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里 陳六如
摘 要:南宋時期,朱熹集理學之大成,理學大為興盛,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哲學。在此大背景的影響下,創建濂溪書院、濂溪祠,匯集周敦頤著作出版,成為各地理學推崇者的重要選項。周敦頤在萍鄉蘆溪任監稅前后四年,民間自發建立萍鄉第一座書院—濂溪書堂,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由于歷史久遠,幾乎所有地方史料對這些情況的記載說法不一、含糊其詞,至今無法說清楚,作者通過宋版《元公周先生濂溪集》相關記載,予以梳理、補正。
關鍵詞:南宋萍鄉;濂溪書堂;出版周敦頤著作;地方史料;補正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23
書院,是有別于官學的獨立教育系統,唐玄宗時期出現,發展于宋代。南宋時期,因程朱理學的盛行,各地紛紛建立祭祀周敦頤的祠宇,或者祠廟與書院、書堂合一的祭祀、講學場所。就是此時,在萍鄉蘆溪建起第一座以祭祀周敦頤為主的祠廟。宋版《元公周先生濂溪集》中有李燔作《袁州萍鄉濂溪書堂記》,這是萍鄉創建書院類建筑最早的記載。其始建于南宋,名“濂溪書堂”。這座有詳文記錄的濂溪書堂,不僅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萍鄉縣志》及民國《昭萍志略》中沒有記載,在明正德、清康熙、咸豐、同治《袁州府志》和清雍正、光緒《江西通志》中也無記載,書院的名稱則冠以“宗濂”,始建的時間、創建的相關人事也統統含糊其詞。鑒于此,筆者查閱部分地方史志和古籍,初步梳理蘆溪濂溪書堂的相關歷史。
1 地方史志對南宋萍鄉建書院記敘的不足
研究地方史,地方史志往往是最佳參考資料,地方史志是經歷代多級地方官員和當地士子的精心搜羅、剔削而編次成冊的。但不可否認,地方史料的建立并不受重視,編撰時代既不久遠,許多條目僅靠口碑錄入,準確度不高,加上天災人禍等,原始件或成殘卷,或被毀滅殆盡,重新編撰,其舛誤更加在所難免。以宗濂書院為例,地方志對其記載顯然不足。
一是明、清袁州府志記載。
明正德《袁州府志》卷四《學校·書院·社學附》載:“宗濂書院,邑東二十五里蘆溪鎮。按沿革錄云:宋濂溪周先生監稅是鎮,嘗立書院鎮西,以授門人。后人即其地建祠。又于邑治南立濂溪書院,皆祀焉。元末兵毀址存,弘治間知府朱華重建濂溪祠堂。”①
康熙《袁州府志》卷三《祠廟》:“濂溪周元公祠,在邑東蘆溪。舊為過客憩駕之所,明萬歷戊寅巡撫都御史劉堯誨檄知府鄭惇典、署邑同知陶之肖卜地改建今祠,規制稍壯,即元公故地也。萬歷間署縣事通判陳啟孫重修。”②
康熙《袁州府志》卷之三《學校·書院附》載:“宗濂書院,在邑東二十五里蘆溪鎮。按沿革錄云,宋濂溪周先生監稅是鎮,嘗立書院鎮西,以授門人,后人即其地建祠。又于邑治南立濂溪書院,皆祀焉。元末兵毀址存,明弘治間重建濂溪祠。”③乾隆《袁州府志》卷十三《學校·書院》載:“宗濂書院,在萍鄉縣東蘆溪鎮圣崗山下。宋周濂溪先生監稅是鎮,嘗立書院以教授,后人即其地建祠。又于縣治南立濂溪書院。元末兵毀,明弘治間知府朱華重建,其書院之在鎮者,亦于康熙甲寅兵毀,三十九年邑士吳來聘等捐建后棟,雍正元年重建前棟,六年被僧恭端侵占園基訟于官,七年巡道陳浩親勘斷還書院,勒石存案。今俱名濂溪書院。”④
