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啟迪 于冬青


【摘要】對幼兒發展進行循證評估有利于改善幼兒園過程質量。美國教養模式(Educare Model)通過計劃為先—落實其后—評估審視—改進提升的循證評估路徑,掌握幼兒發展的現實樣態,檢測學校教育質量并識別潛在的教育問題,為改進過程質量提供動態、持續、有效的證據。借鑒美國教養模式循證評估經驗,優化我國幼兒發展評估工作:樹立循證評估理念,提供循證評估指導;強調多元協同,鼓勵聯動式參與;主張動態發展,構建循證評估機制;依托數字賦能,開發證據資源庫。
【關鍵詞】教養模式;過程質量;循證評估;幼兒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24)1/2-0086-05
為進一步推動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2022年教育部出臺的《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強調,應堅持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為導向,聚焦幼兒園保育教育過程質量。近年來部分幼兒園嘗試通過對幼兒發展進行循證評估以改進幼兒園過程質量。本文介紹的美國教養模式(Educare Model)以證據利用為主要特征,通過采集、篩選與運用幼兒發展證據,掌握幼兒發展現狀與教育需求,探索不同類型與程度的教學過程對幼兒發展的有效性,動態改進幼兒園過程質量。
一、美國教養模式中幼兒發展循證評估背景
循證(evidence?based)實踐是基于科學可靠的證據進行決策和實踐的理念與方法。它最先出現在醫學領域,〔1〕隨后迅速滲透于其他臨近學科,循證教育由此產生。〔2〕循證的基本內涵是“基于證據”“遵循證據”。而循證評估作為一種基于證據的方法,用于評估特定干預措施、政策或做法的效果與有效性,并基于評估證據回應問題、制定政策和做出決策。〔3〕2015年,美國頒布的《每個學生成功法案》中明確提到,優先資助基于證據的教育項目,強調通過基于證據的行動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改善學校環境、促進教育公平。〔4〕在循證評估和《每個學生成功法案》的雙重影響下,美國教養模式以證據利用為核心特征,要求幼兒園在提升過程質量時,必須提供關于幼兒發展的有效、可靠證據加以證明。〔5〕本文主要介紹美國教養模式中幼兒發展“計劃—實施—審視—改進”的動態循證評估路徑,展示其證據“采集—篩選—運用—完善”的更迭過程(見圖1)。
二、美國教養模式中幼兒發展循證評估路徑
(一)計劃為先:設計循證評估方案
1.厘清幼兒發展評估問題
厘清評估問題是證據采集的前提導向。在美國教養模式中,通過確定幼兒在社會情感、身體與健康、認知、學習能力和適應性等方面能力發展的評估問題,幫助評估者形成全面完整的評估流程鏈,及時發現潛在的教育問題。〔6〕
2.明晰多元主體評估責任
明晰多元主體評估責任是評估開展的必要環節。美國教養模式注重多元主體(高校研究者、政府部門、教師、家長、基礎教育階段研究人員)協同評估,強調各主體在明晰評估內在邏輯和作用機理的前提下,構建彼此聯結與互通的環鏈關系,在互動生成性的合作中打破關系壁壘,實現優勢互補(見圖2)。〔7〕
高校研究者作為評估的核心人員,主要負責設計與實施循證評估計劃,分析與解釋幼兒發展評估證據與成效,發揮組織與維持多元主體協同的重要作用。由于高校研究者是由來自國家和地方兩部分評估人員組成,因此在責任分配上略有差異。〔8〕國家評估人員指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弗蘭克·波特-格雷厄姆兒童發展研究所的諾里亞澤江研究團隊,主要負責定期監測評估過程的可靠性和準確性,認證各地區評估參與者的準入資格,接收并處理各幼兒園的幼兒發展評估證據。而地方評估人員指來自各幼兒園所在地(或地理上接近的幼兒園群體)大學的博士研究人員,主要負責所在地幼兒園幼兒的年度評估,并為幼兒園教師、家長提供評估證據的解釋服務。〔9〕
