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股關于“背痛包上班”的風潮在社交平臺悄悄地流行起來,不少打工人曬出自己的“痛包裝備”,并且表示,自從背上“痛包”,感覺通勤路上的“班味”減輕了,心情也變好了。
“痛包”是什么?“痛包文化”又是怎么從小眾走向大眾的?
提起“痛包”,普通人可能會容易聯想到“疼痛”“傷痛”這樣的詞語,但對于老二次元們來說,擁有一個甚至更多的“痛包”,大概就是家常便飯。
“痛包”這個詞最早來自日語,因為二次元色彩濃厚,裝飾較為夸張,走在路上可能會給旁人帶來一種“社死”、難以直視的感覺。
把這個詞對應到中文語境中去理解的話,“痛”是動詞,意思大概是“用喜歡的動漫角色鋪滿某物”。在二次元文化里,有“痛車”的說法,指車上貼滿動漫角色的圖案;也有“痛床”,指床上擺滿動漫角色的周邊;還有“痛傘”“痛水杯”“痛美甲”等。
順便說句題外話,巴黎奧運期間潘展樂掛滿運動員參賽證和大小獎牌的“痛床”,也是上了熱搜的,可見這個概念已經從二次元出圈。
“痛包”在從二次元走向大眾流行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契機:當年混二次元圈子的學生們,現在已經進入社會,開始工作,甚至組建家庭,他們不可避免地受到更多“三次元”,也就是現實生活的影響。

在社交平臺上刷到他們的“痛包”分享時,真的很容易被逗樂,因為他們扎“痛包”的材料實在是太接地氣了。
比如說,有人因為愛吃魔芋爽,將同一款包裝的魔芋爽產品,整整齊齊地碼在“痛包”的透明夾層里;有鏟屎官對自家的貓主子十分自豪,恨不得每時每刻都能“曬貓”,所以將貓咪的照片定制成徽章和掛飾放在“痛包”上;有打工人擺出布洛芬、紅花油、眼藥水、貼膏等常用藥品,把包變成了一款真正實用型的“痛”包。
不難發現,“痛包文化”雖然起源于二次元,但它超強的個性化表達和社交屬性,非常符合廣大年輕人的需求。你是怎樣的人、沉迷怎樣的作品、喜歡吃什么、生活狀態如何,過去這些需要對話或者自我介紹才得知的信息,現在通過“痛包”就能一目了然。
在過去,“痛并快樂著”是一句老生常談,但如今,這句話與“痛包文化”結合,或許又成了很多年輕人新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