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豪

忙著給手機充電的外賣員、快遞員,靠在沙發上小憩的保潔員,拿著水壺接水的城管工作人員……2024新年伊始,走進重慶市渝中區石油路街道煤建新村社區居委會,“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之家”的標識醒目亮眼。
“他們總是穿梭在路上,沒有固定的休息場所,我們就想把這里變成他們的‘家’。” 渝中區石油路街道工作人員施維說。
針對新就業群體“流動性大、分散性強、聯系面廣”的特點,自2022年5月起,石油路街道黨工委因地制宜,從組織幫建、統籌力量入手,把黨建工作延伸到城市發展最活躍的經絡上,建立暖“新”驛站,推動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拓源提質。
為“小哥”建“新家”
1月22日下午,渝中區石油路街道煤建新村社區居委會門前,外賣配送員熊威停好摩托車,來不及摘下頭盔,便步履匆忙地走了進去。
熊威不是來送餐的,而是來此處歇腳。100多平方米的寬敞房間內,環境溫馨舒適。熊威坐在松軟的沙發上,拿起身旁的礦泉水大口地喝了起來,“跑了大半天,現在是難得的放松時間”。
32歲的熊威從事外賣行業還不到兩年,此前在一個建筑工地工作。比起他在附近租住的那間逼仄昏暗的公寓,這里給他的感覺更像“家”:明亮寬敞的環境、舒適的沙發、免費的飲用水、各式各樣的書籍,還有齊全的家電設備。
“不僅是外賣配送員,快遞員、保潔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有空都會來這里坐坐。”看到不時走進來歇腳的身著各色服裝的人,石油路街道黨工委組織委員何奇很是欣慰,“將這里打造成他們溫馨的家,并逐步推廣,是我們最初的設想和愿望。”
新就業群體的用工模式不同于傳統就業的“以崗位為導向”,而多是“以任務為導向”。用工單位通過平臺隨機派發任務,從業人員沒有相對固定的工作時間、工作場所以及穩定的業緣關系,勞動形態呈現出較大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據不完全統計,這個群體在渝中區大約有2000人。
“2022年5月,渝中區新就業群體黨建聯盟正式成立,這是全市首個新就業群體黨建聯盟。”渝中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為進一步提升對新就業群體的服務效能,渝中區在人員密集的龍湖重慶時代天街分別成立了黨支部、工會、團支部和婦聯,“希望通過這一黨建聯盟,強化黨對新就業群體的領導,加大對他們的關心關愛力度,并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城市基層治理”。
幫“小哥”成“行家”
交談間,熊威講起了一段故事。
2023年9月初的一天,熊威在送餐時因駕駛不當摔倒,右腿瞬間腫脹起來,全身多處被擦傷,疼痛難忍。
然而,僅僅休息了4天,熊威便又投入到工作中。這一天,他接到了一份需要送上9樓的訂單,猶豫片刻,熊威還是點下了接單按鈕。
“本以為會有電梯,然而到了樓下才發現,這棟樓沒有電梯。”熊威苦笑著回憶,他當時給客戶打去電話,說自己到樓下了,但前幾天摔傷了,爬樓不便,希望對方能往樓下走幾步來取餐,同時他也盡快上樓。
對方沉默著掛斷了電話。熊威沒多想,忍著疼開始爬樓。最終,熊威在7樓將外賣交到客戶手中。
幾個小時后,熊威發現,他被剛才的客戶給了差評,理由是“未將餐品送到指定地點”。
熊威看著手機沉默了。“差評罰款事小,但按照公司規定,一周內收到的差評超過3次會被直接辭退。”熊威委屈地說,類似這樣的投訴,對外賣員而言如同家常便飯。
回到家后,孤獨和煩悶再一次涌上心頭。忽然,腦海中浮現的一句話,頓時令熊威心情舒暢不少:“不要與自己過不去,不要和無法決定的事過不去,自己的心情最重要。”
這是熊威2022年參加一場活動時記下的,那是在石油路街道時代天街黨群服務中心為新就業群體開展的一場心理健康關愛活動。
“外賣員心理壓力大,很多是單身獨居青年,很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石油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李真真介紹,依托暖“新”驛站,石油路街道特地為“小哥”們開展了騎行技能及交規培訓、心理健康輔導、法律援助咨詢等活動,“逢年過節,街道也會將轄區內的新就業群體組織起來,讓大家多參加社會活動和志愿服務,讓他們受到關愛、學會關愛”。
這樣的嘗試并非個例。渝中區的暖“新”驛站如今已增加到30個,這意味著總面積23.24平方公里的渝中區,幾乎每平方公里都有一個站點。
一個個有活力的平臺式站點,讓新就業群體能隨時隨地感受到 “來自組織的溫暖”。
請“小哥”當“管家”
2023年夏日的一天,快遞員袁波和往常一樣奔波在派送快遞的路上。
袁波來到石油路街道新影村康翔花園1棟,剛一上樓,他就聞到一股煳味。袁波霎時間警惕起來,跟隨氣味四處搜尋,透過一戶人家的防盜窗,他發現房間里堆放的雜物因高溫持續烘烤正冒出縷縷白煙,火勢一觸即發。
“遭了,要起火!”袁波放下手中快遞,猛烈拍打房門,但無人應答。于是,袁波立即撥通了社區的電話報告了情況,掛斷電話后,又通過“智慧石油路”微信公眾號上報了事件。大約10分鐘后,社區微型消防站的消防隊員趕到現場,成功化解險情。
據袁波說,他承擔的職責還真不少。除了是一名快遞員,他同時還擔任渝中區時代天街新就業群體黨支部書記、“小巷管家”。與他同為“管家”的“小哥”在石油路街道約有30人。“‘小巷管家’都是轄區新就業群體中熱心公益的人,我們發揮他們走街串巷、分布廣泛的行業優勢,鼓勵他們以‘隨手拍’的方式直報基層治理的各種問題線索。”李真真介紹,“小巷管家”在平日里向社區上報環境衛生、安全隱患、突發事件等情況,參加文明勸導、愛心接送等志愿服務,“這是一支基層治理的新生力量”。
“小到亂丟垃圾,大到監督社區干部作風紀律問題,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反映!”袁波說著,飛快地點進“智慧石油路”微信公眾號,頗有些驕傲地展示起他積累的積分,“這些積分可以用來兌換風扇、保溫杯等生活用品,大大方便了生活。”
通過“小巷管家”這樣的基層治理“移動探頭”,新就業群體融入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正變得“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