政府部門是評估實施的重要支持者與監管者,為評估提供資金、政策和法規支持,對教養模式的實施和評估過程進行監管,確保評估的合規性與可行性。〔10〕教師作為評估的證據收集與應用者,每年至少對幼兒開展三次評估,并將評估證據與信息及時提供給高校研究者與家長。家長是評估的重要參與者與最終受益者,負責通過參與問卷調查、接受訪談和觀察幼兒等方式配合循證評估工作,補充家庭視角下的幼兒發展證據。另外,評估也會邀請基礎教育階段研究人員與高校研究者共同探索,為低收入家庭幼兒未來的學習準備提供方法指導,并對教養模式的評估環節進行優化。〔11〕
(二)落實其后:實施循證評估過程
證據的采集與獲取需要借助多樣化的評估方式,以真實、客觀、全面地了解幼兒現實樣態。美國教養模式通過采用皮博迪圖片詞匯測試-4(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 4)和學前語言量表-5(Preschool Language Scale, Fifth Edition)了解幼兒語言發展現狀;分別采用簡短版嬰幼兒社會情感評估量表(Brief Infant Toddler Social Emotional Assessment)和兒童早期評估量表(The Devereux Early Childhood Assessment)掌握1—3歲嬰幼兒和3—5歲幼兒的社會情感發展現狀;采用課堂互動評估量表(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分析幼兒入學準備情況。評估者也會以“聚焦班級觀察”的方式對幼兒發展現狀進行證據補充;〔12〕采用家長訪談法掌握幼兒在家表現,了解家長的教育期望與需求,與家長建立相互信任關系,確定家庭的目標、優勢和必要的服務,以補充幼兒發展的真實證據;〔13〕采用文本分析法查閱幼兒的學習記錄、評估報告、日記、作品集等內容,了解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歷程。
(三)評估審視:篩選循證評估最佳證據
1.證據篩選的實時性
美國教養模式通過對幼兒發展評估證據進行及時篩選,選定“最佳證據”以改進過程質量。評估人員參照評估標準對幼兒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考慮,并結合質性分析獲取的證據,將原始證據轉換為有意義的指標和變量。通過使用描述性統計、假設檢驗、回歸分析和聚類分析等統計方法和工具提取“最佳證據”,幫助幼兒園及教師了解幼兒個體和群體的學習進展,找出幼兒能力發展的優勢與不足,發現幼兒的潛在需求,確定需要改進的教學問題。〔14〕
2.證據更新的持續性
與此同時,美國教養模式也會對幼兒發展評估證據進行持續分析。主要包括:評估者定期將新采集到的幼兒發展評估證據同以往的評估結果進行比較和分析,以了解幼兒在教育過程中的縱向發展水平。如評估者會對畢業幼兒從該模式中獲得的技能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的保持情況進行追蹤評估,并將收集到的證據同幼兒在該模式幼兒園學習時的結果進行比照。〔15〕另外,評估者也會采用橫向對比的方式,將幼兒評估證據同來自相似社會經濟背景,但未參與過教養模式的同齡幼兒相比較,發現亟須解決的問題和需要側重的領域。
(四)改進提升:依托證據付諸實踐
1.依托評估證據,改善過程質量
在美國教養模式中,依托證據提升教學過程質量的具體表現為:其一,結合評估結果,聚焦幼兒發展困境,使教師掌握教學中存在的漏洞,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并設置針對性課程。若評估證據顯示幼兒社會情感能力偏弱,教師則會及時調整社會情緒教育的內容,圍繞幼兒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的普遍方法、幼兒社會情感障礙預防與干預實踐、積極的自我控制、移情、自尊和解決問題等內容培養幼兒的情緒幸福感和自我調節技能。〔16〕其二,利用評估證據指導教師的教學行為。如鼓勵教師基于證據進行跨學科的溝通與合作、引導教師對教學進行反思性監督并改進實踐、選派名師定期為幼兒園教師提供關于證據應用的輔導與培訓。〔17〕其三,教師通過分析班內幼兒的評估證據,掌握每個幼兒的優勢、弱點和學習需求,提供個別化的干預與教學支持。〔18〕
