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農業經濟逐步實現高質量發展,農業水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沖突越發明顯。農業水資源可以對田地進行灌溉,也可以用于牲畜養殖。當地政府需要開展高效的水資源利用工作,在不影響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幫助當地農民實現增收,有效優化當地農業經濟結構。近年來,農業水資源利用比例逐漸上升,水資源大量使用,使得水污染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越發突出。鑒于此,闡述了農業水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的意義和基本原則,分析協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對策,為兩者的協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21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2–0-03
農業水資源是農業生產和水生生物養殖的關鍵要素,不僅可以為各類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在維護生態平衡和保護地下水資源方面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做好水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工作,使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基于此,分析兩者協同發展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為農業灌溉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提供支持。
1 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的重要性
1.1 滿足綠色環保理念要求
合理使用農業水資源可以滿足農田灌溉的實際需求,同時涵養土地,改善當地的土壤干燥狀況。現階段,在農業種植過程中會配備專門的儲水裝置,確保水資源供應充足,但在儲水過程中,多數企業會選擇開發地下水的形式,若大量采集地下水,則會影響生態平衡。因此,從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角度出發,將節約用水和適度開采作為基本管理準則,農業企業可以合理控制水資源利用和開發。同時,農田用水期間可能會產生一些的污水,將生態環保理念滲透其中,制定科學、完善的工作計劃,有助于推動水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協同發展,為我國綠色農業建設和長效發展提供支持。
1.2 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
在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有效引導下,人們在農業種植中遵循循環發展理念。以農業水資源利用為例,將日常降水用于田地灌溉;將清洗種子和農業用具的水資源經過過濾后用于農田灌溉;積極融合養殖和種植產業。例如,將魚蝦飼養在水稻田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從而達到水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目的。積極推廣這種經營模式,可以推動我國農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為農業企業和農業種植提供支持。
2 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的基本原則
2.1 互利共贏原則
在全面落實協同發展理念的前提下,需要高效處理水資源利用問題,充分考慮周圍環境問題,做好農業生產各階段的環境保護工作。在此過程中,農業經營人員應嚴格堅持互利共贏原則。在土地開墾過程中,有效協調基礎設施建設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在農作物種植期間分析農作物搭配種植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和整體質量,還需要重視土地涵養措施,有效解決環境質量不達標問題,提高土壤結構肥力和含水量。此外,重點分析并解決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互利共贏,為現代化農業發展提供支持。
2.2 合法合規原則
合法合規是工作開展的基本前提,更是依法治國的關鍵。若在工作期間違背法律規定,企業將難以在社會上立足。在水資源利用方案調整期間,不能僅將經濟成本作為立足點,企業要向企業員工積極普及法律知識,做好內部管理工作,確保各項工作的合法和合規性,為企業長效發展和穩定經營提供參考。
2.3 貼合實際原則
在創新協同制定工作方案前,需要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收集資料,分析農業種植及行業發展的基本情況。橫向比對不同地區的農業產業情況,結合具體的問題調整方案,充分保障方案的實用性,使其在實際使用期間發揮真正的價值。農業企業及相關人員需要充分認識工作方案貼合實際的重要作用,及時轉變工作理念和態度,實現工作方案和實際的有效
結合。
3 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水污染現象嚴重
水資源短缺是水資源開發和利用中的難題之一。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期間,存在著水資源短缺難題,加上水質惡化問題的存在,使得農業用水面臨十分嚴峻的挑戰。研究表明,僅有不到30%的水資源符合地下水質量要求。隨著工業化的加速發展,工業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其加速發展使得城市污水產量不斷增加。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被排放至河流中,對水體造成嚴重的破壞,使得農業用水受到污染。水污染問題的加劇使得這些地區面臨著水資源短缺問題。此外,過于追求經濟發展,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水位降低,生態環境也呈惡化趨勢,難以推動水資源利用和環保工作的平衡發展。同時,受水資源短缺問題的影響,河流的干涸問題日趨嚴重。
