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宣辰 陳驊 許幼飛 楊濤 汪茂盛

萬州經開區博安建材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廠房主體建設僅用了5個月時間!高效背后有什么經驗?
2023年,兩江新區簽約超1400億元招商金額的秘訣在哪?
1月29日,重慶市各區縣、各部門“一把手”匯聚一堂,萬州區、兩江新區等8個區縣及市經濟信息委、市財政局“一把手”作現場交流發言,南岸區、銅梁區等6個區縣和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委負責同志作了書面發言,市委書記袁家軍作現場點評。
這就是重慶市區縣委書記和部門一把手例會。2023年以來,這樣的例會已開了四次。
“要創新機制,建立區縣委書記和部門一把手例會、爭先創優賽馬比拼、服務基層服務企業服務群眾、領導班子運行評估和群眾口碑評價、最佳實踐分析和典型問題案例復盤等機制,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有效運轉。”市委六屆二次全會上,市委書記袁家軍首次提出建立區縣委書記和部門一把手例會,壓實責任。
自此,一個“跑”字貫穿巴渝大地,全市上下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緊迫感,拉開了賽馬比拼“擂臺賽”的序幕。
2023年4月23日,第一次例會上,萬州、涪陵、九龍坡、長壽、江津、永川、大足、璧山、銅梁、石柱10個區縣的黨委書記作交流發言,并通報了一季度“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網絡輿情、群眾信訪、平安穩定”問題清單;
2023年7月27日,第二次例會上,來自重慶高新區、江北、長壽、江津、永川、璧山、墊江、云陽、石柱、秀山10個區縣(開發區)的黨(工)委書記作交流發言,并對上半年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市屬國企運行情況作了通報;
2023年10月23日,第三次例會通報了全市各區縣三季度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和市屬重點國有企業三季度運行情況,并邀請了萬州、重慶高新區、江北、長壽、江津、永川、璧山、潼南、忠縣和彭水10個區縣(開發區)的負責同志作交流發言;
而在2024年1月29日召開的第四次例會上,萬州、兩江新區、涪陵、江北、九龍坡、江津、永川、石柱、市經濟信息委、市財政局負責同志在現場交流發言,并通報了2023年度“八張報表”“八張問題清單”運行情況。
通過例會我們可以看到,什么經驗值得推廣,什么問題需要反思。
一年來,在“一把手例會”的促進下,重慶各區縣、各部門不坐而論道,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通過細化量化各項工作,拿出拼勁,敢為善為,取得了地區生產總值邁上3萬億元新臺階、增長6.1%的突破性進展。
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一年的工作實踐中,我們形成了“堅持對標對表”“堅持抓黨建帶全局”“堅持體系化推進”“堅持以改革為動力激發活力”“堅持激發基層首創精神”“堅持民呼我為惠民有感”等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好機制和好做法。
堅持對標對表——堅決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作為最大政治,確保做到“總書記有號令、黨中央有部署,重慶見行動”
在兩江新區,“汽車”是絕對的高頻詞。10家整車企業、20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業與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等國內外知名研發機構,吸引著全球各地汽車產業相關企業的目光。
“兩江新區的招商,從來不是為了‘投資金額’與‘稅收’,而是服務于產業發展持續補鏈延鏈強鏈,服務于黨中央及市委部署。”兩江新區相關負責人說。
2023年,兩江新區對標黨中央對重慶提出的“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要求,聚焦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生命健康等8條重點產業鏈,精準繪制招商圖譜,實現全區簽約金額超1400億元。
對標對表,才能找準工作發力點,取得突出成效。回顧四次例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是始終如一的主旋律。
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對標落實市委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號工程”等重大部署,新謀劃項目120個;忠縣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實施“三長一專員”招商機制,引進萬順場儲氣庫100億級項目1個、磷酸鐵鋰電池正極材料等50億級項目2個……
全市上下圍繞深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推進數字重慶、美麗重慶、平安重慶建設,新時代制造強市、文化強市、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建設等部署,用扎實的行動,走出了“總書記有號令、黨中央有部署,重慶見行動”的堅定步伐。
堅持抓黨建帶全局——運用黨建統領“885”機制,引領提升各級黨組織領導力組織力,牢固樹立實干實績選人用人導向,激發干事創業精氣神
歲暮天寒,江津區先鋒鎮夾灘社區老街卻十分熱鬧。這個曾經商販占道經營、垃圾亂堆的地方,因鎮黨委以黨建統領組織黨員干部深入治理一線,實現了人居環境的蝶變。
黨建作為“八張報表”之首,重要性不言而喻。
翻開在“一把手例會”上的“八張報表”成績單,江津、璧山等地的黨建領域工作成效尤其突出。
江津區以黨建統領打通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構建“三會”解“三事”機制;璧山區健全產業推進專班和片區開發專班“比學趕超”機制,把好干部選出來用起來……
這些創新機制如何脫穎而出?正是靠全市上下貫徹“一把手例會”機制,讓黨員干部你追我趕曬成績、賽馬比拼找差距。
但曬成績、找差距并非終極目的,自黨建統領“885”機制設立以來,全市各區縣、各部門不斷圍繞“八張報表”“八張問題清單”“五項機制”謀實謀細,以動態大比試激活干事創業一池春水。
“黨建統領‘885’機制令重慶整個發展的視野和格局煥然一新。”重慶社會科學院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彭勁松如此評價。
