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濕地為人類生存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具有抵御污染、緩解洪水災害和分解污染物等重要作用,因此被譽為“地球之腎”。通過分析濕地的功能、我國濕地資源保護的歷程、我國濕地資源的保護現狀及其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明確濕地保護對象,堅持保護優先、科學修復的原則,實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的治理策略,制定因地制宜的濕地修復方案,加強濕地監測與評估,優化濕地補償機制的建議。
關鍵詞:濕地保護;濕地功能;濕地利用;生態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X3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2–0-03
濕地是由水域與陸地相互作用形成特殊景觀生態系統,具有巨大的經濟、社會、生態學價值。雖然濕地面積只占地球表面積的6%,但為至少20%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環境,因此濕地被譽為“生物基因庫”。我國濕地資源豐富,但人均濕地資源較為匱乏。一方面,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人口數量增長給濕地資源帶來很大的壓力,加之人們對濕地的開發與利用存在問題,使濕地景觀逐漸消失。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濕地資源,正確認識濕地的功能與價值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對我國濕地保護、利用歷程等方面的文獻資料進行總結分析,以提高我國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效率。
1 濕地功能概述
1.1 生態功能
濕地能維持周圍生態的穩定和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濕地為濕地動物、濕地植物、濕地浮游生物等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對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
1.2 產出功能
濕地擁有強大的物質生產功能,可以為人們產出豐富的糧食、木材、藥材和珍稀動植物等。例如,濕地內的蘆葦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蘆葦不僅是重要的造紙工業原料,也是農業、漁業、鹽業、編織業的重要生產資料[2]。
1.3 凈化和儲水功能
凈化水體是濕地的重要功能之一,我國濕地保存了我國大部分可利用淡水資源約占總量的96%,一些生長在濕地內的植物、微生物可以通過對有害物質的富集、降解和吸收來凈化水體,濕地也可以利用沉淀功能過濾水體中的有害污染物質,改善濕地內的水體情況。
1.4 調節功能
濕地具備調節氣候、調蓄洪水的功能。濕地通過蓄水、補給地下水、調整河川徑流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來完成調蓄洪水的目的,避免發生水旱災害。濕地內的植物也可以通過吸收二氧化碳氣體及空氣中的有毒氣體、釋放氧氣來調節大氣。濕地還可以減少一天和一年中區域氣溫的差值,增加降水量,降低蒸發強度。
1.5 旅游功能
濕地具備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可開發其自然景觀、生態系統等發展旅游業,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各類濕地為游客提供不同的休閑體驗,游客可以觀賞不同的風景文化,親近大自然。
2 我國濕地資源保護利用的歷程
2.1 初步探索階段(1992—2003年)
與歐洲國家相比,我國開始保護濕地的時間較晚,
在1992年加入《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以下簡稱《濕地公約》),作為第67個締約方,當時我國擁有6個國際重要濕地。對此,我國初步意識到濕地的巨大價值和功能,開始制定一些保護濕地的措施。在1998年長江全流域的洪澇災害中,濕地發揮了重要的調蓄洪水作用。此后,國務院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平垸泄洪,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堤壩,疏浚河道”的32字方針,同時規劃了長江中下游的濕地恢復工程[3]。人們逐漸意識到濕地的重要作用,開始保護濕地,提倡濕地優先保護的理念。
2.2 搶救性保護階段(2004—2015年)
此為重要濕地的搶救性保護修復階段,明確了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公園和濕地自然保護區等,著手建設以政府為主導的自上而下的重要濕地修復工程。這一階段施行的濕地補貼政策為濕地修復和保護提供有力的保障,但是當時濕地補償政策在補貼對象、責任主體、保護措施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2015年《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提出“確保濕地面積不低于8億畝”的目標。此階段試點開展的退耕(林)還濕、濕地保護獎勵和濕地生態補償等濕地保護措施,為我國濕地系統保護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2.3 全面性保護階段(2016—2021年)
該階段我國濕地保護開始邁向全域性轉變,不只對重點濕地進行保護,還將保護范圍擴大到各個級別。當時濕地保護開始轉變為政府主導、市場促進、公眾參與的模式,盡管當時國家層面還沒有出臺相關濕地保護法律法規,但是地方性法規也對濕地保護提供了一定的規范依據和制度保障。在濕地保護管理制度方面,我國逐步建立了濕地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保護小區等多種類型。
