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豪

在這片平坦的土地上,正在書寫一個新區拔節生長的故事。
穿過蜿蜒曲折的國道和靜謐的山村,在重慶市渝北區茨竹鎮與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高灘鎮交界處,豁然可見一片平坦開闊的土地——這里便是川渝高竹新區。目力所及,皆是成片的廠房、塔吊林立的建筑工地,機器轟鳴聲不斷,挖掘機、推土機等機械設備揮舞著鐵臂進行施工作業,工人來回穿梭,共同構成一幅充滿生機活力的圖景。
“高竹”拔節生長的背后,得益于一場改革——2020年12月,川渝攜手共同出地、出資、出人,設立了這個全國首個跨省域、實體化運行的新區,重塑規劃管理體系、開發建設體制和利益聯結機制,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
3年來,川渝高竹新區發展的腳步一刻未曾停歇,并不斷跑出發展新速度。
搭建改革體系疊加優勢跑出發展“加速度”
“創新”“改革”“聯動”,這些是描繪川渝高竹新區發展的關鍵詞。
2023年12月11日,一則消息傳來——川渝兩省市將以高竹新區為試點,共同建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
“在以往的規劃中,高竹新區渝北部分山高林密,以保護為主,而高竹新區廣安部分地勢平坦,適宜開發。”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因地理位置、地勢及歷史產業布局等原因,兩地此前在管控標準、產業布局上一直存在差異。
而今后,這將不再成為問題。高竹新區將以川渝兩地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為基礎,充分銜接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和用途管制要求,編制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對區域管控單元劃定和管控要求進行統一協調,優化空間保護和開發格局。
從這件事便能看出,高竹新區自設立運行以來,一直是以“探索者”的姿態在向前摸索。
“由跨省域的兩地共同出人、出錢、出地,組成統一的新區管理架構,這在全國是首次。”川渝高竹新區管委會發展改革和經濟運行局副局長毛敏說,3年多來,高竹新區先后制定出臺建設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試驗區實施方案、重點改革清單等文件,搭建起具有高竹特色的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創新體系,在跨省域黨建、運行管理、經濟發展等8個領域率先探索出100余項改革成果。
“高竹新區既不沿邊也不靠海,最大的特點就是疊加了川渝兩地的政策優勢,打造服務的高地、成本的洼地。”毛敏說,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高竹新區的獨特吸引力,那便是“政策最優、成本最低”。
而這句話,也很好地被用在了打破看不見的行政區劃壁壘上。
早在高竹新區成立之前,鄰水縣就發揮毗鄰重慶的優勢,發展起汽車零部件產業,但四川企業無法享受重慶的優惠政策。而現在,在高竹新區入駐的企業和落地的項目,可擇優享受四川或重慶的產業扶持政策。
這一點,一直為重慶汽車企業做零部件配套生產的四川欣悅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最有發言權。高竹新區成立后,他們不僅申請到重慶市科學技術局的50萬元研發經費支持,還可以通過跨省域的一體化供電系統,就低價選擇使用兩省市電力。“用電高峰時,每度電能減少一兩毛錢的成本,降幅能達兩至三成。”該公司相關負責人稱。
改善基礎設施企業與“高竹”一起拔節生長
“沒想到以前沉寂的小山坳如今這么熱鬧!”2023年12月28日,四川潤美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凌小明望著窗外的建設場景感嘆道。
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機遇,如今的高竹新區內,昔日荒草叢生的碎石山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巨大的廠房,企業發展也隨之迎來轉機。“之前我們連續虧損了兩年,2023年我們終于‘起死回生’,扭虧為盈。”凌小明說。
2018年初,潤美迪公司從重慶中心城區搬遷至此,主營精密模具設計及制造。
“當時,落后的基礎設施讓我們吃盡了苦頭。”凌小明說,高竹新區距離渝北城區和鄰水縣城均在50公里左右,但都“近而不快”,這種情況下,客戶不愿前來考察,企業招工也困難重重,以致潤美迪公司訂單流失、市場萎縮。
高竹新區建設啟動后,最明顯的變化便是基礎設施的改善。以前只能修到渝北區茨竹鎮的南北大道,很快向新區延伸;G65包茂高速在高竹新區設置了下道口,多條市政道路得以貫通;茨竹鎮衛星水庫的一級飲用水源引流到高竹新區,解決了5000余人的用水難題。
如今,潤美迪公司產值較前些年已有了較大提升,并獲評四川省“瞪羚”企業(指創業后跨過“死亡谷”以科技創新或商業模式創新為支撐進入高成長期的中小企業),其生產的汽車內飾件,主要為長安、紅旗、奇瑞等汽車廠商提供配套。
在高竹新區,像潤美迪公司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目前,高竹新區已累計入駐企業196戶、建成投產89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7戶。80%的入駐企業來自重慶,90%的產品為重慶企業配套,已初步形成以配套重慶汽車制造為主的現代產業集群。
或許,對高竹新區最好的贊美,就是在這里落地生根的企業能與高竹新區一起成長。
推進“一體化”進一扇門辦兩省市的事
高竹新區積極探索跨省域稅費征管“一體化”改革創新,這也是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的關鍵一步。
“多虧了高竹新區出臺的一系列稅收紅利政策,2023年11月給我們減免了17萬元稅費,其中在城鎮土地使用稅上就減免了3萬元,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我們的負擔。”四川渝興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殷光華對高竹新區的各項稅收政策贊不絕口。
2023年,該公司在高竹新區各項稅費政策的疊加優勢下累計獲得稅收優惠近200萬元。“這節省下來的‘真金白銀’,已經用于公司擴大再生產。我們在高竹新區內購買了35畝地作為二期廠房用地,用于新產品的研發生產。” 殷光華的語氣中有著難以掩飾的喜悅。
“之前的城鎮土地使用稅,重慶渝北最低是4元每平方米,廣安最低是2元每平方米。2023年6月,川渝兩地稅務部門按照政策從優原則,將高竹新區范圍內全部鎮街土地使用稅統一標準為2元每平方米。”川渝高竹新區稅費征管服務中心主任潘縉生介紹。
在稅費征管服務中心,來自渝北、廣安稅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已合署辦公。截至目前,高竹新區稅費征管服務中心逐步統一了新區內企業稅費征管、稅費政策、納稅服務、風險應對、稅費監管五大類122個涉稅事項“一體化”即時辦理,一臺機器可同時辦理川渝兩地事項。
政策同標、服務同質,給高竹新區帶來了產業的交融和人流的交匯。
“雖然當時有種種不便,但園區和政府工作人員很熱情,讓我們下定決心留下來。”來自高竹新區一家企業的“90后”負責人胡秀穎回憶起在這里開辦企業的經歷,感慨良多。
2020年底,高竹新區管委會的成立,讓行政機構更為齊備,為了方便園區企業辦理稅費手續和社保,管委會在安置小區外設置了系列辦事機構,這里被胡秀穎和同事們稱為“高竹金融街”:社保、質檢、行政、銀行等機構一字排開,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但胡秀穎很快就不再去“高竹金融街”了,因為隨著高竹新區推行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企業不僅可以在園區內辦理社保、稅費等手續,還可實現四川、重慶相關業務通辦。胡秀穎在重慶的企業稅費發票,可以在高竹新區稅費征管服務中心打印出來。現在,這種服務又升級為“網上辦”和“一窗通辦”。
“目前,全國首個跨省域稅費征管服務平臺已經投入使用。本著政策從優、程序從簡、稅負從輕的原則,我們已實現了川渝兩地53項稅費政策執行口徑統一,建立了兩省新增差異統一機制,后續新增差異也在陸續統一。”潘縉生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