堅持體系化推進——聚焦國家重大戰略落地落細和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目標任務,細化量化建立目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評價體系,謀劃重大項目、重大平臺、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健全閉環落實機制,確保說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前不久,榮昌區城市管理局在調研牽頭實施的77個工程項目時發現一個“怪現象”:61個工程項目的審檢都委托給了第三方機構,導致相關科室規避責任的現象頻繁發生。
厘清問題后,榮昌區城市管理局歸集立項、監理、驗收、審計等15個工程建設核心業務,全鏈條構建起清廉工程建設管黨治黨責任體系。
體系化推進是對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綜合性的系統性工程的有效攻關。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教授馬麗認為,體系化推進就是需要系統設計、整體部署,做到內容上全涵蓋、對象上全覆蓋、責任上全鏈條、制度上全貫通。
早在2023年第一季度的“一把手例會”上,市委書記袁家軍便提出“持續強化體系化推進”的要求,各區縣、各部門也在堅持推動細化量化閉環落實中開展了一系列全局性、開創性工作:
南岸區深化制造業高質量發展“15643”工作體系,優化完善畝均效益綜合評價體系,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銅梁區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閉環服務體系,迭代升級15個方面153條惠企政策……
好的工作方法,經得起實踐檢驗。重慶正在用好體系化推進法,不斷推動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
堅持以改革為動力激發活力——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難點卡點堵點,以數字重慶建設賦能體制機制變革重塑,引領提升黨政機關整體智治效能和服務發展、服務美好生活、服務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
填不完的表格,數不盡的工作群……類似這樣的“指尖之累”,一度是基層工作人員的“難言之苦”。著力改變過去不同層級、部門、系統間條塊分割、各管一攤的局面,永川區推出“一表通”應用,將178個基層高頻次報表進行優化合并,形成89個標準化數字臺賬,實現“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數據共建共享。不僅是永川區,如今,“一表通”已在多個區縣啟動試點。
回顧四次例會,不少區縣將改革視為推動發展的“關鍵一招”。
萬州區持續深化經濟領域改革,2023年全區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速位居全市第1;長壽區深化“畝均效益改革”,2023年前三季度,全區規模以上企業畝均增加值增長4.5%。
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高惺惟看來,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就是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而當下正大力實施的數字重慶建設,正是加快實現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力抓手,通過強化高效協同、整體智治,促使重慶廣大黨員干部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實現理念、思路、方法、手段之變。
堅持激發基層首創精神——強化創先爭優,及時總結提煉推廣最佳實踐,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2023年第一季度例會上,九龍坡區委書記李春奎就列舉了該區的多個創新之舉:在全市率先開發運行云平臺“視頻辦”、率先建成監測監管一體化平臺、率先推行學生綜合素質“數字畫像”等。
每場“一把手例會”,既是經驗總結交流的平臺,也是提煉推廣最佳實踐的舞臺。
潼南區探索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開展“三查三訪三評”有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林地·黃連互利共生”模式入選全國林業發展改革典型案例……這些新方法、新經驗,都通過“一把手例會”進行了提煉、推廣,促進各區縣、各部門持續迭代工作機制。
“要對創新實踐及時進行總結、提煉、推廣,做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才能充分釋放各區縣、各部門之間的‘學習效應’與‘示范效應’。”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易淼說。
以九龍坡區石橋鋪街道首推的“助浴快車”項目為例,該項目聚焦失能半失能老人“洗澡難”的“痛點”,不僅推廣至渝中區、渝北區、巫溪縣等多個區縣,還入選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優秀案例,幫助更多老人提高生活質量。
堅持民呼我為惠民有感——及時解決急難愁盼問題,以群眾口碑為導向,深入開展“三服務”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
“服務基層、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是四次例會中袁家軍書記反復提及的要點,也是重慶各區縣、各部門一年來的工作重點。
初冬時節,攝影師吳江漫步在江北區觀音橋街道渝北社區,看到眼前錯落有致的“老式”居民樓和特色文創店時,忍不住將美景收錄進相機中。
放在幾年前,渝北社區可是當地居民眼中的“老破小”:基礎設施老化、電線亂拉,每逢下雨天,樓道積水,影響居民出行安全。
為提升居住環境質量,江北區啟動了塔坪片區老舊小區更新改造項目,并通過“菜單式”調查、居民院壩會等形式,讓民意融入改造的全過程。最終,小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樓道積水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還實現了小區環境與商業、文旅相融合,讓片區整體能級提升。
“要做到惠民有感,就要帶著情懷為老百姓服務,站在企業和群眾的角度來想問題、解決問題。”重慶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黎勇認為。
2023年,重慶深入推進惠民暖心優服行動,10項主題教育民生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效,15件年度重點民生實事全面完成,一項項“惠民工程”使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顯著提升。
2024年,重慶將繼續加大民生投入,接續實施一批重點民生實事。從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到健全為民辦實事的長效機制,重慶揚鞭催馬奮蹄疾,正跑出民生服務“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