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文
摘 要:太符觀屬于道教文化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建筑風格古樸飄逸,藝術感染力強,特別是太符觀內有諸多彩塑、懸塑和壁畫藝術作品,精美絕倫,栩栩如生,在國內道教建筑文化中獨樹一幟,為研究道教文化的發展傳承以及宗教建筑藝術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文物和研究價值。
關鍵詞:山西太符觀;建筑;人文價值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35
1 太符觀的地理位置與地域文化特色
太符觀位于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正東1千米處,為道教文化建筑群。汾陽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底蘊深厚,素有“秦晉旱碼頭”的美譽。據史料記載,汾陽因其位于汾河之陽(西)而得名,周代為古茲國,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代屬太原郡。汾陽文物資源十分豐富,包括古生物化石遺址、新石器遺址以及仰韶、龍山、夏、商、周、漢等文化古跡,其中,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23處。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點如:明代南薰樓、太符觀、第一磚塔文峰塔、馬刨神泉、圣母廟等。汾陽歷史名人眾多,如唐代著名大將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被封為汾陽郡王。明代數學家王文素所著的《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鑒》,代表了當時我國數學領域最高水平。此外,還包括孔天胤、朱之俊、曹慕堂、冀貢泉、王文達、衛天霖等文化名人。太符觀毗鄰的杏花村,是中華酒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釀酒歷史十分悠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
2 太符觀的建筑風格與結構布局
太符觀屬于我國道家文化建筑特色,觀前的主道地面上有太極、八卦的圖案,彩塑和壁畫藝術精美絕倫,讓人嘆為觀止,是集繪畫、書法、建筑、雕塑藝術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產。據《太符觀創建醮壇記》記載太符觀建筑群正殿建于金代中期之前(金承安五年,1200年)。另據《重修太符觀殿記》《太符觀葺修岳瀆□》《彩畫西廊志》等石碑記載,其他配殿經過明清時期多次修繕。2001年,太符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符觀占地面積達8875平方米,從結構和布局來看,太符觀原為兩進院落,坐北朝南,由南至北有一條中軸線,建筑排列較為規整,包括山門、正殿、配殿等建筑。其中,山門(圖1)由三組牌坊組成,中間大兩側小,中間紅墻上有三彩琉璃材質的“二龍戲珠”圖案,龍身矯健,造型生動,流光溢彩,具有很高的美學和藝術價值。昊天玉皇上帝殿(圖2)為正殿,位于中軸線的最北端,建于金代,殿脊為琉璃材質檐,歇山頂,檐下有斗拱構件,殿前有月臺,進深三間,直欞窗。大殿的門釘為鐵質,類似于瓜狀,每排10個。殿內有砌筑神壇,呈方形,保存較為完好,色彩以藍、青、赤、綠為主,有彩繪的忍冬紋和其他花卉紋飾。外圍結構的神龕,兩側柱子上有雙龍戲珠彩塑。殿內神臺上供奉著昊天玉皇大帝神像,玉帝神態端莊,頭戴通天冠,身披朝服,手持笏板,高大威武,生動逼真,給人以威嚴與神秘感。此外,玉皇殿內四壁上有道教著名的朝元圖,描繪的是道教神仙游行的場景。
西配殿為五岳殿,考古工作者在西配殿的脊剎上發現了文字記載,正面為“五岳殿”,背面為“大明弘治十一年五月日造”,說明西配殿建造于明代。殿內供奉著五岳神和四瀆神,繪有“五岳巡幸”和“四瀆出行”的精美懸塑壁畫(圖3)。“五岳巡幸”描繪的是五岳神出外巡游的場景,五岳神或坐轎、或乘麒麟、或乘龍、或騎馬,有侍從和侍女服侍而行,周圍還雕有峰巒和祥云,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其中的神話色彩和眾神的威嚴。
東配殿為后土圣母殿,后土圣母是道教四御之一,是地界之主,與天界之主的玉皇大帝合稱天公地母,被譽為大地之母。從建筑風格看,東配殿為單檐懸山頂,廊式結構,面寬五間,進深三間。東配殿神臺上的神龕長12米,供奉著后土圣母神像,后土圣母頭戴龍鳳冠,身著龍鳳袍,手執笏板,體態端詳。殿內其他神像為后土圣母的法身,姿態各異,惟妙惟肖,其中較為獨特的一尊神像懷抱嬰兒,呈現喂奶姿態,被稱為“奶母娘娘”。殿內還有多尊侍女塑像,她們的姿態和服飾各異,體現了明代彩塑藝術的風格和內涵(圖4)。
