的“刺客”,那么在2023年末阿根廷大選中,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登堂入室的“衛兵”。在這一被西方媒體稱作“全球首場人工智能大選”的競選活動中,對戰雙方都公開而大量地使用了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為自己助選,并公開抹黑競選對手。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選戰中,對戰的一方是阿根廷極右翼選舉聯盟“自由前進黨”候選人哈維爾·米萊,另一方是中左翼執政聯盟候選人、時任經濟部長塞爾希奧·馬薩。為了抹黑米萊,馬薩的團隊發布了一段頗具爭議的深度偽造的視頻,視頻中的米萊正在討論人體器官買賣合法化的問題。盡管馬薩團隊聲明該視頻是人工智能生成的,但仍表示其討論的內容“從哲學上符合米萊極端自由主義的觀點”。
而草根派的米萊則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策略。作為經常參加阿根廷電視臺訪談的“草根經濟學家”,米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大范圍收集匯總了阿根廷網絡上各種對本國經濟狀況不滿的聲音,并以一種頗具民粹主義與煽動性的視角,將幾乎所有阿根廷面臨的經濟問題都歸結于“政府權力過大”。而由于馬薩是阿根廷時任經濟部長,這使得阿根廷民眾的怨氣幾乎一股腦指向了馬薩。在米萊競選團隊發布的一些圖片中,馬薩被制作成各種不同的獨裁者的形象。相關圖片在社交網站上廣泛傳播,被瀏覽了300多萬次。最終,米萊以約300萬票的優勢贏得了阿根廷大選。
阿根廷的經濟問題都應當歸結于馬薩嗎?米萊支持人體器官買賣了嗎?答案當然都是否定的。但一場人工智能大選過后,雙方的形象都已被扭曲。大選或有勝者,國家的政治理性卻輸得一塌糊涂。
作為人工智能技術最為發達的美國,2024年也剛經歷了一場由人工智能深度偽造引發的干預選舉風波。在新罕布什爾州共和黨初選前的周末,該州許多選民都接到了“拜登”打來的電話。該電話以拜登的口頭禪“What?a?bunch?of?malarkey”(真是一派胡言)開頭,隨即告訴接聽電話的人不要在1月23日共和黨初選日投票,要把選票留到11月大選時投給民主黨。
該州的資深民主黨人蓋爾·亨特利也接到了這樣的電話,電話接通后她立刻聽出了是拜登的聲音,但完全不知道是偽造的。來電記錄顯示,這一語音電話來自該州前民主黨主席凱西·沙利文的個人手機號碼,但沙利文聲稱自己從未撥打過這樣的電話。當前,一些網絡電話自動撥打軟件確實能夠實現隨意更改來電號碼,因此沙利文的電話有可能遭到冒用。事發后,拜登的競選團隊第一時間站出來予以否認,并要求調查機構介入,而隨后在該州共和黨初選中獲勝的特朗普團隊也否認“AI拜登”是己方所為。

2023年末舉行的阿根廷大選被西方媒體稱作“全球首場人工智能大選”。圖為2023年11月12日,阿根廷總統候選人米萊和馬薩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法學院參加大選前的總統辯論。
從以上列舉的三場選舉中,我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今天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被用于操縱民眾輿論的規模之大和隱蔽性之高,實在難以估量。當前,許多AI換臉、AI換聲軟件充斥互聯網,即使普通民眾也能夠幾乎零成本生成高仿名人錄音。ChatGPT等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則可以基于一些名人過往發表的文章,生成媲美真人語言風格的對話。如果完全不加約束,那么民眾將再也無法憑內容來判斷真偽,“眼見”同樣可以“為虛”。
2024年,全世界還面臨許多場選舉,以上觸目驚心的人工智能干預選舉的案例或只是開始。若對人工智能生成的政治干擾性內容發現不及時、檢測不到位,任何國家的社會輿論都存在被人工智能“攪渾水”的可能。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們究竟該如何引領民眾重樹真相的價值,凝聚共識的力量,是事關全世界發展與安全的大事。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科技與網絡安全研究所人工智能項目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