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只小猴子,有一天摘果子時不小心從樹上掉了下來,肚子被樹枝劃了一個大口子,流了很多血。小猴子嚇壞了,飛快地跑回猴群,不停地驚叫,希望別的猴子看到它。
有的猴子過來給它按一按,有的猴子過來給它舔一舔,更多的猴子只是看看就走開了。最后小猴子還是只能自己回到洞里,等待傷口慢慢愈合。但是傷口的愈合是緩慢而痛苦的,小猴子疼得難受時,就走到同伴面前,復述自己當天的經歷,然后一次又一次地揭開自己的傷口給對方看:“你看,它還沒好呢,它還在流血呢!”每到此時,它都會得到一些寬慰的話或是心疼的神情、貼心的建議。
小猴子發現,每每這時,內心的焦躁和疼痛才能得到短暫而些微的安撫。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著這樣的過程……
故事的結局是:小猴子總是不停地訴說,揭開自己的傷口給別的猴子看,同伴們變得越來越不耐煩,不再愿意接近小猴子了。最后,小猴子變得越來越形單影只,離群索居,它的心里也積聚了越來越多的怨恨。
不知親愛的你從這個故事里有沒有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想起身邊的某一個人?這樣的結局熟悉且并不遙遠,身上傷口的疼痛或許會被撫慰,而內心的黑洞永遠也填不滿。一次次撕開傷口,反復顯露給別人看,但不知不覺間做了一個令人生厭、想要遠離的“受害者”,而你又會因為別人的疏離生出怨恨,如此循環往復。可是,故事只能是這樣一個結局嗎?小猴子只能走上越來越孤單和充滿怨恨的人生路嗎?
故事還可能是這樣的。
有一天,小猴子遇到一只智慧的老猴子,它又故技重演。老猴子慢慢地將它攬在懷里,讓它閉上眼睛,然后輕輕地、溫柔地對它說:“親愛的孩子,受傷了一定很疼吧,痛了那么久,一定很辛苦吧。可是,你要知道,療愈傷口的不是別人的眼神和話語,而是我們自己,在我懷里,好好地疼一次吧,不要再用別的疼痛來掩蓋這種痛苦了,用自己的力量勇敢去面對是化解傷痛和怨恨的最好辦法。”

在老猴子溫暖的懷里,小猴子默默地流下眼淚。當疼痛和焦躁再次靠近的時候,小猴子沒有急著躲開和給別的猴子看傷口,它體會著自己的感受,最后發現,自己不用揭開傷口,這份焦躁和疼痛同樣會過去。當它睜開眼睛,迎接它的是老猴子慈愛的目光,老猴子什么也沒有說,只是拿起小猴子用來撕開傷口的手,親了親,然后把它按在了小猴子的心上……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只小猴子,漫漫人生路,誰沒有受過傷?誰沒有經歷過痛?對于同樣的遭遇或是傷害,不同的方式決定不同的結果。是勇敢面對還是逃避?是做一個探索者和挑戰者,還是做一個傷害者和乞討者?
也許我們沒有小猴子幸運,能遇上智慧的老猴子,但你要記得:學會與痛苦相處,內心才會有真正的自由和快樂!把揭開傷口的手撫在心上,去感受你的痛苦。
請記住,每一個疼痛后面都藏著一份智慧。人的本性是遠離疼痛,但是對抗,痛苦就會持續。
我們需要做的是進入疼痛,穿越疼痛,溫柔地與疼痛在一起,最終收獲痛苦帶來的啟示。無論這啟示是什么,都是化了裝的智慧。
觸摸自己的疼痛,帶著溫柔去關懷內心,我們就會抵達真實的自己。
放下傷痛的方式只有一種,就是面對。面對是非常艱難的事情,但這也是唯一的路徑。面對才是人生黑暗中的希望所在。
詩人艾倫·金斯堡認為,苦難并不可怕,由苦難而生的怨恨才是真正的痛苦。
哈佛醫學院臨床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肯·杰默博士在《不與自己對抗,你就會更強大》中寫道:“人生中大多數的痛苦不是別人給你造成的,而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別人的同情會讓自己顯得弱小,自我關懷則會讓我們變得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