此外,殿內墻壁上繪有《伎樂圖》和《巡幸圖》,其中,《伎樂圖》(圖5)描繪的是圣母的宴會場景,壁畫中有多位侍女手持琵琶、笙、笛、鑼等樂器,有的侍女捧著妝奩、食盒、典籍等物品。《巡幸圖》內容為圣母出巡和圣母游歸的場景,畫面中圣母乘輦或坐轎出游,身邊有侍從和護衛相隨,周圍山巒和云霧繚繞,眾神恭敬相迎。整個懸塑工藝精湛,氣勢磅礴,蔚為大觀。在東配殿的24號塑像背后,曾發現一枚銅鏡,直徑約5厘米,厚0.2厘米,圓紐,有孔,鑲嵌有“昭武通寶”錢幣。從此銅鏡的功能看,類似于“開光”,是道教文化中的一種法事,道士通過給神像開光,使其具有法力。此外,在我國古代文化中,銅鏡還具有照妖鏡的作用,可以洞察人世間的是非善惡,因此,被賦予了神秘色彩。另據歷史記載,“昭武通寶”為清康熙十七年(1678)時,吳三桂在湖南衡陽鑄造的錢幣,由此可見,此塑像可能經過了多次修繕,根據此件“昭武通寶”錢幣,可斷定此塑像修繕時間為清康熙年間。
3 太符觀彩塑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我國的彩塑藝術歷史悠久,根據資料顯示,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我國多處文化遺址曾出土精美的彩陶文物,既包括人物俑,也包括動物俑以及生活類器物俑,這是我國彩塑藝術發展的源頭。漢代以后,隨著道教和佛教文化的興起,道觀、寺院對神像的塑造與需求,推動了彩塑和懸塑藝術的發展。唐宋以后,彩塑藝術更加豐富,至元、明、清、民國時期,彩塑藝術一直在民間廣泛傳承和創新。
彩塑是我國民間手工藝門類之一,手法與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與題材也十分豐富,可以是神話人物,也可以是動物和場景,彩塑作品體現了古代工匠的創新與追求,賦有寫意與浪漫氣息,綜合運用各種藝術表現手法,因此,彩塑藝術觀賞性強,同時具有較好的收藏價值。時至今日,彩塑藝術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人們家喻戶曉的天津“泥人張”彩塑,有近200多年的歷史,實現對古代彩塑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成為我國近代彩塑藝術的杰出代表。制作工藝復雜,需要經過多道工序完成。從工藝上看,彩塑一般以黏土、石膏等為基礎材料,然后經過雕刻、涂彩、燒制等工序,制成形態各異的人物、動物、花鳥等,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將彩塑放入窯中燒制,經過高溫烘烤,使彩塑的表面釉料熔化,使彩塑更加堅固和美觀。包括太符觀在內的彩塑文物,是彩塑藝術的集中體現,突出了道教文化中的人物故事題材,經過精心地創作與刻畫,體現了中華彩塑文化的精湛工藝和魅力。
懸塑是彩塑藝術的一種,是彩塑與繪畫藝術的完美結合。據考古發現,在我國古代的石窟、廟宇、陵墓、古村落中,都可以領略到彩塑文物的藝術魅力。懸塑作品一般在黏土里加入少量棉花纖維,攪勻后捏制成各種人物和動物形象,然后再晾干進行彩繪處理。工藝手法還包含圓雕、浮雕、透雕、鏤刻等,在墻壁上塑造峰巒疊嶂、亭臺樓閣、神仙人物、珍禽動物等形象,可謂生動絢麗、金碧輝煌。通過懸塑藝術手法,可以表現出一般壁畫不具有的三維立體視覺感受,為人們呈現出更加生動和真實的環境氛圍。
太符觀是彩塑和懸塑藝術的寶庫,建筑群內的明代彩塑達上百尊,懸塑約200平方米,明清時期的壁畫近200平方米,保存較好,生動細致,觀賞價值高,體現了高超的建筑和雕塑工藝。如山西博物館現存的明代二十八星宿彩塑(圖6),就取自太符觀內原有的紫薇樓,對研究我國道教建筑藝術和美術發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和藝術價值。
4 太符觀所蘊含的道家思想與文化精神
山川在道家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體現了人們對山川的敬畏之心以及天人合一的理念,道教文化也賦予了各大名山以神仙形象,成為道家文化的重要教義和精神內涵。五岳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名山,東岳指泰山,西岳為華山,中岳為嵩山,北岳為恒山,南岳為衡山。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后的東巡過程中,就曾召集齊魯的儒生到泰山,商議封禪典禮活動。漢武帝也多次巡幸、封禪泰山。由此可見,五岳觀念和崇拜在漢代已經形成,如《史記·封禪書》中記載:“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經過各朝代的發展,五岳的禮制不斷地傳承與沿襲,歷代帝王對五岳之神進行諸多祭祀活動,給予五岳之神特殊的封號。
太符觀內的五岳殿供奉的就是五岳之神,分別是東岳泰山大帝、南岳衡山大帝、西岳華山大帝、北岳恒山大帝、中岳嵩山大帝,賦予五岳名山人格化的形象。五岳之中,以東岳大帝的地位最高,位列五岳眾神的首位,掌管著人世間的生死與興衰,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五岳之尊。如:北宋張君房的道家文化著作《云笈七簽》中記載:“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帥也,血祀廟食所宗者也。”因此,歷代帝王改朝換代時,都去泰山進行封禪,以告天下。在道教文化中,除了五岳,還有人們熟知的道教四大名山,即湖北武當山、安徽齊云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分別供奉著廣援普度天尊、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護道天尊。此外,太符觀東配殿內的除了“五岳”彩塑和壁畫,還有“四瀆”神像及壁畫,“四瀆”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四條大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的統稱,據《爾雅·釋水》載:“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也。”由此可見,道教的神仙形象來源于我國的地理文化資源,這也說明意識和文化均來源于現實的物質基礎。道教文化中的山川大河圖騰具有我國本土宗教的地域屬性,區別于其他外來宗教。
