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林業有害生物普查與防治,對保護泰山森林資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櫻桃園管理區通過深入分析近年來轄區林業有害生物產生的原因,探討了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管理的重要性。通過確定普查對象、優化普查方法以及提出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與蔓延,確保了泰山森林資源安全,維護了生態系統的穩定。
關鍵詞:林業;有害生物;病蟲害防治;森林保護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2–00-03
加強林業有害生物普查與防治,提高森林覆蓋率,保護森林資源安全,對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林業病蟲害預測預報人員承擔著保護森林資源的重任,通過科學推斷害蟲發生趨勢,準確預測蟲態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掌握病蟲害的危害程度,及時采取有效的普查與防治措施,確保幼蟲不成災,切實保護泰山森林資源安全。在此過程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維護生態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推動森林資源高質量發展[1]。
1 泰山管委櫻桃園管理區簡介
泰山管委櫻桃園管理區國有林地面積約1 363 hm2,包括10個林班和136個小班。其中,松林面積約971 hm2,
主要樹種包括黑松、油松、赤松和側柏,以純松林、闊葉林和混交林為主,而麻櫟與松樹混交林較為典型。林地以人工造林為主,樹齡普遍超過60年,部分古樹已有上百年歷史。受氣候變暖、干旱少雨及立地條件的影響,該區樹種單一,純林比例高,混交林較少,林分結構簡單,林木質量較差,存在劣質林和低效灌木林,導致樹木對有害生物的抵抗力減弱。有害生物通過吸收樹木根、莖、葉、花、果實等器官組織的營養,嚴重影響樹木正常生長,甚至整株死亡。
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是指樹木在生長過程中遭受害蟲或其他生物侵害,導致不同部位受損或病變,抑制樹木生長或破壞組織,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櫻桃園管理區以“森林健康”為總目標,堅持“預防為主、標本兼治”的方針,努力實現“有蟲不成災”的目標。特別是在2018年秋季發現松材線蟲病后,森林資源安全面臨嚴峻挑戰,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被提上重要日程,其中松材線蟲病的普查與防治成為重中之重。
2 泰山管委櫻桃園管理區林業有害生物產生的原因
近年來,受氣候異常及外來物種入侵等因素的影響,林業有害生物危害呈加重態勢。第一,暖冬與春季低溫交替導致樹木長勢衰弱、枯死率上升,為食葉類、鉆蛀類害蟲提供了適宜的繁殖環境,其中松樹鉆蛀類害蟲危害尤為突出,天牛、小蠹及松梢螟等蟲口密度持續攀升。第二,土壤酸化加劇了礦物質營養元素流失,土壤結構改變引發貧瘠化問題,導致樹勢衰退,為病害發生創造了條件。第三,人工林存在樹種單一、密度過高、過熟林比例過大等問題,生物多樣性不足,天敵數量稀少,削弱了森林的抗逆性。第四,2024年該區降水量偏少,夏季持續高溫干旱進一步削弱了樹勢,為林業有害生物滋生提供了有利的環境[2]。
3 泰山管委櫻桃園管理區林業有害生物管理的對策
當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現實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需求日益擴大,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刻不容緩。為此,亟須提高林業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能力,為他們系統學習林學、生態學及環境保護等相關專業知識提供條件,推動森林資源保護朝著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發展。
同時,相關部門應明確職責分工,加大管理力度,廣泛宣傳有害生物的危害性,嚴格執法處罰措施。通過健全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制度,實時掌握森林現狀及其變化趨勢,加強專職護林員與執法隊伍建設,全面提高人員素質,夯實林長制法治基礎。加大森林資源保護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公眾認知水平,動員全民參與,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通過不斷優化保護管理措施,提高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水平,確保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生態環境的穩定,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3]。
4 泰山管委櫻桃園管理區林業有害生物普查
4.1 普查對象
