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的“明孝端皇后鳳冠冰箱貼”和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的“隆福寺天宮藻井冰箱貼”,無疑是近期在全網最為火爆的兩款博物館文創品。
國博天貓和京東旗艦店每天絕大多數時間處于斷貨狀態,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也從今年10月24日開始取消了線下發售,改為“線上預約,線下提貨”模式。這些從館藏文物中提取元素,以科技手段加持的文創產品,凸顯出當下博物館文創的獨辟蹊徑。
博物館文創產品進入市場要追溯到十幾年前,觀眾游覽后可以“把文物帶回家”,既有打卡的新鮮滿足,也有沉浸式的情緒價值。
在國博“古代中國”展廳,出土于明十三陵定陵地宮的明萬歷孝端皇后佩戴的“九龍九鳳冠”是明星文物,以它為原型設計的木質和金屬兩款冰箱貼近期忽然受到觀眾的熱烈追捧。
早上不到七點鐘,距離國家博物館開館時間還有兩、三個小時,就已經有觀眾在門口排隊等候,驗證預約信息入館之后還要經歷漫長的排隊,才能到達一層西大廳的文創品商店。
“鳳冠”冰箱貼目前都采用每日限量發售的方式,兩款都是如此。國家博物館經營開發部副主任廖飛介紹:木質鳳冠冰箱貼的每日產量從最初的500件增加到了2000件,每天線下投放1000件,線上投放700件。
金屬鳳冠冰箱貼從日產量3000件增加到6000件,每天線下投放2500件,線上投放3000件?!爸陨a量和投放量之間有差異,是考慮到貨源的平衡,要保證隨時都能有安全庫存。在鳳冠冰箱貼的包裝盒上可以看到,冰箱貼的加工工廠在福建泉州,如果在物流過程中遇到交通或天氣問題,導致貨源無法及時到達北京,就難以第一時間滿足消費者購買需求?!?/p>
目前,冰箱貼的可售貨源量低于實際需求量。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及時把線下銷售改為“線上預約,線下提貨”,每天限量發售400個。從10月24日開始,排隊的人數銳減,幾天內就恢復了正常秩序。
館長薛儉向觀眾承諾,位于廣東深圳的生產廠家已經把原有的三條生產線擴充為五條,預計在11月中下旬能全部投產,而且館方要求供貨廠家提升物流效率,以前是達到一定的數量,一周發一次貨,現在必須保證物流順暢,只要夠1000件就即日發貨到北京。
生產工藝和流程復雜也是“一貼難求”的重要原因。國博的金屬鳳冠冰箱貼,造型精美,體量龐大,模擬原品的各種寶石和珍珠構件采用流蘇造型設計,每一條都需要手工掛載,豐富鮮艷的色彩也體現出繁雜的噴漆工藝。
天宮藻井冰箱貼新的生產線則需要開模、試制,質檢的流程才能進入“火力全開”的生產狀態,工藝也比較講究,彩繪是人工手描,噴漆要在無塵空間噴涂玻璃漆,條件比較苛刻。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館長薛儉回憶,藻井冰箱貼剛剛火爆的時候,博物館除了每天要疏導大量的排隊人群,還要面對公眾在電話里和網絡上的質疑,接線員還曾經被因為買不到冰箱貼而口出不遜的觀眾罵哭過,十分委屈。
有觀眾在電話里問,“不就是一個小小的冰箱貼嗎,它能有多難生產,多難供貨,難道你們就不能放開了賣嗎?你們是不是在搞饑餓營銷?”
還真不是。
薛儉表示,目前我國博物館文創商品的開發銷售流程絕大多數采取“博物館IP授權,專業機構設計,社會企業生產供貨,博物館經營銷售”的模式。“博物館文創跟衣食住行的必需品不一樣,并非‘硬需求’,生產企業的產能增加必須考慮到相關風險。像網紅冰箱貼這樣的單品文創,誰也無法準確預測它的火爆周期,貨源短缺可能只是暫時現象,如果真的按目前的實際需求去匹配產能,最大限度增加生產線?!?/p>
那么當這款商品它不火了,沒有那么大的需求了,這些生產線怎么辦?因為生產線閑置、商品積壓而產生的損失,前期投入的經濟成本又由誰來承擔呢?