2.整合評估證據,構建證據資源庫
美國教養模式資源庫囊括了模式實施手冊與指南、研究報告與論文、評估工具與問卷、實施案例與經驗分享等內容。〔19〕同時,結合數字化存儲、智能搜索和過濾、數據可視化、協作與共享以及個性化推薦等功能,該資源庫使參與者可以隨時隨地訪問所需的資源:通過關鍵詞搜索、分類篩選或高級搜索選項,快速獲取信息;通過證據可視化功能,更直觀地理解幼兒發展趨勢;通過共享鏈接、論壇或在線協作平臺共享特定資源,與其他參與者合作討論、解讀和應用證據。〔20〕數字化證據資源庫的出現,不僅有利于相關教學研究人員對幼兒的真實發展水平形成具象化、情境化的感知與體驗,也有利于其針對幼兒問題進行迅速、高效的教學診斷并提取對應性證據,從而為教學實踐提供反思與改進的參照視角。〔21〕
由于評估證據與真實教學間存有偏差,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的客觀反饋結果對證據進行適當調整與完善。不僅要對評估過程進行計劃與反思,還要在實踐中持續優化教學,由此形成一條動態平衡、循環往復的教學改進證據鏈。
三、優化我國幼兒發展評估路徑的啟示
(一)樹立循證評估理念,提供循證評估指導
在我國的幼兒發展評估中,不少幼兒園和教師缺乏對幼兒發展評估的正確認識,將其視為額外的教學任務和難以解決的現實問題。另外,由于目前尚未有官方統一規定的評估量表,教師在對幼兒發展進行評估時不知從何下手,導致評估過程混亂。
因此,幼兒園應鼓勵相關從業者樹立循證評估理念,并為其提供循證評估指導。幼兒園可以定期開展各種形式的以循證評估為主要內容的培訓活動。一方面增強教師對幼兒園過程質量尤其是幼兒發展質量的價值認同,提高其循證評估意識;另一方面使教師能夠熟練評估技能,提升對有效評估量表的分辨能力。具體而言,培訓可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培養教師在真實的幼兒園評估情境中聚焦教育熱點與社會現象,搜集幼兒的真實表現和具有發展意義的評估信息的能力;二是培養教師科學分析和反思幼兒發展評估證據的能力;三是培養教師利用評估證據進行后續課程優化與教學改進的能力。〔22〕
(二)強調多元協同,鼓勵聯動式參與
美國教養模式中的循證評估打破了職責分明的關系壁壘,建立了多元主體間橫向配合、互助共生的協同關系。通過情感、互助、溝通等資源的鞏固為幼兒發展提供關鍵要素,在開放的循證評估氛圍中互補互促,確保評估證據的動態流動與生成。〔23〕在學前教育評估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我國也應鼓勵幼兒園營造多元主體間有序、穩定的評估氛圍,為評估者提供民主平等、開放對話、協商互補、共享適應的合作評估環境。〔24〕幼兒園應構建多元主體協作機制,充分發揮家庭、高校、社區等方面力量,確立各主體交互的組織制度體系、實踐框架和合作模式,明確主體參與的評估規范。〔25〕幼兒園也可以通過制度宣傳引導大眾參與幼兒發展循證評估過程,積極發揮循證評估的改進和促進功能,使家長、教師和幼兒充分感受循證評估的效能。
(三)主張動態發展,構建循證評估機制
當前,幼兒園多通過預先制定的測量標準評估幼兒發展水平,以反映幼兒園教學質量是否達標,并結合評估結果給幼兒及幼兒園貼上結論性標簽。這種評估方式不利于推進評估模式的良性循環。