同治《袁州府志》卷二《建置·壇廟》載:“濂溪周元公祠,在縣東蘆溪市。宋周子濂溪為鎮監稅,名士多從之游。后人立祠橋東。明萬歷六年,巡撫劉堯誨、知府鄭惇典、同知陶之肖,遷建橋西。二十三年署縣通判□璧孫修。”⑤同治《袁州府志》卷四《學校·書院》載:“濂溪書院,在縣南寶積寺右,后改禁鐘樓,今廢。蘆溪市周子祠亦曰宗濂書院。”⑥
二是清《萍鄉縣志》及民國《昭萍志略》記載。
康熙《萍鄉縣志》卷之二《學校·書院附》載:“一在縣南寶積寺前右,曰‘濂溪書院,今廢,禁鐘樓遺址即其舊基。一在縣東蘆溪,曰‘宗濂書院,皆為宋監稅課周茂叔敦頤濂溪先生設也。元末兵毀址存,明朝弘治間知府朱華重建。有王守仁孫燧留題詩,語具藝文。萬歷中,同知陶之肖署縣,改建橋西,改宗濂祠曰濂溪,以春秋秩祀,又曰濂溪祠。”⑦康熙《萍鄉縣志》卷之三《廟祠》載:“濂溪祠,在縣東蘆溪鎮。宋周茂叔敦頤先生號濂溪,謫鎮監稅,名士多從之游,后人因立宗濂書院于鎮橋東。有題詠詩語具藝文。萬歷六年,知府鄭惇典、同知陶之肖遷相地徙建于橋西南。規制宏敞,春秋秩祀。乙未年署縣事本府通判陳啟孫重修;劉堯記。語具藝文。”⑧乾隆《萍鄉縣志》卷三《志制·建祀·廟祀》載:“濂溪祠,縣東蘆溪市。祀宋慶歷時監稅周敦頤。初在橋東,明萬歷六年,巡撫劉堯誨檄知府鄭惇典、署縣事同知陶之肖徙建橋西南。二十三年署縣事通判陳啟孫修;國朝乾隆八年,紳士吳來泰等重修;乾隆四十八年,知縣胥繩武查祠內歲租、基地,斷歸入官,備祭祀、修理;四十九年,水圯(圮),巡檢陸繩五率里人公修。參通志、府志、前志。”⑨乾隆《萍鄉縣志》卷五《志教·隸鄉·書院》載:“萍有濂溪書院,縣南門外寶積寺右,宋建,后改禁鐘樓。其在蘆溪市者,歲祀祠耳,非書院也。”⑩道光《萍鄉縣志》卷五《學校志·書院附》載:“濂溪書院,在縣南寶積寺右,后改禁鐘樓,今廢。今蘆溪市周子祠亦曰宗濂書院。”k道光《萍鄉縣志》卷七《祀典志·廟祀附》載:“濂溪祠,在縣東蘆溪市。宋周子濂溪為鎮監稅,名士多從之游,后人立祠鎮之橋東。明萬歷六年,巡撫劉堯誨、知府鄭惇典、同知陶之肖,遷建橋西。二十三年署縣通判陳啟孫修;國朝乾隆八年,紳士吳來泰等重修;四十八年,知縣胥繩武查祠內歲租、地基,斷歸入官,備祭祀、修理;四十九年,水圮,巡檢陸繩五率里人公修;五十六年,署巡檢龔景范清出基土,率監生林立郇、彭濤等再修。”l同治《萍鄉縣志》卷二《建置·雜祀附》載:“濂溪祠,在縣東蘆溪市。宋周子濂溪為鎮監稅,名士多從之游,后人立祠橋東。明萬歷六年,巡撫劉堯誨、知府鄭惇典、同知陶之肖,遷建橋西。二十三年署縣通判陳啟孫修。”m
同治《萍鄉縣志》卷四《學校志·書院》載:“濂溪書院,在縣南寶積寺右,后改禁鐘樓,今廢。今蘆溪市周子祠亦曰宗濂書院。”n
民國《昭萍志略》卷二《營建志·壇廟·雜祀附》載:“濂溪祠,在縣東蘆溪市。宋周子濂溪為鎮監稅,名士多從之游,后人立祠橋東。明萬歷六年,巡撫劉堯誨、知府鄭惇典、同知陶之肖,遷建橋西。二十三年署縣通判陳啟孫修;清乾隆八年,紳士吳來泰等重修;四十八年,知縣胥繩武查祠內歲租、地基,斷歸入官,備祭祀、修理;四十九年,水圮,巡檢陸繩五率里人公修;五十六年,署巡檢龔景范清出基土,率監生林立郇、彭濤等再修。”o民國《昭萍志略》卷六《學校志·書院》載:“濂溪書院,在縣南寶積寺右,后改禁鐘樓,今廢。今蘆溪市周子祠亦曰宗濂書院。”p
三是清代江西省志的記載。