3.2 資源利用率不高
與南方相比,北方農田面積更為廣闊,需要更多的水資源進行土地灌溉,但由于水資源構成單一,所采取的灌溉方式較為傳統,難以有效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率。與農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節水及水資源利用方面仍存在差距。部分水利設施缺乏后期經費維護和有效的管理支持,無法充分發揮水利設施的節水功能,導致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
3.3 供需矛盾突出
我國地域廣闊,水資源總量雖然占比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不均勻,水土資源不平衡。北方地區遠離海邊,其降水量和儲水量存在不足,一些地區的缺水情況非常嚴重,直接限制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定西市為例,其年均降水量約為400 mm,但水分的實際蒸發量是降水量的4倍以上。受水資源結構單一的影響,其農業用水主要依賴黃河過境水資源,境內河流存在明顯的斷流現象,導致當地水資源極度短缺。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一些地區的年均降水量逐漸下降,使得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3.4 監管機制不完善
監管工作是保障水資源利用和環保效果的關鍵。做好監管工作,可以增強水資源利用效果。目前,很多農村在供水設施應用期間,沒有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和后期維護,導致一些設施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后就出現各種故障問題;加上缺乏完善的監管機制,一些地區存在明顯的水價隱性問題。長此以往,將會破壞生態平衡,嚴重限制當地農業發展。
4 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策略
4.1 遵循協同推進原則
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是一項協同共進的工程,更是生態社會建設的重要保障。以往的資源利用以獲得經濟效益為主,通過不斷建設和發展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但忽視了環境的有效保護。隨著綠色理念的深入人心,人們在使用資源期間也開始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政策和多種方法的推行,增強人們的資源節約和環保意識;通過知識普及和健康宣教等方法,幫助人們樹立生態環境保護理念。
在水利工程建設和自然環境保護過程中,需要做好環保工作,有效協調工程建設和資源利用與環保之間的關系,實現統籌發展,減少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和水資源利用的不良影響。堅持污染防治原則,做好各項污染防治措施,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有效應對惡劣天氣變化對環境和當地農業生態經濟的影響,實行統籌發展機制并應用節水灌溉技術,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節約;在農業水資源利用期間,可以積極宣傳雨水和廢水回收利用的作用,將這些水資源應用于農業灌溉和各項生態活動;若水量不足,則可以高效開采和利用地下水,為當地農業灌溉提供強有力的水資源支持,促進我國農業發展和綠色建設[1]。
4.2 加強水資源管理機制建設
有關部門需要建設并完善現有的水資源管理機制,明確這些機制在協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現階段,我國農業用水的總體占比較多,但在水資源利用方面仍未達到理想狀態。因此,需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節水灌溉能力和水資源利用效率。通過制定完善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制度,并優化現有的農業灌溉用水機制和工作方案,實現水資源利用的定額管理。建立具有可持續特征的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制度,使水資源節約和浪費理念深入人心,幫助人們養成節水習慣。全面規范節水灌溉工作流程,規制各種浪費現象,提高用戶對水資源節約使用的積極性[2]。現階段,農業及相關部門協同開展工作,經過實地調研和數據分析為政府提供科學決策支持。這些決策有助于構建并優化水資源管理機制,確保水資源保護和利用實現預期目標,推動農業用水和環境保護工作綠色化開展。
4.3 重視水資源精細化管理
水資源管理和利用包括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各方面,該項目具有明顯的系統性特點,需要做好統一規劃和科學配置。相關部門必須協調生活用水和農業用水需求,以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統籌調度。若發現水資源分配不合理,則需要重新調整工作方案,有效增強地方的水商品意識,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相關部門還需要結合當地用水需求,合理分配水資源。在灌溉過程中,應嚴格限制資本和農民自行開墾土地,科學規劃水資源灌溉的具體規模,優化現有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在北方缺水的區域,應減少種植需水量較高的農作物,以充分保障當地綠色農業發展的用水需求。對于開采地下水的行為,需要做好機井備案工作,實現水資源開采的合理管控[3]。在此過程中,可以關閉滿足灌溉需求后多余的機井;在抗旱和其他類型的水井使用過程中需要做好有效調度工作。已取得審批的水井應以用戶需求為主,合理安排安裝數量。當地政府需要結合用水原則監控其用水量,若用量超出定額,需要收取超出部分的水資源稅,有效解決地下水位下降問題,改善現有農業用水環境。
