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全面評估擬再開發土地的土壤狀況及發展潛力,確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并防止因不當使用而引發環境問題,選取了某舊村改造復建區作為研究對象,對地塊的歷史使用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資料收集、組織多次實地考察、與人員訪談,進一步掌握了該地塊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使用特點和潛在污染源。結果表明,該地塊土壤中各類污染物的含量均未超出相應的篩選值或標準限值,土壤環境風險處于可接受范圍內,無須進一步開展詳細調查或健康風險評估,可以直接進入下一步的開發利用階段。
關鍵詞:土壤污染;舊村改造;潛在污染源;土地利用
中圖分類號:X5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2–0-03
土壤作為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物質基礎。近年來,隨著土地開發利用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土壤污染防治已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我國各地及相關行業在土壤污染調查、修復與防治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和實踐[1]。為了切實改善土壤環境質量,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全面推動全國范圍內的土壤調查、評估和修復工作。本研究以某舊村改造項目為例,對其土壤污染狀況進行了初步調查。此次調查不僅涵蓋了項目地塊內的土壤,還包括池塘沉積物、地下水及地表水等多方面的環境質量。整個調查工作嚴格遵循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技術導則》(HJ 25.1—2019)相關標準,并結合國內類似污染地塊的調查經驗及該地塊的具體情況開展。本次調查分為第一階段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第二階段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分析結果、評估結論與建議等幾個階段。通過系統化的調查流程,旨在為舊村改造項目的順利推進提供科學依據,保障土地資源的安全合理利用。
1 調查場地概況
調查場地原為舊村改造一期復建區,占地面積約29 160.58 m2。根據現場踏勘、人員訪談及收集資料分析,按照地塊使用功能將其分為3個區域。區域1位于地塊北部,主要為商鋪和汽修店,1993年以前為池塘;1993年左右填土建設,填土來源主要為珠江河沙河泥及廣州城建拆除的建筑垃圾;1993—2010年為建筑工程項目部辦公室;在2010年前后開始陸續出租給建材店、五金店、餐飲店。區域2位于地塊中北部,一直為農田。區域3位于地塊南部,構筑物為村工業區,1988年以前為農田,1988—1996年為空地,1996—2004年為化工企業生產油漆、涂料所用。另外,此地塊內有過境河涌。
調查地塊內建筑物現已全部拆除完畢,區域1在2020年年中拆除,區域3在2020年年中開始拆除。地塊周邊已建起圍擋,其中區域1建筑區域殘留了建筑物拆除后的磚塊碎石建筑垃圾,區域2仍為農田,區域3內建筑垃圾已完全清除,剩余建筑物作為圍擋用途的墻體和一間變電房。地塊內有過境河涌,填埋之前河涌兩側均為農田。相鄰地塊主要以居民區、農田、大沙工業園為主。地塊周邊敏感目標主要為居住區、村莊、濕地公園、后航道、學校和幼兒園等。
調查地塊現屬于村自留用地,該調查地塊規劃為二類居住用地(R2,第一類用地)、服務設施用地(R22,第一類用地)、公園綠地(G1,第一類用地)、城市道路用地(S1,第二類用地)和水域(E1)。
2 材料與方法
2.1 污染識別與敏感目標
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分析方法和檢測項目需根據《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36600—2018)中提出的污染物,結合地塊生產工藝、原輔材料、主副產品、三廢的產生和處置情況,確定需要監測的無機和有機污染物[2]。根據前期資料收集、現場踏勘及人員訪談,區域1和區域3一直從事工業生產,涉及潤滑油、注塑劑、油漆、涂料等危險化學品和廢潤滑油、廢油漆渣、廢涂料等有毒有害物質,因此這兩個是重點調查區域。區域2一直為農田,不作為重點調查區域。對該地塊的土壤影響環節和特征因子進行識別,如表1所示。
通過現場踏勘和訪談得知,地塊周邊敏感目標主要為居住區、村莊、濕地公園、后航道、學校和幼兒園等。周邊企業金屬制品廠、汽車維修部、機械廠、齒輪廠、隔熱材料廠涉及的特征污染物為石油烴、氯代烴,化工廠涉及的特征污染物為石油烴、苯系物、多環芳烴,家具廠涉及的特征污染物為苯系物,金屬制品廠分廠涉及的特征污染物為硫化物、苯系物、多環芳烴,紙箱廠、機械設備有限公司涉及的特征污染物為石油烴,薄膜膠帶廠涉及的特征污染物為鄰苯二甲酸酯類、石油烴,自行車企業涉及的特征污染物為苯系物、石油烴、鋅、氟化物。以上特征污染物均在本地塊特征污染物的范圍內。