雍正《江西通志》卷二十一《書院》載:“宗濂書院,在萍鄉縣東蘆溪鎮。宋周濂溪先生監稅是鎮,嘗立書院以教授,后人即其地建祠。又于縣治南立濂溪書院,元末兵毀,明弘治間知府朱華重建。”q雍正《江西通志》卷一百八《祠廟》載:“周濂溪祠,在萍鄉蘆溪鎮。昔周子謫鎮監稅,名士多從之游,后人遂立祠于鎮之橋東。明萬歷間知府鄭惇典,同知陶之肖,遷建橋西,規制宏敞,巡撫劉堯誨記。”r光緒《江西通志》卷七十四《建置略四·壇廟二》載:“濂溪祠在縣東蘆溪鎮,昔周子謫鎮監稅,名士多從之游。后人即立祠鎮之橋東。萬歷間知府鄭淳典,同知陶之肖遷建橋西。國朝乾隆四十九年圮,巡檢陸繩五重建。謝志、縣志。”s光緒《江西通志》卷八十一《建置略六·書院一·社學府》載:“宗濂書院,在萍鄉縣東蘆溪鎮。宋周敦頤監稅是鎮,立書院以教授,后人就其地建祠曰宗濂書院。國朝康熙十三年兵毀,三十九年邑人重建,雍正元年邑人增建。謝志、縣志。”又載:“濂溪書院在治南,宋時建,元末兵毀,明宏治間知府朱華重建。謝志。”t
以上資料,最早的是明正德九年(1514)《袁州府志》,最晚的是1935年的《昭萍志略》。通觀資料的記載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1 蘆溪宗濂書院的始建年代和創建人
以明正德《袁州府志》為代表,認為蘆溪宗濂書院是北宋周敦頤始建書院。“宗濂書院,邑東二十五里蘆溪鎮。按沿革錄云:宋濂溪周先生監稅是鎮,嘗立書院鎮西,以授門人。后人即其地建祠。”u清代《袁州府志》《江西通志》均作此記敘。
事實果真如此嗎?度正的《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載:“慶歷元年辛巳,先生時年二十五……,嘗被臺檄攝袁州蘆溪鎮市征局。鮮事,袁之進士來講學于公齋者甚眾。慶歷四年甲申,先生時年二十八,部使者以為才,奏舉南安軍司理參軍。”v李燔的《袁州萍鄉濂溪書堂記》中有周敦頤“攝征官,袁之士流就學于公齋者甚眾”w。此兩處不同記敘,除區別于“進士”“士流”之外,都記載到“公齋”講學,“講學”一詞有研習的意思,既然來者都是進士、士子,學問自然不一般,因此吸引他們來到公齋,除相互間談文論詩外,或許還有被周敦頤獨特的理學見解所吸引的原因,但如果把這些人看成是周敦頤的門人則非常牽強。而對于周敦頤在萍鄉建書院以教授門人的說法,更加毫無根據。以上度正、李燔的記錄,均來自周敦頤的《彭推官詩序》,他說:“惇(敦)實慶歷初,為洪川分寧縣主簿。被外臺檄,承乏袁州盧溪鎮市征之局。局鮮事,袁之進士多來講學于公齋。因談及今朝江左律詩之工。坐閑,誦吉州彭推官篇者六七人,其句字,信乎能覷天巧而膾炙人口矣。”x周敦頤的這段記敘已經非常明白地說出了他在蘆溪前后四年的生活日常,是“局鮮事,袁之進士多來講學于公齋”。這里沒有所謂“門人”之說,更沒有創建書院之事實,而所謂“公齋”,指的應當是“盧溪鎮市征之局”或辦公與住宿的地方,不是指周敦頤個人財產。另外“后人即其地建祠”中“后人”是指誰,建祠時間是北宋還是南宋,均屬模糊概念。
1.2 宗濂書院與濂溪祠的關系
康熙、雍正、乾隆時的省、府、縣志的記載,都將蘆溪宗濂書院和濂溪祠分成兩處記錄,甚至說成兩座建筑。實際上,建于蘆溪的濂溪祠和宗濂書院和南宋時期全國各地紀念周敦頤的建筑一樣,都是祠和書院為一體的建筑,而且此類建筑大部分只有祠的功能,沒有講學的場所,也同樣冠以書院之名,萍鄉屬于后者,這一點道光、同治、光緒諸志以及民國《昭萍志略》的記錄無疑是正確的,而乾隆《萍鄉縣志》所說“歲祀祠耳,非書院也”非常正確。
1.3 宋代宗濂書院的具體地點