因此,需要結合我國實際教育需求和國際優秀教養模式的評估經驗,重新思考評估的目標定位、內容選擇及程序流程,致力于構建一套結構嚴謹、證據詳實、條目清晰的循證評估機制。為此,幼兒園應引導評估者由關注評估結果轉向關注改進過程,由關注評估指標的靜態預設轉向關注評估指標的動態生成。〔26〕具體而言,評估者首先要對幼兒發展狀況進行實時記錄,通過多種技術手段與設備獲取課堂話語證據、表情類證據等實時證據,多維度刻畫幼兒的發展軌跡。同時,結合幼兒的差異化表現,留下反思與改進保教的工作記錄,并據此定期修訂幼兒發展評估標準。〔27〕評估過程可借鑒自然科學所倡導的隨機試驗、準實驗、前后測對照實驗法,還可基于教學特性采取行動研究、田野研究、質化研究、課堂觀察、個體敘事等方式。〔28〕最終,依據幼兒發展的評估證據不斷改進教學環節,突破評價反饋“缺乏對教學過程行為持續追蹤”的現實困境,〔29〕扭轉“局限于自身經驗,封閉性過強,開放性不足”的評估模式。〔30〕
(四)依托數字賦能,開發證據資源庫
幼兒園開展幼兒發展評估的現實阻礙主要源于評估者個體經驗與評估現實間的邊界模糊。這種邊界模糊會導致評估者僅停留于經驗層面的評估。因此,亟須為評估者尤其是教師構建證據資源庫,豐富其對幼兒發展證據的把握。
證據資源庫是儲存、管理、分析、共享數據與有效證據的重要途徑,更是促進教育資源優化共享,改善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數字賦能主張抓住數字時代機遇,聚焦數字資源共建共享,開展教育數字化協同創新,攜手實現教育包容、公平和質量的新突破。〔31〕因而,依托數字賦能構建層次清晰、科學合理、動態更新的幼兒發展證據資源庫,可以優化幼兒發展評估路徑。資源庫應具備穩定且兼容性強的后臺管理操作系統,利用大數據獲取、分析和可視化等關鍵技術積累證據;定期更新資源庫的特色板塊,分層級整合證據內容;充分挖掘證據間的關聯聚合,確保證據可以通過多點、多線、多面的方式進行查詢;融入文本、書籍、圖片、音視頻等多維方式,以動態呈現證據資料,實現證據暢通。
參考文獻:
〔1〕董斐,劉建平.從“經驗”到“證據”:循證醫學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37(5):642-647.
〔2〕〔23〕朱寧波,王志勇.循證教育取向下教師教學決策的現實審思與發展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13):46-51.
〔3〕王松麗,李瓊.師范類專業認證的循證評估:基于學習結果的視角〔J〕.教師教育研究,2020,32(6):8-13.
〔4〕吳海鷗.從十一項改革讀懂《每一個學生成功法》〔N〕.中國教育報,2015-12-16(11).
〔5〕HALLE T,METZ A,MARTINEZ?BECK I.Applying implementation scien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and systems〔M〕.Baltimore,MD:Paul H.Brookes Publishing Company,2013:209-225.
〔6〕宋萑,宋姝儀,王嘉銘.循證教學實踐(三):證據評估〔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23(5):37-39.
〔7〕裴淼,靳偉,李肖艷,等.循證教師教育實踐:內涵,價值和運行機制〔J〕.教師教育研究,2020,32(4):1-8.
〔8〕STEIN A,FREEL K,HANSON A T,et al.The Educare Chicago research?program partnership and follow?up study:Using data on program graduates to enhance quality improvement efforts〔J〕.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2013,24(1):19-41.
〔9〕SOLIDAY H S,YAZEJIAN N,GUSS S,et al.Broadening the definition of collaboration in early care and education〔J〕.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19,30(8):1084-1093.