在北京冬奧會期間備受追捧的“冰墩墩”系列產品在當年春節期間完全供不應求,當時也有很多人問,“不就是個毛絨玩具嗎,供貨量為什么不能馬上上來?”實際上,“冰墩墩”模具開模以后跟制作、銷售之間是存在延遲的,它的“冰殼”是兒童食用安全級別的硅膠,里面才是常見的毛絨玩具,生產方用裁片工藝先把“冰殼”制作好,再手動填充內膽,這就決定了工期流程不會特別快。
對于開發者和銷售者來說,文創產品上市以后受到觀眾喜歡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因為需求量增加而馬上擴大生產線,等到這波周期過去了,后續是否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流程。生產和供需端的企業必須要考慮到這種風險。
博物館文創的開發流程也是個復雜的過程。國家博物館經營開發部副主任廖飛說,以國博館藏的“清乾隆霽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和“清乾隆桃花洞釉燈籠瓶”兩件文物為例,以此為元素開發的系列整體銷售表現都不錯,在提取文物元素之后,設計方需要不斷修改,突出內涵,讓文物“活”起來。設計修改一般要經過三稿到四稿,定稿后就是打樣,也要經歷一、兩次的反復,定稿,再到大貨出來,基本都要經歷三到四個月的周期。
小小冰箱貼能成為網紅爆款,是產品功能創新與文物深厚內涵產生的化學反應,只有切中消費者情緒價值的產品,才有成為爆款的潛質。目前博物館文創的市場化開發經營流程已經很成熟,在內容上正在探索更為激進的跨界。
故宮博物院在2008年成立了故宮文化創意中心,“奉旨旅行”行李牌和“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等商品應運而生,其他博物館也紛紛下場,開創屬于自己的文創版圖,這可以說是博物館文創的“1.0”版本,那時的文創以各種文物的復制品和工藝品為主。
博物館文創的“2.0”時代,博物館開始聚焦于文創品的種類,形成系列,也有很多品類在與其他領域的商品做跨界和聯合,比如手機殼、絲巾、書包、馬克杯等等。
故宮博物院在2009年復刻了1937年版本的《故宮日歷》,此后每年都會推出當年生肖主題的《故宮日歷》,并衍生出“書畫版”“童真版”“雙語版”等系列品類。
如今,博物館文創已經走進了“3.0”時代,數字文創成為新的賽道,文物元素和IP會跟不同媒介聯合,可以是文本,可以是影像,也可以是更多“互聯網+”的概念。
媒體消息顯示,今年8月,故宮博物院與高德地圖正式簽約,將運用大數據,知識圖譜,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升故宮管理和公眾文化服務的數字化水平。
雙方共建的“AI三維重建創新實驗室”將以故宮雨花閣,內務府造辦處考古遺址為主體,研究復雜環境下的文物數據采集難題,規范不同種類的數字文物生產工藝標準,發展可移動和不可移動文物AI重建技術。
在可以想象的將來,觀眾拿著手機漫步在故宮之內,也許就能在每一處地標與手機上的增強現實場景中,和虛擬現實的文物影像進行互動,感受從未有過的導覽體驗。

國博館藏143萬多件文物,故宮館藏186萬多件文物,大量的庫房內的文物并沒有同時推上展線的條件,但博物館對于文物數字化的工作卻一直在推進當中,隨著文物數字資源庫的逐漸豐富,未來越來越多基于文物元素的創新產品將被開發出來,與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和情緒需求綁定。
博物館文創品不僅是單品和系列的開發,隨著博物館在文創領域的探索日趨深入,對于產品的周期性、實用性、美觀性、收藏性會有更深刻的認識,面對觀眾審美消費需求的迭代,文創品能提供的價值也必然會逐漸升級,產生變化。
來源 北京新聞廣播 責編 袁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