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埃及木乃伊腳上發現的人造腳趾,可追溯到公元前950 年—公元前710 年,是已知最早的假肢,被稱為“開羅腳趾”。這個假肢由皮革、染色的木頭和線組成,存放于開羅的埃及博物館。


在“開羅腳趾”被發現之前,假肢最早的有形證據是在意大利卡普阿的一個墳墓中發現的假肢,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 年。該假肢由青銅制成,其功能是替換小腿下部。這個假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摧毀,其仿制品(如圖)如今收藏于倫敦科學博物館。

這是16 世紀的人造手,由金屬制成,佩戴者只能在掌指關節處彎曲手指,活動受限。

直到20 世紀,大多數人都買不起專業制作的假肢,而是用手頭的材料(如椅子、桌腿、釘子、繩子)制作假肢。這個木制的“釘腿”是為一個3歲的孩子制作的,誕生于1903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很多因受重傷而殘疾的士兵,這促進了假肢技術的重大進步。這只人造木手上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可以活動以抓握物品。

20 世紀20 年代,較重的木制人造手臂終于被較輕的金屬版本取代。這種假肢的手臂部分由鋁制成,末端的人造手可以從手臂上移除。
1950 年,一家美國公司制造了這個專為孩子而設計的假肢,上面的金屬支撐片可以隨著孩子腿的生長而調整。

20 世紀50 年代后期,由于許多孕婦服用一種緩解孕吐的藥物,導致數千名嬰兒頭腦正常但四肢畸形、殘缺,手腳直接長在軀干上,樣子像海豹。這款在20 世紀60 年代初期開發的人造手臂,就是專門為“海豹肢畸形”嬰兒設計的。

從1960 年在羅馬舉辦了第一屆殘疾人奧運會后, 競技輔助產品(如運動假肢)技術飛速發展。我國于20 世紀60 年代初開始研制肌電假手,此后開展了一系列輔助產品的研發。
1968 年,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橡膠假肢“齋浦爾足”在印度誕生,專門針對地雷受害者。這種假肢腳不僅輕巧耐用,而且便宜。

20 世紀80 年代后, 輔助產品全面開花。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當前已出現了很多高科技輔助產品,如碳纖維假肢、微電腦控制假肢、仿生臂等。
在吐魯番博物館展廳里,有一個既像船槳又像棒球棍的木制品文物,它就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假肢實物,距今約有2300 年的歷史。這件假肢的上部與大腿接觸的部位磨損嚴重,表明它曾長期伴隨主人生活。假肢腳底的構造呈圓柱形,底端有一個被砍削過的牛角,上面又固定了一個馬蹄,這是為了假肢佩戴者下地時增加附著力和耐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