〔10〕VANLOMMEL K,VANHOOF J,VAN PETEGEM P.Data use by teachers:The impact of motivation,decision?making style,supportive relationships and reflective capacity〔J〕.Educational Studies,2016,42(1):36-53.
〔11〕A national research agenda for early education 〔EB/OL〕.〔2023-03-15〕.https://www.educareschools.org.
〔12〕GUSS S S,NORRIS D J,HORM D M,et al.Lessons learned about data utilization from classroom observations〔J〕.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2013,24(1):4-18.
〔13〕YAZEJIAN N,BRYANT D M,HANS S,et al.Child and parenting outcomes after 1 year of Educare〔J〕.Child Development,2017,88(5):1671-1688.
〔14〕YAZEJIAN N,BRYANT D.Embedded,collaborative,comprehensive:One model of data utilization〔J〕.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2013,24(1):68-70.
〔15〕BRANNON D.Addressing the decline of parent involvement in middle school〔J〕.Principal,2007,87(2):62.
〔16〕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elf?regul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educare learning network 〔EB/OL〕.〔2023-05-16〕.https://www.educareschools.org.
〔17〕UCUS S,Acar H,RAIKES H.A new model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EDUCA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Teacher Education,2017,8(1):45-57.
〔18〕李克建,陸浩.學前教育質量評價工具的演進路徑與未來趨勢〔J〕.學前教育研究,2023(2):1-11.
〔19〕BARBOUR N,MCBRIDE B.The future of child development lab schools: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in action〔M〕.Psychology Press,2016:95-106.
〔20〕MILLER L,CAMERON C,DALLI C,et al.The SAGE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policy〔M〕.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2018:303-320.
〔21〕鄒逸,黃曉.美國教學實踐的循證化變革〔J〕.比較教育研究,2022,44(9):76-83,100.
〔22〕陳華.幼兒教師的評價素養與發展路徑〔J〕.基礎教育,2019,16(6):43-53.
〔24〕高敬.多元主體參與的幼兒發展評價:基于系統協同理論的思考〔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22(4):47-53.
〔25〕溫志強,胡峰.跨越“最后一公里”:循證決策中從數據到證據的轉化困境與紓解策略〔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22,12(4):82-94.
〔26〕霍力巖,孫薔薔,龍正渝.中國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建構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40(1):1-18.
〔27〕文明.學前教育質量評價理論與實踐〔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39.
〔28〕鄭紅蘋,崔友興.“互聯網+教育”下循證教學的理念與路徑〔J〕.教育研究,2018,39(8):101-107.
〔29〕牟智佳,劉珊珊,陳明選.循證教學評價:數智化時代下高校教師教學評價的新取向〔J〕.中國電化教育,2021,
416(9):104-111.
〔30〕李偉濤.品質學校治理循證改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29-37.
〔3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懷進鵬出席2030年教育高級別指導委員會年度會議〔EB/OL〕.〔2023-04-21〕.http://www.moe.gov.cn.
Focus on Process Quality: Path and Inspiration of Evidence?based Assessment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in American Educare Model
Xue Qidi, Yu Dongq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Abstract】Evidence-based assessment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is crucial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kindergarten processes. Educare Model in the United States adopts an evidence?based assessment path of implementation, followed by evaluation, review, and improvement to understand the reality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exam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dentify potential educational issues, and provide dynamic, continuous, and effective evid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process. Drawing on the evidence?based assessment experience of Educare Model, China can optimize the assessment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by establishing an evidence?based assessment concept and providing evidence?based assessment guidance, emphasizing diverse collaboration and encouraging collaborative participation, advocating for dynamic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ing an evidence?based evaluation mechanism. Additionally, relying on digital empowerment, China can develop an evidence repository.
【Keywords】Educare Model; process quality; evidence?based assessment;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 本文為202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新型產業工人子女普惠托育服務同城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22BSH060。
* * 通信作者:于冬青,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電子郵箱:yudq049@ne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