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關注
直播改變了文物的數字表達方式,“賞文物”“逛文創”“聽解說”成了用戶足不出戶的個人文化活動。文物直播融入個體性文化參與,推動對歷史的詮釋從宏大敘事轉向個體敘事,成為以人為中心的“生活化歷史故事”。
從“描繪物”到“關注人”,直播敘事視角的轉換,將文物承載的文化價值具象化為勞動人民的生活故事與實踐智慧。這種“由下及上”地探尋文物背后“個體化”生活元素的敘事方式,建構起普通人的敘事視角,增強了歷史的親近感。徐州出土的漢代彩繪陶俑形色各異,直播中,主持人抓住男性陶俑色彩艷麗這一特點,以漢代男子也愛置妝、涂紅唇的歷史故事道出陶俑特點的由來,不僅巧妙地展現了文物厚重的歷史價值,還找到聯通古今的“話題點”。
文物直播常常以個體的行為活動為敘事線索,完成對文物故事的表達,讓文物“動起來”,實現直播的動態化敘事。游客打卡式、快閃表演式和合作尋寶式等直播敘事結構的設計,圍繞人的行動軌跡勾勒博物館文物的全貌,通過移步換景、設置懸念、任務驅動等方法,直播故事情節也變得“因人而異”。吐魯番博物館采用“講解員+學生參觀”的搭配方式,講解員在帶領學生“尋寶”的過程中完成整個直播敘事,改變了以往僅由講解員或主持人講故事的單一模式。青年學子等人物元素的嵌入,將個體化視角融入公共文化議題中,既豐富了文物故事的內涵,也讓直播變得更加生動與“接地氣”。
(節選自《文物直播何以深入人心》,“中工網”2023年10月29日)
◆熱點解讀
作為技術基礎,直播提供了便捷的文化接入方式,降低用戶的準入與使用門檻,增強其文化獲得感。作為藝術表達手段,直播找到了用戶的審美需求點,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體驗模式。換言之,文物直播構建出新的知識生產場域,并以別開生面的方式培養用戶的歷史感知力,引導用戶的審美價值取向。
◆思維延伸
你去過附近的博物館嗎?有沒有想過為某件展品進行一場直播?請以“? ?的故事”為題,完成一篇與文物有關的作文。要求:將題目補充完整;角度自選,立意自定;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