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 王碩藝
隨著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我國大力開展城市濱水景觀建設,力求實現城市建設與生態建設的有機結合和協同發展,打造現代生態文明城市。對于城市濱水景觀來說,其不僅是維持生態平衡的有力工具,更是詮釋城市精神的重要空間。地域文化作為具有顯著地區特色的文化,包含豐富的生態文明理念和思想,將其融入城市濱水景觀視覺傳達設計,將有效增強城市濱水景觀的文化特色和生態特征。
《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一書精選了伊利盆地公園、洛杉磯濱水區、糖果沙灘等46個濱水景觀的設計案例,展示了設計師面對不同的設計挑戰,是如何設計出獨特而富有創新的濱水景觀的,通過豐富的照片展示、專業的設計圖紙和清晰的文字描述,充分展示了濱水景觀設計的特點與方法。結合書中內容,本文對地域文化在城市濱水景觀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融入策略展開探究。
立足于城市濱水景觀的基本功能,地域文化在城市濱水景觀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融入應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創新性原則。地域文化的融入從本質上看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應堅持守正與創新的有機結合。守正指結合城市濱水景觀建設在城市規劃中的基本定位,在保證濱水景觀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增添文化元素,增強其文化屬性,即不脫離實際需求去搞創新、搞設計,否則將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創新指敢于突破傳統的設計思想,廣泛參考其他優秀設計案例,通過對多種文化元素的巧妙利用和相互融合來達到更好的設計效果。二是生態性原則。以因地制宜為核心理念,根據當地的生態環境特點來制定設計方案,盡量保持水域和濕地的原有地貌,對于原有的植被、地形、水系應加以保護利用,并且盡可能使用可循環利用、無污染的材料,使設計方案適應生態環境,而不是通過對生態環境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來滿足設計需求。三是人民性原則。城市濱水景觀憑借其優美的環境、清新的空氣和怡人的景色,成為人民群眾休憩娛樂的場所,在融入地域文化進行設計時應選擇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元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其具體方法如下。
其一,巧妙利用綠色植被。綠色植被有凈化空氣、減小溫差的作用,而且對綠色植被進行合理布局還可以構建獨特的自然景觀,巧妙利用綠色植被能夠充分滿足城市濱水景觀生態性和審美性的建設需要。在設計時應重視使用綠色植被,選取當地具有特色的植物并結合植物的具體功能來進行設計,比如黃河流域的柳樹、沙棘等植被.在防治水土流失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被廣泛應用于黃河治理中,黃河流域的城市通過種植這些植物來保護土壤、調控徑流,能夠增強城市濱水景觀的穩定性,并且還能凸顯城市在植樹造林、治理黃河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此外,在對綠色植被進行布局時應注重色彩的搭配,可以參考當地民族藝術中的色彩搭配特點,或者利用不同顏色的植被組成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圖案,以此來彰顯地域文化。
其二,巧妙利用科學技術。科學技術的應用是創新設計的必然選擇,將進一步豐富地域文化的融入渠道、提升景觀的觀賞性、推動景觀的可持續發展。一是發揮科學技術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優勢,對地域文化進行藝術化處理,通過多媒體投影、燈光秀等現代科技手段展示,或者沿景觀道路播放當地優秀民歌、經典故事等,注重人們的聽覺體驗,展示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質。二是發揮科學技術在增強美感方面的優勢,通過燈光投射、強調、映襯、明暗對比等手法,使景觀內的植被和建筑更為美觀,另外可以利用燈光來凸顯景觀內的地域文化細節,使人民群眾在其中更容易發現設計的巧妙之處。三是發揮科學技術在生態保護方面的優勢,景觀的能源供應采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并在進行景觀修建時充分利用和循環利用資源,盡可能減少對能源、土地、水、生物資源的消耗。
其三,巧妙利用人文景觀。人文景觀在凸顯地域文化特色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將人文景觀融入城市濱水景觀視覺傳達設計中,既能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又能為人民群眾進行休閑娛樂活動提供適宜的場所,進一步增強城市濱水景觀的實用功能。在進行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時應適當加入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設施,例如水車、亭臺、廊橋、名人塑像、文化宣傳墻等,景觀建筑也應為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例如黃河流域的土墻建筑、兩湖地區的干欄式建筑等。此外,應建設景觀文化廣場,將其作為人民群眾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主要場所,在傳統節日來臨之際還可以邀請專業人員來表演具有當地特色的民間藝術節目,例如陜北地區的秧歌、東北地區的二人轉等,以此來營造景觀的文化氛圍,有效增強城市濱水景觀的地域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