普查對象范圍涵蓋對森林已造成危害及具有潛在威脅的所有林業有害生物。櫻桃園管理區主要存在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舞毒蛾、雙條杉天牛、赤松毛蟲、松褐天牛、松爛皮病、松扁葉蜂等病蟲害,其危害對象包括黑松、油松、赤松、麻櫟及闊葉樹等區域內所有植物。其中,2018年秋季首次發現的松材線蟲病尤為嚴重,該病作為松樹的致命病害,具有極強的破壞性,感染松樹通常在40 d內死亡,對松林生態系統構成重大威脅,已被列為重大檢疫對象。因此,必須構建早期發現機制,實施全面普查,將林業有害生物控制在萌芽階段。同時,應系統開展各類病蟲害越冬基數調查,完善預測預報體系,制定科學的普查方案,確保普查工作全覆蓋、無死角,一旦發現病害,立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4]。
4.2 普查方法
4.2.1 踏查
根據林業有害生物危害程度,選取代表性樹種,結合地形特征(如山脊、河道)、林間防火線及林班分布,設計合理的踏查路線。踏查是全面普查的基礎性工作,在有害生物高發期或危害嚴重區域,對重點林班實施每兩周一次的密集踏查,一般危害區域則每月進行一次。常規普查分春秋兩季開展,春季重點開展越冬基數調查。自2018年發現松材線蟲病以來,松林普查工作尤為重要,現已建立全域網格化日常監測與專項普查相結合的機制。對松針出現褪色、黃化枯萎及紅褐色等異常現象,嚴格執行“即發現即報告”制度,確保登記、取樣、送檢率均達到100%,普查覆蓋率達100%。對于其他林業有害生物,在掌握其發生規律的基礎上,制定詳細的普查方案,定期監測其發生發展動態[5]。
4.2.2 標準地調查
(1)葉部、枝梢、果實病害調查。沿既定路線逐片或按小班進行,選取代表性林分作為標準地,采用隨機或Z字形對角線法選取20株標準株。在樹冠的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各取20、40、60 cm長度的葉、枝段或果實,調查平均蟲口數,從而估算整株蟲口密度。
(2)干部、根部病害調查。在具有代表性的蟲情或災情林分中,每13~27 hm2設立0.2 hm2臨時標準地,采用對角線或平行線抽樣法選取20株標準株。詳細調查枝干部害蟲,對整株死亡或生長不良但無明顯癥狀的樹木,通過挖根調查確定其原因,準確統計健康與病感植株數量,分析病蟲害危害程度及種群病變原因。
(3)食葉、枝梢害蟲調查。設立0.2 hm2標準地,采用對角線或平行線抽樣法選取20株標準株,使用實查法或蟲株率法進行調查。準確統計葉部害蟲對樹冠、枝梢的危害程度,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據。
(4)種實害蟲調查。主要在果園、苗圃及采種林分開展,每3.3 hm2以下設1塊0.07 hm2標準地,超過3.3 hm2
則每增加0.7 hm2增設1塊。采用對角線抽樣法選取10株標準株,在樹冠上、中、下不同部位各采20個種實,通過剖析并確定病情,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
(5)地下害蟲調查。采用地下挖土坑法,在樹冠下選取50 cm見方的穴,挖至無害蟲為止,估算單株蟲口數量,進而推算整片蟲口密度。通過統計害蟲發生量及規律,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森林生態健康。
5 泰山管委櫻桃園管理區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應秉承“預防為主、標本兼治”的方針,通過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植物檢疫、化學防治及綜合防治等多元化手段,重點推進生物防治,以實現培育健康森林為根本目標。在防治過程中,需要持續優化綜合治理技術體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環境污染風險。具體而言,應嚴格落實監測責任,構建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管理高效的防治體系。強化檢疫執法,嚴格實施產地檢疫,堅決杜絕疫木流入林區。完善預測預報機制,系統調查有害生物生存環境、天敵分布及氣象因素,確保測報準確率、無公害防治率及產地檢疫率均達到100%。同時,通過科學修枝、適時疏伐,及時清理衰弱木、被壓木、風倒風折木及病死木,增強林分抗性,降低蟲口密度,全面提升森林有效抵御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切實保護森林安全。
5.1 松材線蟲病防治
松材線蟲病作為國際檢疫性重大植物病害,對松林植物具有毀滅性危害,感染后40余d即可導致整株植株死亡。2018年9月,櫻桃園管理區在萬吉山工隊轉山子、白水溝、石壁峪等地發現松樹死亡現象,其中轉山子區域最為嚴重,發生面積34.2 hm2,主要受害樹種為油松和黑松。泰山管委迅速成立專項調查組,由分管領導牽頭,組織櫻桃園管理區書記、分管林業區長、林業科全體人員及萬吉山全體職工全力投入防控工作。
通過構建區域巡查監測和網格化巡查機制,實行每日蟲情報告和即發現即報告即除治制度,開發松材線蟲病信息化管理平臺,應用二維碼精準定位技術,對每株死樹進行上、中、下三個部位2 cm圓盤樣本采集,并將樣本送交森保站鑒定。對疫情區域開展實地調查,詳細記錄死樹分布、寄主面積、死亡數量、林分狀況及傳入途徑,嚴格執行枝干清理、伐樁處理、壘堰施工及防疫罩使用等技術規范,確保每株死樹除治到位。通過開展專業人員跟班作業,將全面普查與專項普查相結合,確保松材線蟲病監測普查率、檢疫復查率及死樹除害合格率均達到100%,有效控制了疫情傳播,保障了泰山松林安全。
5.2 松褐天牛防治