2.4 高質量保護階段(2022年至今)
2022年以來,我國開始進入濕地高質量保護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以下簡稱《濕地保護法》)確立了“保護優先、嚴格管理、系統治理、科學修復、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則,為我國濕地修復和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4]。
3 我國濕地資源的保護現狀及其面臨的主要問題
3.1 我國濕地資源的保護現狀
我國濕地類型繁多,幾乎囊括《濕地公約》中的所有類型。濕地的總面積已經達到5 635萬hm2,在亞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四[5]。我國共指定國際重要濕地82處,認定國家重要濕地58處,認證國際濕地城市13個,建設國家濕地公園903處。當前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初見成效,國家層面成立了濕地保護部門,地方上也成立了各級濕地保護管理部門。濕地保護管理體制則以林草主管部門為主、各級政府為輔共同協調制定,建立了全面保護機制。
我國還采取了濕地總量控制措施,將濕地歸入生態保護紅線內。我國建立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這些措施有助于我國濕地生態得到改善?!笆濉睍r期,中央財政投入98.7億元,開展濕地保護與恢復的重大工程,以及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補助、退耕還濕、濕地保護獎勵等項目[6]。其中紅樹林修復工程使得我國成為少有的紅樹林面積增加的國家。
3.2 我國濕地面臨的主要問題
由于我國早期對濕地價值認識不足,過度追求城鎮化,導致濕地面積銳減,濕地生態功能削弱。全國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濕地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濕地面積縮小、濕地生物多樣性下降和濕地功能衰退。據統計,我國有40%的重要濕地面臨嚴重退化威脅[7]。
受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的影響,將濕地開墾成農田、魚塘等用地,使得濕地面積不斷縮小,其功能也逐漸退化。人們不合理利用濕地、過度開采濕地資源導致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受損。加之過去濕地被視為接收工業廢水、生活垃圾、農作物秸稈的“回收站”,致使濕地環境不斷被破壞、污染加劇。同時,不合理的濕地開發,如灘涂圍墾、城鎮建設,也造成濕地自然景觀破碎化甚至消失。
4 我國濕地保護利用的措施及建議
4.1 我國濕地保護利用的措施
第一,控制濕地面積總量。對于濕地面積總量控制的目標,要在全國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逐步分解完成,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濕地保護工作,積極達成濕地面積總量控制的目標。
第二,落實濕地分級管理體系?!稘竦乇Wo法》正式確定了我國濕地實行分級管理及名錄制度,即將濕地劃分為重要濕地與一般濕地,再提出相關保護與管理規定,同時制定了濕地名錄制度,這有助于改善我國濕地分工管理和部門協作存在的問題。
第三,實施不同的濕地保護修復模式。以問題為導向的濕地保護修復模式,通過對目標濕地進行具體調查和分析,針對濕地內部出現的具體問題提出相應的濕地保護修復方案。通過明確濕地重要的生態特征及其變化的范圍,制定濕地保護修復方案。“濕地保護修復+”模式將濕地保護與水利、農業、漁業、特色產業等相結合,從而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第四,加強科技支撐。建立全國濕地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國家濕地科學技術委員會,為濕地保護提供科學技術支撐[8]。國家構建了國家級濕地創新平臺,以供相關人員進行交流學習,同時在不同地方建造野外濕地調查監測站、實時監控和信息管理平臺,為濕地保護修復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數據支持。
第五,積極參與濕地保護國際事務。我國積極參加《濕地公約》的相關工作,并且獲得了13個全球國際濕地城市稱號,成功組織了《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并成為該公約的常委會主席國。我國積極開展濕地保護的國際合作,建立了遷徙水鳥及其棲息地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共享、濕地保護融資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還設立了國際環保機構中國辦公室、組織了濕地保護國際會議等。
第六,加強濕地保護宣傳教育。為了增強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我國開展了全方位、系統性的濕地資源保護宣傳活動,每年積極組織愛鳥周、世界濕地日的宣傳活動,同時出版并推廣《中國濕地》等科普圖書;每年舉辦長江、黃河、沿海濕地保護年會,以供群眾通過互聯網學習交流。通過采取多種措施,“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在群眾中廣泛傳播。
4.2 濕地資源保護利用的建議
4.2.1 明確濕地保護利用對象
我國自加入《濕地公約》后,在2017年以后的《全國濕地保護規劃》文件將濕地定義修改為“除水田以及用于養殖的人工的水域和灘涂外,具有顯著生態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海域”[9],該定義描述了濕地的生態功能。當前我國以國土“三調”的資料作為空間規劃的底圖,但是為了更好地處理濕地保護的國際事務,也要兼顧國際濕地的定義,將我國的濕地定義與《濕地公約》相結合。明確濕地保護利用的對象才能更好地開展濕地保護的調查與研究工作,從而保證能夠全面系統地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保護修復。