2.2 點位布設與樣品采集
2.2.1 點位布設
依據布點原則及方法,結合前期資料收集、現場踏勘及人員訪談所掌握的地塊生產情況,根據污染識別結果和上述布點原則,初步調查階段共設置20個土壤采樣監測點,7個地下水采樣監測點,2個底泥采樣監測點,2個土壤對照點。
第一,土壤采樣監測點布點方案。根據第一階段土壤污染調查結果,初步調查在區域1(占地面積約為
3 769.95 m2)按照布點密度≤1 600 m2/個(40 m×40 m網格),布設了4個土壤采樣監測點;在區域2(占地面積約為13 122.59 m2)按照布點密度≤10 000 m2/個,布設了4個土壤采樣監測點;在區域3(占地面積約為
12 259.04 m2)按照布點密度≤1 600 m2/個(40 m×40 m
網格),布設了12個土壤采樣監測點。初步調查合計20個土壤采樣監測點。
第二,土壤對照點布點方案。初步在地塊東側20 m
農田和地塊外北側780 m農田分別布設1個土壤對照點(DZ01、DZ02),這兩處地點一直以來為農田,合計2個土壤對照點。
第三,底泥采樣監測點布點方案。初步在河涌流經地塊中部共設置2個底泥采樣監測點,合計2個底泥采樣監測點。
第四,地下水采樣監測點布點方案。選取地下水污染較嚴重區域,初步在地塊內共布設7個地下水監測點。地下水監測井設計深度為8 m,點位連線呈四邊形或三角形[3-5]。
2.2.2 樣品采集
地塊內設置了20個土壤監測點位,共采集206個土壤樣品進行快篩檢測,檢測基本項有機質(PID讀數)和XRF測試項目(8項)共9項。土壤理化指標檢測結果如下:有機質項目表層土壤樣品PID讀數有檢出,含量范圍ND~19.2 mg/kg,平均值為2.15 mg/kg。8項XRF測試項目表層土壤樣品均有檢出,其中砷含量范圍ND~43 mg/kg,平均值為13.35 mg/kg;鎘含量范圍ND~30 mg/kg,平均值為14.53 mg/kg;銅含量范圍ND~693 mg/kg,平均值為24.30 mg/kg;鉛含量范圍ND~49 mg/kg,平均值為35.26 mg/kg;鎳含量范圍ND~33 mg/kg,平均值為11.92 mg/kg;鈦含量范圍ND~2 105 mg/kg,平均值為901.8 mg/kg。值得注意的是,快篩是一個采樣前期的輔助預判手段,在快篩超篩部位及快篩檢出較大值附近采樣并進行了實驗室檢測(尤其是鎘檢出超篩選值附近),可以得出實驗室檢測所有檢出項目均未超第一類用地風險篩選值。
下水樣品采集原則上在采樣前洗井結束2 h內完成,優先采集用于測定揮發性有機物的樣品,然后采集用于測定半揮發性有機物的樣品,最后采集用于測定金屬、無機指標的樣品。下水樣品檢測項目分別為pH值、濁度、鉀含量、鈣含量、鎂含量、重碳酸根含量、碳酸根含量、游離二氧化碳含量、重金屬和無機物含量(13項),以及石油烴類如可萃取性石油烴含量(C10~C40)、多氯聯苯(總量)、多環芳烴含量(16項)、鄰苯二甲酸酯類含量(6項)、氯代烴含量(18項)、苯系物含量(5項)。
3 結果與分析
3.1 檢測結果
對送檢的土壤和地下水樣品檢出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土壤有機物指標檢測結果如下:27項揮發性有機物土壤樣品中僅有苯、甲苯2項指標檢出,其中苯含量范圍ND~0.004 4 mg/kg,甲苯含量范圍ND~
0.056 8 mg/kg,所有檢出項目的含量均未超過篩選值,其余指標均未檢出;11項半揮發性有機物土壤樣品中僅有苯胺、硝基苯2項指標檢出,其中苯胺含量范圍ND~0.4 mg/kg,硝基苯含量范圍ND~0.14 mg/kg,所有檢出項目的含量均未超過篩選值,其余指標均未檢出;附加項鄰苯二甲酸酯類(6項)僅有鄰苯二甲酸二正丁酯、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2項指標檢出,其中鄰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含量范圍ND~0.3 mg/kg,
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含量范圍ND~1.4 mg/kg,
所有檢出項目的含量均未超過篩選值,其余指標均未檢出;附加項石油烴類(C10~C40)有檢出,含量范圍ND~710 mg/kg,平均值為98.3 mg/kg,所有樣品含量均未超過篩選值,附加項多氯聯苯類(12項)均未檢出。由此可見,項目土壤樣品各有機物的檢測結果均低于相應的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
下水樣品各指標檢測結果如下。第一,常規指標項目。常規指標(2項):pH值(無量綱)為6.38~7.69,檢出項目含量均未超過相應的篩選值;濁度為4.5~45.0 NTU,超過相應的篩選值,但由于濁度為水體物理性狀指標,不屬于污染指標,且地下水在未來規劃中不作為飲用用途,對人體健康的風險可接受,因此濁度不再評價。重金屬和無機物(6項):砷、鎳、鉛共3項有不同程度的檢出,檢出項目含量均低于相應的篩選值;鎘、汞和六價鉻均未檢出。第二,附加項。金屬和無機物(6項):銅、鋅、錫、鈦、氟化物和硫化物共6項有不同程度的檢出,檢出項目含量均低于相應的篩選值。可萃取性石油烴類(C10~C40)均有檢出,含量范圍為0.08~0.12 mg/L,檢出項目含量均低于相應的篩選值。氯代烴(18項):僅有1,1-二氯乙烯1項檢出,含量范圍為ND~0.001 7 mg/L,檢出項目含量均低于相應的篩選值。多環芳烴(16項)、鄰苯二甲酸酯類(6項)、苯系物(5項)、多氯聯苯(12項)均未檢出。鉀、鈣、鎂均有檢出,其中鉀的含量范圍為0.006 92~0.065 2 mg/L,
