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農戶生產生活、農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長期工程,存在需進一步改進和優化之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包括污染整治、道路整治、村莊整治等內容,農戶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關鍵參與主體,有全程參與的權利,因此一切整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都應以農戶需求為出發點。基于此,概述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相關內容,論述了農戶需求,分析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基于農戶需求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策略,旨在促進整治工作順利開展。
關鍵詞:人居環境整治;農戶需求;農村建設;鄉村發展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2–0-03
在新農村建設全面落實的大背景下,農村人居環境問題愈加凸顯,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在全國農村開展和實踐,部分省市在此過程中相繼構建并完善了諸多整治策略與模式。然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策略及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即使已經實踐的內容也存在一些問題。城市人居環境整治的關鍵在于掌控用地功能布局,家庭及其在整治中的作用未被重點關注;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農戶為核心,更多基于農戶行為方式、交往方式等[1]。當前,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研究多只停留在物質層面的表象問題上,而對農戶這一主體的深入剖析尚顯不足。然而,村落的形態、環境等均是農戶活動在空間物質形態上的反映[2]。因此,為更好地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水平、促進村莊未來的發展,應剖析農戶需求,找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探索并構建相應的整治模式。
1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概述
1.1 農村人居環境
人居環境是指人類聚集活動、進行生產生活的地域空間,涉及人的生活、娛樂、工作、交際等。從廣義上看,人居環境的范圍具有系統性、多維度性特點;從狹義上看,人居環境是人賴以生存的居住環境以及居住條件。根據不同的人類聚居形式,人居環境又可分為城市、城鎮和農村等。其中,農村人居環境是指基于現有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等多個方面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農村居民生存環境條件的總和,其根本是對農村社會與其他自然生態密切關系狀態的反映。無論是當地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還是人文歷史等,均屬于農村人居環境[3]。
1.2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對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生活環境進行綜合整治,以提升農村地區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質量。從實質上看,對農村人居環境進行整治相當于社會治理,優化人居環境組成因素,有利于從整體上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并在整治過程中找到農戶居住環境的問題與難題,結合相關法律法規內容,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治方案,從而改善農戶生活,提高農村環境質量。作為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備受關注,當前學術界的研究大多從國家視角和社會視角展開。國家視角強調了政府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主導地位;社會視角則強調了農民在其中的主體地位,旨在借助村民的集體行動能力,發揮其整治環境的優勢作用。
1.3 農戶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農村人居環境的形成、維持與發展都與農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居環境承載了大量的農戶傳統文化,農村的每一個空間現象都隨著農戶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而變化。農戶是農村人居環境組成要素的創建者和享用者,他們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是非觀念、審美觀點去打造人居環境,其存在也具有必要性與重要意義[4]。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包括污染整治、道路整治、村莊整治等內容,農戶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關鍵參與主體,有全程參與的權利。因此,一切整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都應以農戶的需求為出發點。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能否順利落實并達到預期效果,關鍵在于了解農戶需求,只有認真聽取農戶的所想所需,在前期規劃及后期實踐過程中,結合農戶的根本利益展開整治,才能獲得農戶的全力配合與支持。否則,脫離了農戶的需求,即使強制實行整治策略,也難以獲得預期效果。
2 農戶需求分析
2.1 促進生產發展
促進生產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根本目標。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使用加速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了農戶經濟收入,但部分村莊受地形、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響和技術條件的限制,沒有制定規范的整治策略,存在諸多問題,如基礎設施條件差、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備、道路通行功能欠佳等。因此,急需改善這種農村人居環境以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
2.2 提高生活質量
隨著數字化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戶也希望通過數字化服務升級,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享受數字鄉村帶來的便利。對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取得了卓越成績的同時,政府部門可在保障農戶溫飽的基礎上,加強鄉村的數字化建設,建造更多的娛樂和休閑設施,構建電子商務平臺,幫助農戶拓寬銷售渠道,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
2.3 滿足精神需求
農村遍布于全國各地,雖然歷經風霜,但保留了巨大的歷史文化遺產。每個農村的空間布局都是農戶智慧與樸實生活的結晶,再小的農村也有其獨特的形成及發展痕跡,這些均屬于農戶的精神寄托。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過程中,這些傳統文化遭受一定的破壞,是對農戶精神的一種剝奪。因此,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應以文化保護、文明再現為目標,保留并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滿足農戶的精神需求。
2.4 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當前,多數農村的形成時間較久,存在著農戶能利用的資源條件,部分農村還具有特殊意義,如天然的自然優勢、地理優勢、景觀格局等。因此,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應基于農村現有的優勢條件,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善生產生活環境等,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3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存在的問題
3.1 未能配套建設基礎設施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除了整治自然環境,還應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當前,政府部門和農戶均提高了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重視,但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農村有關基礎設施建設進程與城市相比,進度仍顯落后。
基礎設施是農戶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居住環境設施卻未能得到改善,將會導致整體整治成果難以達到預期目標[5-6]。例如,通過積極實施“改善群眾住房條件”“路長制”等工程,將大量資源投入農村居住條件、道路硬化等項目,但由于未實施與之配套的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最終造成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不協調的局面。
3.2 未制定完善的整治策略