松褐天牛作為松樹主要蛀干害蟲,不僅會直接導致松樹死亡,還是松材線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屬國際檢疫對象。該蟲主要寄生在枯死松木、衰弱松樹、風折松木及瀕死枯立松樹中,在泰山地區一年發生一代,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發育階段。每年3月下旬越冬幼蟲在蟲道末端蛹室化蛹,4月中旬成蟲開始羽化,5月進入羽化盛期,成蟲期可持續4個月。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7月因地制宜地采用點株法釋放腫腿蜂,有效降低蟲口密度;建立日常普查與重點監測相結合的疫情監測制度,構建綜合防控體系;及時清理死松樹,發現一株清理一株;懸掛松褐天牛誘捕器;嚴格檢疫進山松木,及時處理疫木,堅決阻斷傳播途徑。
5.3 美國白蛾的防治
美國白蛾素有“森林蝗蟲”之稱,其食葉量大、繁殖力強、擴散速度快,對森林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被列為國際檢疫對象。在山東地區,美國白蛾一年發生2~3代,以3代為主。越冬代成蟲于4月上中旬零星羽化,5月初達到羽化高峰;4月中下旬開始產卵,5月初第一代幼蟲出現,5月中旬為網幕高峰期;第二代和第三代網幕高峰期分別出現在7月中旬和9月上中旬。
為實行精準防治,相關部門需要預測各蟲態或蟲齡的始、盛、末期以及蟲株率和蟲口密度,確定最佳防治時機。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4月上旬懸掛成蟲性誘捕器;在幼蟲3齡前,每日對轄區闊葉樹進行普查,及時上報蟲情;發現蟲情后立即剪除網幕,并在疫情周邊50 m范圍內進行施藥處理。選擇氣溫20 ℃以上的天氣,在10:00~17:00,按美國白蛾幼蟲與周氏嚙小蜂1∶3的比例放蜂,每代放蜂1~2次。近年來,美國白蛾得到有效控制,僅零星發現網幕,但相關部門仍需保持警惕,定期巡查。尤其在9月中下旬第三代網幕高峰期,對環山路兩側綠化苗木、苗圃及周邊果園、飯店等重點區域加大巡查力度,確保巡查無盲區、監測全覆蓋,有效遏制美國白蛾的擴散。
5.4 其他有害生物的防治
5.4.1 系毒繩
櫻桃園管理區可采用系毒繩的方法防治赤松毛蟲和舞毒蛾。赤松毛蟲防治時間為春秋季幼蟲上下樹期間,春季在3月上旬,秋季在7月下旬;舞毒蛾的防治時間為4月底至5月初。系繩前用鐮刀刮除老翹皮,毒繩高度保持在1.3 m以上,確保系緊不脫落,不漏株漏片。農藥配比:藥∶機油∶柴油=1∶5∶15。舞毒蛾以卵越冬,4—5月樹種發芽時孵化,初孵幼蟲群集樹干,隨后分散至樹冠取食,此時系毒繩的防治效果最佳。林業科人員全程跟進,確保防治任務保質保量完成。
5.4.2 噴霧化防
在櫻桃園管理區,噴霧化防主要用于防治松扁葉蜂。泰山地區松扁葉蜂一年發生一代,主要危害油松,
赤松和黑松受害較輕。松扁葉蜂的幼蟲截食老針葉,嚴重時可導致針葉全部被食,影響景觀松林正常生長。
松扁葉蜂以老熟幼蟲入土越夏、越冬,3月中旬化蛹,4月上旬為化蛹盛期,4月下旬羽化成蟲,5月初為羽化盛期。4月下旬開始產卵,5月中旬為產卵盛期,4月下旬見幼蟲,5月下旬為孵化盛期。當松扁葉蜂羽化率在50%以上時(4月底至5月初),在其產卵盛期或1~2齡幼蟲期,采用刮皮涂環(環寬20~30 cm)或人工噴灑滅幼脲、滅蟲靈等措施進行防治。片區間需緊密銜接,避免漏株漏片,林業科人員全程監督,確保防治任務高效完成。
5.4.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包括以蟲治蟲、以鳥治蟲和以菌治蟲。每年3月中旬,在萬吉山側柏林,懸掛松褐天牛誘捕器,釋放周氏嚙小蜂防治美國白蛾;4月初,除上述操作外,懸掛殺蟲燈、粘貼板誘殺蛾蝶類害蟲,注射甲維鹽防治松材線蟲病等。同時,扎實做好病蟲害越冬期基數調查,科學進行預測預報,阻斷有害生物的傳播途徑,制訂精準防治計劃,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發生和蔓延,為林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6 結束語
林業有害生物普查與防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進一步提高對普查和防治重要性的認識,深入理解森林資源保護政策與措施,加強防治體系建設,完善管理制度,不斷提高防治水平。未來,應積極推廣和應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空監測等先進技術,開展綜合防治,減少環境污染,增強防治效果,將有害生物的危害降至最低,從而確保櫻桃園管理區森林資源安全,為泰山生態資源保護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周小玉,楊振虎,周根強.對商州區林業有害生物普查技術探析[J].農技服務,2016,33(18):7,11-12.
[2] 趙菊花.廣西岑王老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業有害生物發生與防治對策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9.
[3] 吳雪梅.山東省惠民縣林業有害生物多樣性調查[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7.
[4] 胡茂巖,侯軍華,周偉政.綏棱縣林業有害生物普查及防控對策研究[J].林業勘查設計,2017(1):105-108.
[5] 劉賀佳.南京市林業有害生物分布及其風險性評價[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23.
收稿日期:2024-09-14
作者簡介:王華(1974—),女,山東泰安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森林培育和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