鈣的含量范圍為0.070 5~0.249 mg/L,鎂的含量范圍為0.004 01~0.042 2 mg/L。重碳酸根和游離二氧化碳均有檢出,其中重碳酸根的含量范圍為151~1 120 mg/L;
游離二氧化碳的含量范圍為ND~112 mg/L;碳酸根和陰離子合成洗滌劑均未檢出。由此可見,7組地下水樣品中各污染物指標均低于相應的地下水污染風險篩選值。
樣品檢測分析結果顯示:地塊內土壤樣品中,所有檢出項目均未超過相應的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即第一類用地的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地塊內地下水樣品中,所有檢出項目均未超過相應的地下水污染風險篩選值。
3.2 不確定性分析
本研究基于第一階段調查及第二階段取樣分析,嚴格遵守相關規范,并充分考慮土壤差異性,對樣品的檢測過程進行了質量控制,但此次調查依然可能存在如下不確定性因素。
第一,由于部分企業無法提供完整的環保資料或技術文件,現場調查主要依賴熟悉地塊歷史沿革的企業員工及附近居民的介紹,并結合歷史遙感影像圖進行核實確認,因此與實際情況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在布點采樣過程中,通過增加采樣點的數量來減少可能存在的誤判,確保調查結果的準確性。
第二,在地塊污染狀況調查中,側重于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點位進行采樣和檢測,確保結果能夠反映同一性質區域的整體情況。因此,該工作方法具有以點帶面的特點。本次調查的樣品數量符合技術導則對采樣點布設的要求,調查結論是基于現場采集到的樣品檢測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所得。然而,受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的影響,土壤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非均質性,可能導致調查結果與實際情況之間存在一定的出入。
第三,土壤中的污染物在自然的影響下會發生遷移和轉化,同時地塊內的人為活動也會改變這些污染物原有的分布情況。因此,污染物的濃度和污染范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鑒于此,本研究中的所有數據僅反映本次污染調查期間的實際狀況。
4 結束語
地塊的污染風險和污染特征與其歷史生產活動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同一行業類型的企業在生產工藝、使用原材料及生產布局方面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因此這些企業在搬遷后所遺留的污染特征及風險也表現出一定的共性。基于這一現象,研究地塊的污染特征對污染調查和不同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污染防控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不僅能夠為舊村改造地塊的污染調查提供寶貴的數據支持,還能為風險評估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土地資源的安全合理利用,確保舊村改造項目的順利推進。
參考文獻
[1] 樊建瓊.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及治理措施[J].農業與技術,2023,43(24):94-96.
[2] 張秋勁,王英英,張凌云.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全程序質量控制研究:以某重點行業企業地塊為例[J].四川環境,2023,42(6):136-141.
[3] 葉志清.場地環境調查土壤監測工作中常見問題及改進對策[J].皮革制作與環保科技,2023,4(22):62-64.
[4] 鄧永剛.淺談污染影響型土壤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的預測和評價方法[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20,38(10):121-123.
[5] 邊江,鮑雪蓉.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評審工作探討[J].科技風,2021(1):131-132.
收稿日期:2024-10-09
作者簡介:陳曉丹(1989—),女,廣東陸豐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土壤、水和氣等污染物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