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沙太守孫堅英年早逝,長子孫策歸附袁術,寄人籬下,為其驅使。袁術以父輩自居,待孫策態度傲慢,孫策卻極能隱忍。
當年孫堅私藏傳國玉璽,傳至孫策手中,事秘不宣,他能守口如瓶;袁術屢派孫策征戰,“職位卑微,難掌大權”,但他仍然舍得出力。
有人建議孫策擺脫袁術控制,回江東經營。孫策卻胸有大志,不但要走人,還要帶走袁術的兵。他果斷拋出袁術無法拒絕的誘餌:玉璽。
諸侯野心,孫策豈不知?袁氏兄弟覬覦玉璽已久,如今只要放走孫策,再送他官職和區區幾千兵馬,玉璽即可到手,何樂而不為?
不過,孫策留了一手:聲稱玉璽放袁術這里是做質押。
脫身之后,歸鄉路上,孫策遇見周瑜。這位兒時伙伴、結義兄弟,得知孫策壯志在胸,當下決定奉其為主,并推薦了兩位名士:張昭與張纮。
用對一個人才,而得一群人才。這種薦賢納賢模式,開創于曹操,曹操因而得以率先登上權力之巔。現又為孫策所用,選賢與能的優勢再次發揮出來。江東人才,無不歸孫策。
相比于曹操,孫策有更過人之處。
比如收服太史慈。
孫策與太史慈交戰,先馬上槍戰,又下馬散打,再兩邊打嘴炮,戰得好不痛快!二人便有了惺惺相惜之意。后來,周瑜計擒太史慈,孫策問他:“相戰之時,若公獲我,還相害否?”慈笑答:“未可知也。”快人快語,兩人都是真性情。不打不相識,一打成相知。
作為主帥,孫策也繼承了其父的性情,大戰小戰,沖鋒在前。
孫策到底有多勇猛?他曾“挾死一將,喝死一將”,贏得“小霸王”之名;更單憑一聲大吼“孫郎在此”,嚇得敵軍就地放下武器投降。
陽剛氣質,以身作則,孫策帶領下的團隊朝氣蓬勃,人人奮勇拼搏、力爭上游。
團隊里,更難得上下級間坦誠的信任關系。
比如周泰,曾為劫匪,又從敵軍反叛而來。但孫策信任他,讓他和孫權一起守宣城。山賊攻宣城,周泰舍命救孫權,身中十二槍。何以如此拼命?一是不甘落后,二是不負信任和重托。周泰如此,韓當、蔣欽、陳武諸將皆如此。
孫策也真愛“兄弟”。他求神醫華佗把周泰性命救了回來,回頭就進兵,把山賊殺了個干凈。公仇私怨,解決得利利索索,“江南皆平”。
更絕的是,孫策立即寫信給袁術,要求取回傳國玉璽。袁術歸不歸還玉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天下皆知袁術占有玉璽。袁術成眾矢之的,江東無憂矣。
誰說少年可欺?少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