對于宋代宗濂書院的位置,多數記載都說“即其地”,有蘆溪鎮“橋東”和“蘆溪鎮圣崗山下”兩種不同的表述。記載為“橋東”者,應該可予以認定,而記載為“蘆溪鎮圣崗山下”者,所在地實際為明萬歷以后改建在橋西或橋西南者。據《昭萍志略》載:“濂溪祠,在縣東蘆溪市。宋周子濂溪為鎮監稅,名士多從之游,后人立祠橋東。明萬歷六年,巡撫劉堯誨、知府鄭淳典、同知陶之肖,遷建橋西。”y又據康熙《萍鄉縣志》所載明代萬歷江西巡撫劉堯誨《重建周濂溪先生祠記》一文說:“袁人世祠先生,祠在蘆溪道旁……萬歷丁丑春,余自閩罷歸,而道于袁,驲吏具午食祠中,往謁先生遺像……家諸(居)數月,有命撫江西,再過先生祠,竊自許下袁州守鄭惇典議徙建,卜地得蘆溪市北圣崗山麓……自戊寅夏五月至冬十一月而祠成。”z由此,所謂“橋西”就是圣崗山,為明代遷建地址。
綜上,北宋周敦頤在萍鄉并沒有建書院教授門人,后人在周敦頤的辦公地點“公齋”“即其地”建書院(祠)的具體人和時間模糊不清,地點在“橋東”,至于以什么橋為參照物則不詳,尚有待考證。
2 南宋蘆溪濂溪書堂(祠)創建
中國國家圖書館著錄為宋版《元公周先生濂溪集》有大量關于各地建濂溪祠(書院、書堂)的記載,其中卷十一附錄有李燔作《袁州萍鄉濂溪書堂記》,詳細介紹蘆溪濂溪書堂創建的重要相關內容。
2.1 濂溪書堂創建者、創建時間、地址及規模
李燔作《袁州萍鄉濂溪書堂記》載:“嘉定甲申秋,燔之潭,道過萍鄉,儒冠候迓,狎至毋進益恭。邑大夫商侯,勞之郊,延之學,屬之為學子講說,則更異其特然也。又三年,學長胡君安之過予廬阜之麓敘舊,既出商侯書,且言:‘應孫試邑,無庸書,再考不敢弭吾學道愛人之心。比因臨江別駕張侯耕,得聞濂溪先生周元公,嘗攝是邑廬溪鎮官,巳屬鎮之士黃唐臣及其從子天佑、天麟,建祠于彼矣。”這段文字點出三個事實:臨江別駕張耕,因得知周敦頤曾在蘆溪任職,倡建濂溪書堂;主持創建者是蘆溪鎮學者黃唐臣及其侄子天佑、天麟;創建地點和建筑規模是“得地大圓驛之前,高明蕭爽,山會川至,竹木暢茂,輙效九江書堂,為屋三十楹”(涉及的人物介紹見后)。大圓驛,明顯是古代官方驛站的名字,具體地址現已無法確定,應是一個有山有水、竹木茂盛、幽靜宜人的地方。書院的架構規模是仿照“九江書堂”“為屋三十楹”。楹,在建筑術語中有“間”和“柱”的意思,從其“前為祠堂……屏以光風霽月之樓。堂之左右為齋,曰‘志伊曰‘學顏,下至椸湢,以次悉備”的記敘來看,此“楹”實際上是指“柱”。至于該書堂選擇在蘆溪鎮,而不是萍鄉縣城的原因,是因為“邑距鎮幾兩舍”(古代一舍30里),不方便蘆溪人“以時展敬”。
濂溪書堂的創建時間,以李燔的《袁州萍鄉濂溪書堂記》中嘉定甲申(1224)“道過萍鄉”之“又三年”進行推算,時間為寶慶三年(1227),實際創建時間是什么時候呢?李燔說:“通守潘侯傳,適攝郡事,實助其役。”潘傳,據《袁州府志·通判》載:“潘傳,寶慶元年任。”顯然寶慶元年(1225)就是濂溪書堂在建時間。在江西,濂溪書堂的創建僅晚于九江。據陳孔碩《濂溪書院記》載江州濂溪書院建于嘉定四年(1211),較之萍鄉,早14年。在《古心攝江西倉日行下州縣建濂溪書院牒》中有“今袁州萍鄉縣與江州,皆已建立書堂”之語,說明九江、萍鄉是南宋時期江西地方建立濂溪書院(堂)最早的郡縣。古心,即江萬里。《宋史·江萬里傳》載:“江萬里,字子遠,都昌人……知吉州,創白鷺洲書院,兼提舉江西常平茶鹽。召為屯田郎官,未行,遷直秘閣、江西轉運判官兼權知隆興府。創宗濂書院。”白鷺洲書院創建于淳祐元年(1241),此時江萬里在吉州軍任上,下創建濂溪書院牒,是在淳祐二年(1242),此時江萬里在直秘閣江西轉運判官兼權知隆興府任上。