太符觀中的彩塑文化,體現了我國古代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地位和特征。如太符觀后土圣母殿的建筑布局以及后土圣母形象的塑造,都說明了這一點。傳說后土是水神共工之女,是夸父的奶奶,據《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炎帝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后土圣母殿彩塑圣母形象腳部具有古代女性三寸金蓮的特點,反映了當時封建社會女性的地位與習慣。
5 太符觀建筑群的附屬文物特色
太符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著名的道教文化建筑,經歷“文革”時期,沒有遭到人為破壞,能夠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十分可貴,也說明這處古建筑的重要文物價值以及在當地百姓心中的地位。太符觀除了正殿、配殿等主要建筑以外,觀內還立有北宋名將狄青墓前的《神道碑》,據歷史資料顯示,狄青為宋代名將,他的墓地位于汾陽的劉村,他曾經夜襲昆侖關,平定“儂智高之亂”,歷任樞密副使、護國軍節度使、樞密使等。據《宋史·狄青傳》記載:“寶元初,詔擇衛士從邊,以青為延州指使。時偏將屢為賊敗,士卒多畏怯,青行常為先鋒。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戰,中流矢者八。嘗戰安遠,被創甚,聞寇至,即挺起馳赴。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狄青死后獲贈中書令,謚號武襄,宋仁宗為其御題“旌忠元勛之碑”。“文革”時期其墓葬遭到破壞,后將其墓碑遷移至太符觀,碑身高4.6米,成為太符觀內一處重要的文物和旅游景點,具有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價值。
太符觀內的石雕藝術也十分精湛,如正殿門前的門枕旁還有一對狻猊石刻文物(圖7)。狻猊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根據史料記載,龍生九子,狻猊排行第五,狻猊的造型如同獅子,性格喜靜,喜歡煙火。狻猊被人們視為瑞獸,可以趨吉避兇,因此,在道觀和寺院中都較為常見。
主殿門前兩側有一對鐵質獅子(圖8),為明代時期所立,一公一母,左側公獅昂頭挺胸,口部大張,怒目而視,威風凜凜,公獅的腳下有一只繡球。右側的獅子為母獅,嘴部是閉合的,它抱著幼獅,體態端詳。從兩只獅子的神態和表現可以看出公獅和母獅的不同地位,也體現了明代社會家族文化的特點,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遵循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倫理秩序。
此外,太符觀內的歷代石刻文物有《太符觀創建醮壇記》《重修太符觀殿記》《太符觀葺修岳瀆□》《彩畫西廊志》等,石碑記載了創建太符觀內有關建筑的修繕和建設時間,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和研究價值,今后要繼續加強對石刻文物的保護與傳承,發掘其背后的歷史故事,讓文物活起來,更好地為廣大群眾服務。
6 結語
太符觀是我國道教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觀內存在的大量壁畫、泥塑、懸塑古樸典雅,造型別致,內涵豐富,體現了道教文化的特色,具有重要的文物、建筑、宗教和藝術價值,結合當前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背景和要求,加強對太符觀建筑群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實現文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潘谷西.中國建筑史(第五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6.
[3]王玥,史亦真.明清時期道教宮觀建筑的材料梳理與研究[J].中國美術,2023(1):94-103.
[4]盧國龍.道教哲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5]朱曉鵬.略論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及其現代意義[J].中華文化論壇,1997(2):84-89.
[6]耿紀朋,鄭小紅.論道教美術史的建構與意義[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1(2):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