部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存在“治而不長”的問題,雖然能獲得階段性的整治成效,但會在短時間內恢復原樣,究其原因,與未制定完善的整治策略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監管主體是村委會工作人員,其不具備專業的法律知識與完善的文化知識,容易出現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大量農戶因生活所需而外出務工,甚至搬遷進城,留下一些長時間無人居住的破舊老屋,不僅存在安全隱患,還會影響整體整治效果,但又缺乏相應的根除方法,從而成為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的“頑疾”[7]。
當前,在多措并舉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積極開展,但個別部門更關注考核部分的內容,致力于投入大量資源,忽視了整治工作的全面性,導致整治效果和質量參差不齊。除此之外,多個部門之間未明確劃分各自的權責,或存在交叉管理問題,致使工作任務越發繁重。如果后續的維持與保護工作缺乏專人負責,就容易導致整治流于形式。
3.3 農戶參與度不高
從現狀看,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鎮級政府、各村委會是工作的主力軍,部分農戶主觀上認為這種工作僅由政府部門負責,個人無權也沒有能力參與。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需要政府、村集體、農戶多方參與、共同協作,其根源在于人居環境整治的最終受益者是農戶,整治效果的長久維持也需要農戶的大力支持。
農戶能否自主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根本在于整治工作是否與其需求相符。但從實際情況看,個別部門在開展整治工作前,與農戶缺乏溝通,未充分聽取農戶的建議或意見,致使農戶參與度不高。此外,有些整治工作要求一些農戶放棄門前屋后所侵占的空間,清理掉自行栽種的一些作物,導致這部分農戶站到了整治工作的對立面。
4 基于農戶需求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策略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農戶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充分考慮農戶需求,通過資金支持、政策引導、法律健全和公眾參與,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逐步解決上述問題。
4.1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配套基礎設施既是保證農戶生活質量的基礎,也是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的重要前提,是農戶的根本需求。
首先,建立專項資金管理體系。加大對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明確整治的重點區域和重要內容。同時,資金的使用要與農村實際相結合,保證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實時跟蹤和通報專項資金的預算執行情況與落實情況[8]。
其次,制定建設計劃并有序實施。在遵守上級工作安排、符合相關文件要求的前提下,基層政府組織要結合農村整治實際,擬定當年實施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的清單,按照整治需求,有序排隊入庫。若特殊情況下需要提前實施,則需要召開基層民主會議進行協商,充分聽取廣大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再決定是否可以提前實施。
最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農村供水提質工程,加強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落實鄉村的電化提升工程,按照里程碑計劃加強電網建設;完成農村公路的提質增效工程,延長路網;推進燃氣下鄉、老舊房屋安全排查的整治,構建危房動態監測預警機制;提升綜合服務設施效能,建設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打造本地文化宣傳長廊、開設農村活動室、配備健身器材等;做好農村的亮化工作,包括主要道路與公共場所的路燈皆要維持正常使用等。這些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滿足農戶的生活需求,提高其幸福感。
4.2 有序開展整治工作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一個不斷漸進的項目,集調研、制定、落實等于一體,其中農戶的參與也具有動態性。農戶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要想有序開展整治工作,應注重農戶的過程式參與。傳統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一般更關注前期調研、方案制定工作,對后續方案的實施、實施成效反饋、過程參與反饋等內容的重視度不足。過程式參與強調了農戶的參與權(包括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這四項權利),這也是后續工作要始終堅持的核心[9]。
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大多在縣市級政府和規劃部門的帶領下開展,農村所在鄉鎮、村委會等基層組織一般處于協同地位,會導致整治效果不盡如人意。對此,基層部門應通過張貼布告、發放宣傳手冊、舉辦村民會議等加大整治宣傳力度,保障農戶的知情權,調動起農戶參與的積極性。此外,也可使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一步了解農戶需求,由專業人員根據整治重點內容,結合村莊的實際情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問題設計問卷內容,并指派專人陪同農戶填寫,深入了解農戶需求。
4.3 健全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
雖然已有相關法律和規章制度明確了農戶在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地位,但依然缺乏參與的主體、實體性以及程序性內容[10]。農戶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利益主體,有必要通過制定法律法規的形式來明確農戶參與的程序、方法及途徑,確保農戶參與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同時規范農戶參與行為。在權責明確、獎懲制度清晰的前提下,促進農戶合理參與整治工作,這既能維護農戶的利益,又能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順利開展[11]。
5 結束語
農戶不僅是農村社會活動的基本單元,還是獨立的經濟實體,因此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離不開對農戶需求的考量。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直接關系到農戶的生產生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改善農戶居住環境、提高農戶生活質量的重要工程項目,正逐步解決農村的臟、亂、差等問題。但由于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年限較短、經驗不足,尚無針對性強的實施標準,導致整治效果與農村實際、農戶真實需求的契合度不高。未來,各部門應加強對農戶需求的了解,創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策略,增強農戶的參與意識,提升整治成效,加快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徐水太,陳美玲,袁北飛,等.基于SOR模型的農戶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意愿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4, 45(6):212-222.
[2] 朱靜.鄉村生態振興背景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困境與提升路徑[J].農村實用技術,2024(7):20-21.
[3] 李小玲,劉華濤.多層次視角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狀及問題分析[J].農業經濟,2023(12):54-57.
[4] 張銳,楊媛媛,婁坤宇,等.江蘇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4,35(10):59-62,145.
[5] 黃曉江.淺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24,36(3):19-22.
[6] 高雅.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路徑淺析[J].知識經濟,2024,665(1):17-19.
[7] 陳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路徑探析[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24(2):67-70.
[8] 何慧麗,許珍珍. 嵌入式動員:黨建引領農村基層社會治理: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例[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3):43-51.
[9] 湛禮珠.農民主體性建設:一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參與的分析框架[J].現代經濟探討,2023(1):123-132.
[10] 徐爽,王成.重慶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與提升機制研究[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23,40(5):1122-1133.
[11] 吳紅宇,王亞琳.鄉村振興背景下建立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的挑戰與智慧化進路[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1(1):23-31.
收稿日期:2024-09-25
作者簡介:朱旭東(1992—),男,河北唐山人,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專業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