2.2 濂溪書堂的功能性質
文題定名為“濂溪書堂”,行文中則說“建祠于彼矣”,因此濂溪書堂實際是一棟祠與書堂相結合的建筑。而“前為祠堂,中設元公遺像;旁列明道先生程純公,伊川先生程正公;橫渠先生張公,紫陽先生宋(原文為宋,實際應為朱)文公,南軒先生張宣公,從以拙堂,屏以光風霽月之樓。堂之左右為齋,曰‘志伊曰‘學顏,下至椸湢,以次悉備”。表明濂溪書堂是一棟以祠的功能為主,中間為堂、左右為間,體現萍鄉地方特色的“四棟三間”式建筑。而“下至椸湢,以次悉備”說明祠旁另有舍屋,是供人展拜之前洗浴的地方。
2.3 李燔此文(含曹叔遠跋尾)中相關人物
李燔(1163—1232),字敬子,南康建昌(今江西修水)人。紹熙元年(1190)進士,曾任岳州、襄陽府教授、江西運司干辦公事等職。年輕時跟隨朱熹學習,一生致力于教育事業,曾在考亭書院(朱熹創辦)、岳麓書院任教,擔任白鹿洞書院堂長。《宋史》高度評價李燔“居家講道,學者宗之”,與黃干并稱“黃、李”。史臣李心傳贊譽李燔為“當今海內一人而已”。胡安之,萍鄉人,生卒年不詳。據《昭萍志略》載:“胡安之,字叔器,北隅人。受業朱子,經史疑義,多所著述。郡守程公許,葺南軒書院,聘安之主席,學者稱自齋先生,推為理學正宗。”黃唐臣、黃天佑、黃天麟叔侄三人,目前省、府、縣志書不見有記載。
潘傳,據明正德《袁州府志·名宦》載“潘傳,字才甫。四明人,寶慶初通判袁州,攝州事。”同志“通判”條載:“潘傳,寶慶元年任。”又據光緒《江西通志》載:“潘傳,字才甫。四明人,寶慶元年通判袁州,下車攝州事,聽斷精明,庭無留訟,而待士尤加意焉。七越月,新守視事,協贊尤多,人謂倅貳之賢,前此無出其右者。”寶慶元年(1225),潘傳受命任袁州通判,到任后攝州事,前后七個月,在“攝州事”期間,對于蘆溪濂溪書堂“實助其役”。新守曹叔遠于寶慶二年(1226)上任后,潘傳繼續協助曹叔遠,獲得“人謂倅貳之賢,前此無出其右者”之贊許。
張耕,據宋趙希弁《讀書附志》載:“《介庵張居士文集》七卷,右張耕字莘翁之文也。莘翁,嘉泰壬戌進士,終于清江別駕。”又“《淥江志》十二卷,右嘉定中邑令張耕修。”可知張耕,字莘翁,宋嘉泰壬戌(1202)進士,曾任醴陵縣令,去世于清江別駕任所,著作有《淥江志》十二卷、《介庵張居士文集》七卷。關于張耕的籍貫,史料沒有明確的記載。查嘉慶《萍鄉縣志》記載“嘉泰二年壬戌科傅行簡榜:趙汝鐩、張耕”。李璠在《袁州萍鄉濂溪書堂記》里提到:“比因臨江別駕張侯耕,得聞濂溪先生周元公,嘗攝是邑廬溪鎮官,巳屬鎮之士黃唐臣及其從子天佑、天麟,建祠于彼矣。”乾隆《袁州府志·原序》記載:“宗卿滕侯撫藩逾年,一新簡陋,典章文物尤所經意,迺命郡博士林君護新、醴陵大夫張君耕,博訪舊聞,蒐輯放失,隨事編摩,臚分匯列,釐為若干卷。于是,一郡四縣之事跡,粲然如指諸掌,鋟木以永其傳,迺屬予為之序。……宋嘉定十三年十一月直龍圖閣宜春張嗣古撰。”又據趙希弁《讀書附志》載:“《宜春志》十卷,集八卷,《續修志》四卷,集六卷,右嘉定中守滕強恕修,郡人張嗣古序,《續志》《集》則嘉熙初守郭正己也。”據此,張耕為萍鄉籍進士,在宋嘉定十三年(1220)受袁州知府滕強恕之邀,參與了《宜春志》的撰修,寶慶元年(1225)倡導蘆溪創建濂溪書堂。
曹叔遠,正德《袁州府志·職官》載:“曹叔遠,寶慶二年任,見名宦”同志“名宦”條載:“曹叔遠,字器遠,瑞安人。少學于陳傅良,年十九,以春秋魁鄉薦登紹熙第,久之,李璧薦為國子錄,忤韓侂胄罷,通判涪州,守遂寧,營卒莫簡倡亂入遂境,輒戢其徒無肆暴。曰此江南好官員也。入朝為工部郎,寶慶間出知袁州。減秋苖斛面米七千四百余斛,浚李渠,興學校,懲囂訟,邦稱大治。以大常卿召除權禮部郎中,終徽猷閣待制,謚文肅。”
