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國之所向”
生產力是經濟學研究的永恒主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一切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產力的作用,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動我國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提升,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全黨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站在發展戰略全局大局的高度,在深入分析產業變革趨勢、高質量發展內在要求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緊迫時代命題的基礎上,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同年12月中旬,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進一步指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明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著力點,將其上升到制度層面的頂層設計,主要考慮的是,以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高質量發展實踐,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保障國家經濟安全與穩定是國有企業的重要使命。圍繞著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這一重大時代命題,堅決捍衛國有企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堅決發揮國有企業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重要支撐作用,就必須堅定不移推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圍繞新質生產力的國家政策取向,深入探討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礦業企業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方面的責任擔當。
二、歷史發展催動生產力向“新”而行
生產力發展是經濟學研究的永恒主題,是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興衰的關鍵。
從南湖走來的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便將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強調,最根本的問題是生產力向上發展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同志進一步指出,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1988年,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強調科技是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隨著我國穩步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更加凸顯。2003年9月,圍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重大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在多個重要場合作了深入論述,將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要求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以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探索發展現代制造業,加快布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構建形成新質生產力和地區發展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使我們黨對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烙下原創性標記,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推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進入到新境界。
上述發展生產力的理論脈絡和現實成因,理論邏輯高度一致,科學體系一脈相承,在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形成的一個個新的科學理論體系,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發展條件下,穩步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持續發展進步。
三、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
國有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國有企業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主體。具體分析來看:
1.構建“四新”生產力,獲得新的發展能力。新質生產力由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演進而來,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之處,在于其高度契合我國現階段的發展道路和內在要求,一方面要求傳統產業鞏固和發展領先優勢,另一方面要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搶占先機,始終都在強調新的發展能力。具體分析,作為先進生產力,技術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新質生產力連接的是“新的發展方式”,它高度融合了技術、勞動、管理、數據、資本等各類傳統和新型生產要素,要實現全要素收益的共同增長,就要確保發展方式轉型。新質生產力催生的是“新的生產關系”,只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舉措,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才具備堅實的要素保障。
2.豐富“三質”生產力,帶動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被觸發,是因技術實現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得到創新性配置,產業展開深度轉型升級。與傳統生產力明顯不同的新質生產力,生產力在躍升過程呈現出“質的規定性”。技術創新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不斷突破技術壁壘的創新過程,也是依靠創新驅動經濟增長的過程,新質生產力鮮明烙印上“質的創新性”。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全過程,都在推動變革,包括以質量變革和效率變革提高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以動力變革和方式變革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作為這些變革的綜合體現,新質生產力必然帶動高質量發展,通過質的變革實現經濟發展的高質量和可持續性。
3.發展“三高”生產力,實現新的動態平衡。科技創新深刻重塑了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催生了新產業、新業態,加快了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應用與轉化,其落腳點就是要以創新為根本動力,形成“高科技的生產力”。產業是生產力變革的載體,也是表現形式,無論是傳統領域的深度拓展,還是支柱產業的轉型升級,更或者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開放發展未來產業,其落腳點就是要以產業為發展載體,形成“高效能的生產力”。夯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產業基礎,既需要需求的牽引供給,也要供給創造需求的平衡,只有基于新質生產力的新需求形成新供給,才能助力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當高水平的新供給和新需求實現動態均衡,便形成“高質量的生產力”。
四、國有企業積累的豐富經驗證據
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其內涵決定了它在現代經濟體系中的獨特作用,因為它不僅代表先進的技術水平、高效的生產方式,也代表創新的發展理念、開放的發展方式。多年的發展實踐,國有企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證據支撐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包括:
1.優勢顯著的“科技擔當”。一直以來,國有企業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主動建設高水平研發團隊,持續加強產學研合作,通過引進高端人才并實施科技人才中長期激勵政策,不斷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實現產業升級換代,也積累了在研發、推廣和應用方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顯著優勢。新質生產力一出現,便為整個行業樹立了標桿,成為行業發展方向。
2.不可替代的“使命擔當”。國有企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更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發展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以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水平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在勞動用工、員工關懷等方面推動社會公平正義,在綠色發展、安全生產等方面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國有企業獨有的功能使命,對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企業利益的高度重視,不僅持續提升其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也使其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積極貢獻者。
3.示范引領的“生態擔當”。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國有企業作為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搭建創新平臺、整合創新資源、培育創新人才等方式,為創新生態的繁榮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它們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密切合作,共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也彰顯著國有企業在新質生產力形成中構建創新生態的擔當。
五、新質生產力賦能國有礦業企業的關鍵突破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提出“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國有礦業企業作為國家礦產資源安全供應的重要支柱,確保重要礦產資源穩定供應,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堅實資源基礎,就要緊密結合國家戰略,圍繞綠色發展、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黨的十八大以來,發展綠色礦業、綠色礦山建設先后被寫入國家“十三五”“十四五”規劃綱要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等重要文件。緊盯可持續發展要求,采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技術和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方式,真正將“綠水青山”化為“金山銀山”,才能促進我國綠色礦山健康發展。
2.技術創新與數字化轉型。礦業要想實現轉型升級,采礦安全高效作為本質要求,就必須將科技創新作為第一生產力,堅定不移走推動科技創新、自主創新的道路。因此,國有礦業企業要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工藝裝備的升級改造,加快融合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推動礦山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升資源開發利用與生產管理效率,為礦業的高效、智能、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科技強國建設添磚加瓦。
3.產業結構升級和資源安全。隨著國家對礦業行業監管力度加大,礦業企業迫切需要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進一步提升主業集中度,增強核心功能與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加快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傳統礦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就要退出過剩產能,增加國內資源的勘探和開發,發展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產業鏈的整合和提升。就要通過海外投資、并購、技術合作等方式,加強國際合作和競爭,提升國際市場份額,增強全球競爭力。就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尤其是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支持企業的創新發展。
通過上述關鍵突破口和策略的實施,國有礦業企業可以在新質生產力的框架下實現高質量發展。特別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日益開放,國有礦業企業有望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排頭兵,引領企業邁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新階段,為國家經濟發展特別是國家礦產資源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山東黃金集團有限公司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