4.2.2 遵循保護優先、科學修復的原則
在濕地保護與利用方面出現矛盾時,應將濕地保護放在首位,堅決以保護濕地生態安全與生物多樣性為主,先保護后利用。濕地生態系統與其他系統息息相關,因此在保護修復濕地時也保護其他系統。同時,尊重濕地的發展規律,不能隨意進行干預和破壞,從而真正實現濕地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制定科學的濕地保護修復方案,以自然修復方法為主,輔以自然修復與人工修復,對濕地資源進行保護利用,助力生物多樣性恢復。
4.2.3 實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的治理策略
濕地生態系統的內部有不同的要素,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同時又具有多種功能,各個功能相互合作才能維持濕地生態功能的穩定。因此,要將濕地生態與其他生態要素視為一個共同體,實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的治理策略,協同生態要素互相作用,科學保護和利用濕地。
4.2.4 制定因地制宜的濕地修復方案
我國土地幅員遼闊,全國各地降水量、氣候、土地面積、人口、海拔等差異較大。因此,不同地區的濕地自然資源及其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套方案來解決所有問題,而要綜合考慮不同地區的不同濕地類型問題,結合當地現有的自然資源,制定因地制宜的濕地修復方案,從而提高濕地資源的保護利用效率。
4.2.5 加強濕地監測與評估
為了增強濕地監測和評估工作的有效性,建立一套完善的濕地監測和評估工作體系必不可少。地方相關部門要積極加強濕地生態環境的調查研究,及時處理數據,分析濕地出現的問題,給出一定的解決方案,認真監測和評估濕地修復情況,再根據評估結果并結合濕地的生態價值和當地經濟情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例如,建立濕地保護區,并配備相應的濕地保護管理制度,以提高濕地保護的效率。
高效的監測技術使濕地評估更加準確,為濕地保護策略的制定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要在濕地穩定的位置放置長期監測設備,以便監測濕地的水質、水位、土壤質量和植被等各項數據,同時運用高新監測技術和工具,實時捕捉濕地信息,及時發現濕地的異常情況。例如,可利用先進的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增強濕地監測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4.2.6 優化濕地補償機制
當前,濕地生態補償體系普遍被認為是生態補償機制的一部分。2009年我國濕地補償措施的內容,主要是中央財政對候鳥遷徙或者野生動物對重要濕地破壞的經濟補償,當時撥款29.6億元,在29個省進行試點,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效益。但我國濕地補償制度存在一些問題,如補償對象不確定、補償標準較難量化、補償主體單一、補償監管滯后、補償方式單一[10]。因此,建立完善的濕地補償制度對于濕地保護非常重要,濕地保護的修復與利用離不開濕地補償機制的有力支持。
濕地生態補償制度對濕地保護者參與濕地保護行動具有推動作用,能彌補濕地保護者的經濟損失。政府部門應明確濕地補償對象,優先補償濕地保護中損失最大、經濟落后地區、影響最大的對象。政府部門還應積極轉變身份,從“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制定科學、有效的補償制度,鼓勵更多的融資者建立融資合作機制,拓寬資金來源。
5 結束語
作為三大生態系統之一,濕地對于我國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濕地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空間,還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人們對濕地價值缺乏一定的認識,導致濕地面臨多種威脅,濕地的保護與修復刻不容緩。從濕地的功能概況、我國濕地資源保護利用的歷程、濕地保護的現狀及問題三方面進行系統分析,提出濕地保護的一些建議,以助力濕地保護研究與修復工作。
參考文獻
[1] 許揚,楊鋒,高紅軍.寧夏銀川市濕地昆蟲群落組成及多樣性初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22):9563-9564.
[2] 劉天飛.科學實踐理念下綜合理科主題式活動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6.
[3] 唐國華.鄱陽湖濕地演變、保護及管理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7.
[4] 盧燕.我國濕地保護走進法治新時代[J].綠色中國,2022 (3):8-17.
[5] 劉國信.保護濕地,我們在行動[J].防災博覽,2023(1):62-65.
[6] 梁梓琳.如何保護“地球之腎”[J].決策探索(上),2021(4):64 -65.
[7] 李偉.我國水生植物多樣性保護的研究與實踐[J].人民長江,2020,51(1):104-112.
[8] ?;?,武海濤,邢曉旭,等.中國濕地保護修復成效及發展策略[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38(3):365-375.
[9] 付達寬.濕地環境修復法律問題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 2022.
[10] 苗垠.我國濕地生態補償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濕地科學與管理,2023,19(2):79-82.
收稿日期:2024-09-01
作者簡介:張其靜(1997—),女,安徽阜陽人, 研究方向為濕地資源保護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