曹叔遠于寶慶二年(1226)任袁州知府,此時,濂溪書堂已建成,李燔作記是寶慶三年(1227),曹叔遠知道后作跋:“余既幸趣召去,將乞于朝賜堂額,尚來者毋隳廢以永淑后學云。后九十日某再書。”可見,該跋作于李燔作記之后90天,是在他“以大常卿召除權禮部郎中”之際的紹定元年(1228)(浙江省溫州“瑞安人物”),故有“將乞于朝賜堂額,尚來者毋隳廢以永淑后學云”的想法和愿望。曹叔遠對于濂溪書堂的建設亦出力良多,其跋文說:“余守宜春,邑士以顛末告,諗余書冊,余不得辭,且助錢七百緡以訖其功。選堂長、計諭三員,并委縣主簿總其事。”可見他來袁州知府任職時,有萍鄉的士子向其匯報創建書院的詳細經過,他不僅捐錢700緡,還為書院選擇了三名日常管理人員,又安排縣主簿為總管。
商應孫,除《昭萍志略·官師表》將商應孫與多人的任職時間,列在嘉定十四年(1221)欄內,并注明俱嘉定間任,沒有其他相關記錄資料。
李燔《袁州萍鄉濂溪書堂記》:“嘉定甲申秋,燔之潭,道過萍鄉,儒冠候迓,狎至毋進益恭。邑大夫商侯,勞之郊,延之學,屬之為學子講說,則更異其特然也。又三年(1227),學長胡君安之過予廬阜之麓敘舊,既出商侯書,且言:‘應孫試邑,無庸書,再考不敢弭吾學道愛人之心。”“商侯為淮西總卿、諱飛卿之從子,官九江日,相與辦果州李侯道傳斂殯惟謹,今復事此,可尚也已!”曹叔遠的跋尾有“縣令商君應孫實與經始,司直李公燔復為之記。”嘉定甲申年(1224)李燔經過萍鄉時,縣令商應孫親自帶領萍鄉士子到郊外禮迎,并熱情地邀請其到縣學為萍鄉士子講學。商應孫此信寫于嘉定甲申之“又三年”即寶慶三年(1227),據曹叔遠的跋尾“縣令商君應孫實與經始,司直李公燔復為之記”。商應孫為蘆溪濂溪書堂的實際參與者。至于商應孫前后四年間是否都在萍鄉任上,從胡安之對李燔說“應孫試邑,無庸書,再考不敢弭吾學道愛人之心”一語來看,透露出商應孫并非朱熹學生、理學學者,但在管理萍鄉士子上重視理學教育,如此評價,有可能商應孫這四年都在萍鄉任上。至于請李燔寫記的原因,從李燔所說自己與商應孫有同在九江做官時的交情以及稱同為朱熹門人的胡安之為“學長”即可得知。關于商應孫的身世,僅見李燔“商侯為淮西總卿、諱飛卿之從子”,即商飛卿的侄子。據《宋史·列傳·商飛卿》載:“商飛卿,字翚仲,臺州臨海人。淳熙初,由太學登進士第,任無為軍教授,累官至工部郎官。”《驀然回首—浙江古代名人述略二》載:“商飛卿、商逸卿四昆仲俱進士及第,成為臨海宋代唯一的‘兄弟四進士。”由此可知,商應孫為浙江臨海人,嘉定甲申十二年(1224)至寶慶三年(1227)在萍鄉縣令任上,重視理學教育,寶慶元年(1225)參與蘆溪濂溪書堂創建。
通過以上材料分析證明,南宋寶慶元年(1225)在蘆溪大圓驛建立了萍鄉第一座祭祀周敦頤的書院—濂溪書堂。這座書堂因江萬里的《古心攝江西倉日行下州縣建濂溪書院牒》中“今袁州萍鄉縣與江州,皆已建立書堂”之語,時間上應當排在江西省創建紀念周敦頤祠宇書堂的第二位。濂溪書堂的倡導者是曾任臨江別駕的張耕;負責承建者是蘆溪士子黃唐臣及侄子黃天佑、黃天麟;參與籌劃和助捐者,有攝袁州知府潘傳(寶慶元年)袁州知府曹叔遠(寶慶二年)萍鄉知縣商應孫(寶慶元年到寶慶三年),寶慶三年(1227)由萍鄉籍理學家、朱熹弟子胡安之前往九江拜會同門李燔,并請其作記。該書堂是為祭祀理學名人周敦頤而設,配享者有程頤、程顥、張軾、朱熹。書堂建在山水相間、竹木茂密、幽靜寬敞的地方,建筑風格類似于萍鄉民居“四棟三間”,并配建有相關適用的舍屋。