4.4 深化水利改革
現階段,政府及有關部門需要頒布用水權制度,有效優化當地產業結構和農業結構,合理分配不同行業和農業種植的用水總量。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可以結合農業產業的具體特性設置梯度性水價、超額累計加價的工作方案,積極推廣水資源有價和使用有償的經營管理理念。利用經濟杠桿的規范作用,合理控制農業和相關企業的日常用水,從水資源節約角度有效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問題。政府需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利用南水北調工程,做好地下輸水管道的管理工作,有效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問題,通過調用水資源充沛地區的水資源,解決水資源缺乏地區的土地干涸問題,為不同地區的農作物生長提供足夠的水分[4]。
實施精準灌溉技術是推動農業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采用滴灌、噴灌等現代化灌溉方式,可以大幅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水分的浪費。同時,可以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情況,配備智能化水利設施,結合農作物生長的實際需水量和土壤濕度進行智能調控,以充分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求,實現水資源的智能化節約。
4.5 鼓勵用戶積極參與管理工作
為實現農業水資源的高效利用,積極保護生態環境,可以鼓勵用戶參與水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工作,結合用水的基本現狀,整合其中的問題所在,分析問題產生原因,制定完善的解決對策。
首先,用戶需要發揮自身在水資源利用管理中的作用,相關部門則需要合理規劃用戶參與管理工作的流程,結合工作具體需求制訂工作計劃,邀約更多的用戶協同進行環境保護,增強農業水資源的利用效果。通過組建用水協會,明確用戶在水資源管理中的具體原則,增強水資源管理效果。
其次,科學劃分灌溉產權。由于水資源短缺問題越發突出,用水和灌溉的競爭逐漸加劇,進而引發利益沖突。因此,確定灌溉區域產權的具體內容,進而為水資源使用和矛盾糾紛問題的處理提供支持。
再次,加強知識普及和技能傳播工作,積極動員社會群眾參與其中,保障更多群體的用水權益。有關部門需要做好農業用水和綠色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通過報紙和自媒體等形式宣傳節水灌溉及水資源利用的重要性,形成全社會共同管理水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氛圍。尤其是在農民用水過程中,需充分發揮改革作用,做好帶頭作用,增強更多農業從業者的節水和環保意識。
最后,在水資源利用期間需要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增強農民和全體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有效預防環境惡化問題發生[5]。對水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進行全面管理,做好基礎水利建設工作,鼓勵水利設施管理人員和用戶共同參與管理工作,不斷優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工作流程,制定有效的技術使用和后期維護方案,確保節水設施的高效利用,從中獲得更為更高的節水能效和環境保護效果。
5 結束語
農業水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需要嚴格遵循合法合規原則,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互利共贏。受不同地區的農作物種植和水資源分布等因素的影響,需結合當地具體情況,合理規劃水資源利用目標,完善當地水利設施,積極宣傳環境保護理念,做好水資源利用和污染防治工作。國家及有關部門也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對水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進行精細化管理,實現水資源節約利用和環境保護,推動我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翟龍.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研究[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8):42-44.
[2] 李柯鋒.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研究[J].河南農業,2023(5):56-58.
[3] 王峰.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探討[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2(13):19-21.
[4] 段志新.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的研究[J].農家科技,2024(6):160-162.
[5] 劉晗.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的實踐研究[J].皮革制作與環保科技,2021,2(22):81-83.
收稿日期:2024-09-17
作者簡介:白雪(1985—),女,河北興隆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文水資源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