3 結語
地方史志,尤其是縣志,是研究當地地方史的重要參考資料,萍鄉縣志編修始于明正德丁丑年(1517),終于1935年,400余年來,在承襲前人的基礎上,都有一個“視舊志,其所綴葺而厘正者居多”的過程,宋版《元公周先生濂溪集》或者不被前人采信,但其存在的史實價值則毋庸置疑,其中周敦頤的《彭推官詩序》、度正的《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李燔的《袁州萍鄉濂溪書堂記》、江萬里的《古心攝江西倉日行下州縣建濂溪書院牒》、《濂溪先生大全集》中胡安之《書萍鄉本大全集后》無疑是南宋時期萍鄉發生的要事,對于地方史料的豐富大有裨益。
附:李燔《袁州萍鄉濂溪書堂記》
燔之隸江西計幕也,洪之士相與言,江西士之近質者惟袁。未幾,東湖書院成,十一郡之士來集,燔與教事證之,信。秩滿言歸,有士至自袁,扣所習,援經對如響,則重然之。嘉定甲申秋,燔之潭,道過萍鄉,儒冠候迓,狎至毋進益恭。邑大夫商侯,勞之郊,延之學,屬之為學子講說,則更異其特然也。又三年,學長胡君安之,過予廬阜之麓,敘舊既,出商侯書,且言:應孫試邑,無庸書,再考不敢弭吾學道愛人之心。比因臨江別駕張侯耕,得聞濂溪先生周元公,嘗攝是邑廬溪鎮官,巳屬鎮之士黃唐臣及其從子天佑、天麟,建祠于彼矣。邑距鎮幾兩舍,不容以時展敬,得地大圓驛之前,高明蕭爽,山會川至,竹木暢茂,輒效九江書堂,為屋三十楹。通守潘侯傳,適攝郡事,實助其役。前為祠堂,中設元公遺像,旁列明道先生程純公,伊川先生程正公,橫渠先生張公,紫陽先生宋(原文為宋)文公,南軒先生張宣公,從以拙堂,屏以光風霽月之樓。堂之左右為齋,曰“志伊”曰“學顏”,下至椸湢,以次悉備。庶乎邑之士民,有所風厲,可幸承流宣化之萬一,敢累予記以開示之。燔,惟孟氏沒,儒者出,而小異于世俗,則小震駭;大異于世俗,則大震駭。顧漢董氏、楊氏,隋王氏,唐韓氏,見謂安雅博洽,懇確奮逸,已不逃當世之損抑,況不為數子者,則其抵冒殊捍,當何如也。元公生舂陵,老廬阜,著書立言,神會心得。孔子之系易,即陰陽以指太極,為自末而緣本,逆推之也;元公之為圖,表太極以統陰陽,為自本而之末,順數之也。一逆一順,或略或詳,若各出而不同,實并行而不悖。真所謂廣則圣之所未發,秦漢以下一人而已。然尚論其世,則自十五六時,友愛之篤,已孚于昆弟、姻?。甫冠,行義名稱,有聞于時。主分寧簿,疑獄久不決,一訊立辨,士大夫交稱之;攝征官,袁之士流就學于公齋者甚眾;以至在南安,致使者之感悟;在郴縣,致守長之愿學;在南昌,致邑人之喜;在合陽,致俊秀之群趨。莫辯博于荊國王公也,一旦相遇,共話連日夜,既退,精思至忘寢食;莫豪逸于眉山蘇公也,作詩稱述,既美,其為全德,又極之以造物之徒。展轉考索,一無驚世駭俗之事。果何為而然也?姿之所稟者全,知之所詣者極,理之所造者深,德之所蓄者大。渾然全體,粲然大用。曾子所謂忠恕一以貫之,子思所謂溥博淵泉而時出之,孟子所謂金聲玉振集大成者也。窺之不見其跡,乘之寧有其隙哉?胡君其歸,白爾長、告爾友、語爾鄰里鄉黨,永惟斯堂之建,匪曰具文誦先生之詩,讀先生之書,又尚論先生之世,則言與意傳,理與事適,心與身融,忽不自知其有希圣希賢之功矣!二程張朱五君子者,言為世則,行為世法,庸非深有契于是乎?胡兄其亦歸而求之。商侯為淮西總卿、諱飛卿之從子,官九江日,相與辦果州李侯道傳斂殯惟謹,今復事此,可尚也已!
曹叔遠跋云:周元公首闡太極之訓,為伊洛宗主,在在起敬。矧公嘗為廬溪鎮官,萍鄉學者至今知所趨向,則書堂之建庸可后耶?縣令商君應孫實與經始,司直李公燔復為之記。余守宜春,邑士以顛末告,諗余書冊,余不得辭,且助錢七百緡以訖其功。選堂長、計諭三員,并委縣主簿總其事。余既幸趣召去,將乞于朝賜堂額,尚來者毋隳廢以永淑后學云。后九十日某再書。
注釋
①u徐璉,嚴嵩.袁州府志:卷四:十:七七[M].寧波天一閣藏.刻本.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3.
②李芳春,袁繼梓.袁州府志:卷三:四四[M].刻本.1670(康熙九年).
③李芳春,袁繼梓.袁州府志:卷三:三四[M].刻本.1670(康熙九年).
④陳廷枚,熊曰華.袁州府志:卷十三:二十[M].刻本.1760(乾隆二十五年).
⑤駱敏修,蕭玉銓.袁州府志:卷二:十八[M].刻本.1874(同治十三年).
⑥駱敏修,蕭玉銓.袁州府志:卷四:四十四[M].刻本.1874(同治十三年).
⑦尚崇年.萍鄉縣志:卷之二:九[M].刻本.1683(康熙二十二年).
⑧尚崇年.萍鄉縣志:卷之三:五十一[M].刻本.1683(康熙二十二年).
⑨胥繩武,歐陽鶴鳴.萍鄉縣志:卷三:二十一[M].刻本.1784(乾隆四十九年).
⑩胥繩武,歐陽鶴鳴.萍鄉縣志:卷五:十九[M].刻本.1784(乾隆四十九年).
k黃濬.萍鄉縣志:卷五:十五[M].刻本.1823(道光三年).
l黃濬.萍鄉縣志:卷七:六[M].刻本.1823(道光三年).
m錫榮,王明璠.萍鄉縣志:卷二:十四[M].刻本.1872(同治十一年).
n錫榮,王明璠.萍鄉縣志:卷四:二十[M].刻本.1872(同治十一年).
oy劉洪辟.昭萍志略:卷二:四四[M].刻本.1935(民國二十四年).
p劉洪辟.昭萍志略:卷六:二十六[M].刻本.1935(民國二十四年).
q謝旻,陶成.江西通志:卷二十一:十一[M].刻本.1732(雍正十年).
r謝旻,陶成.江西通志:卷一百八:十九[M].刻本.1732(雍正十年).
s劉坤一,劉繹,趙之謙.江西通志:卷七十四:二十七[M].刻本.1880(光緒六年).
t劉坤一,劉繹,趙之謙.江西通志:卷八十一:二十四[M].刻本.1880(光緒六年).
v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年表一卷:三:三[M]//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出版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88):集部:宋別集類.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2000.
w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之十一:五:二六○[M]//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出版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88):集部:宋別集類.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2000.
x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之六:五:一四九[M]//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出版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88):集部:宋別集類.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2000.
z尚崇年.萍鄉縣志:卷之七:三十[M].刻本.1683(康熙二十二年).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之十一:三:二五九[M]//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出版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88):集部:宋別集類.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2000.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之十一:四:二五九[M]//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出版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88):集部:宋別集類.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2000.
徐璉,嚴嵩.袁州府志:卷六:九:一○三[M].寧波天一閣藏.刻本.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3.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之十:八:二三二[M]//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出版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88):集部:宋別集類.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2000.
脫脫,等.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七:一二五二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7.
脫脫,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列傳第一百八十九:一二七八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7.
劉洪辟.昭萍志略:卷九:三[M].刻本.1935.
徐璉,嚴嵩.袁州府志:卷六:四十:一三四[M].寧波天一閣藏.刻本.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3.
劉坤一,劉繹,趙之謙.江西通志:卷一百二十九:二十六[M].刻本.1880(光緒六年).
趙希弁.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讀書附志:卷第五下:二十八[M].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刻本.1722(康熙六十一年).
周繼炘,陳建勛.萍鄉縣志:卷之十一:選舉:進士:五[M].刻本.1811(嘉慶十六年).
陳廷枚,熊曰華.袁州府志:卷首:原序:一[M].刻本.1760(乾隆二十五年).
趙希弁.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讀書附志:卷第五上:二十九[M].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刻本.1722(康熙六十一年).
徐璉,嚴嵩.袁州府志:卷六:八:一○二[M].寧波天一閣藏.刻本.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3.
徐璉,嚴嵩.袁州府志:卷六:三十八:一三二[M].寧波天一閣藏.刻本.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3.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之十一:七:二六一[M]//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出版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88):集部:宋別集類.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2000.
脫脫,等.宋史:卷四百四:列傳第一百六十三:一二二二八[M].北京:中華書局,1977.
鄭瑛中.驀然回首:浙江古代名人述略二[N].今日臨海,2013-12-2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