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崢
照應也叫呼應,指文章前后內容的相互關照,即前文提到的內容,后文要有著落;后文講到的情節,前文要有交代。依據照應位置的不同,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題文照應、首尾照應、前后照應。恰當使用照應手法行文,可使文章結構嚴謹,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內容,感受作品所傳達的情感,從而增強作品的連貫性。
左讀經典
1.我和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钡人谋秤盎烊雭韥硗娜死?,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節選自朱自清《背影》)
2.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
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
……
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
(節選自宗璞《紫藤蘿瀑布》)
3.只說林沖就床上放了包裹被臥,就坐下生些焰火起來。屋邊有一堆柴炭,拿幾塊來生在地爐里。仰面看那草屋時,四下里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林沖道:“這屋如何過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喚個泥水匠來修理?!毕蛄艘换鼗?,覺得身上寒冷,尋思:“卻才老軍所說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來說?”
……
便去包里取些碎銀子,把花槍挑了酒葫蘆,將火炭蓋了,取氈笠子戴上,拿了鑰匙,出來把草廳門拽上。
……放下花槍、葫蘆在雪里,恐怕火盆內有火炭延燒起來。搬開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時,火盆內火種都被雪水浸滅了。
……
正吃時,只聽得外面必必剝剝地爆響。林沖跳起身來,就壁縫里看時,只見草料場里火起,刮刮雜雜著。
(節選自施耐庵《水滸傳》)
右寫作文
用筆墨畫出責任
◎尹詩怡
落筆,抬袖,一抹墨黑、一點桃紅、一勾月白,一幅承載著責任的水墨畫就此徐徐展開。
剛開始學水墨畫時,我并不情愿,因為比起色彩深沉的水墨畫,我更喜歡色彩亮麗的漫畫。學了一段時間后,我才發現水墨畫的美,以及它背后所蘊含的深意。
學習水墨畫并不難,但要畫好卻很難。需要注意整體的構圖、顏料的濃淡、落筆的輕重、色彩的搭配,還要注重創設的意境和投入的情感,可以說,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我坐在桌前,看著老師今日布置的作業,愁云滿面——這幅水墨畫對現在的我來說實在太難了,可是沒有辦法,我必須完成它。
這是一幅由墨黑、桃紅、月白構成的畫作。
當我在畫墨黑時,我想到了堅韌挺拔、向天邊伸展的樹枝,隱在云霧中看不太真切的高大的山峰,還有停在枝頭吟唱的鳥兒。一筆一畫、一點一墨我都精心把握。
當我在畫桃紅時,我想象著那樹盛開在寒冬中的梅。桃紅色的墨水沁入宣紙,留下一抹艷麗的紅,將梅妝點成了“凌寒獨自開”的孤傲美人。透過這點紅,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如梅般堅韌的歷史人物。
當我在畫月白時,只有一點淡淡的黃、淡淡的藍映在天空的一角,原本深邃的天空瞬間染上了空靈的意蘊。透過那朦朧的月光,嫦娥仙子在夜空中翩翩起舞。
我認真作畫,似乎有一種力量把我牢牢地固定在座位上,連媽媽叫我吃飯都沒有聽到。畫錯了,就精修或是重新開始。直到太陽從高空落到了地平線,蔚藍的天空染成了紫紅色,落日的余暉灑在宣紙上和我的肩頭,我才終于落下了最后一筆。
這幅水墨畫超出了我原有的水平,但我卻將它完完整整地以自己最好的狀態畫了出來,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在不斷的練習中,我逐漸領略到水墨畫的美——水與墨交響,焦、濃、重、淡、清,交織融合,大江大河躍然紙上,傳承千年而不朽,記錄著中華文化的點點滴滴。
傳承中國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我將以自己為筆、以行動為墨、以一生為紙,畫下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之花。
【湖南長沙市怡海中學】
◆點評
習作開篇,小作者寫自己不情愿學水墨畫,卻在不斷的練習中發現了其中的意義,從而引發讀者思考。而后不斷地點題:“似乎有一種力量把我牢牢地固定在座位上”“傳承中國文化……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將以自己為筆……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之花”,首尾相呼、前后照應,對習作的主題進行深化。同時,小作者運用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畫中的色彩和作畫的過程,一幅飽含小作者心血的水墨畫就此躍然紙上。
◆賞讀
這里說的“照應”既是一種寫作方法,又是一種結構模式,恰當使用,可使全文構造嚴謹、脈絡清晰、渾然一體。
選段一講述的是作者去外地上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并為他買橘子的故事,而令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父親為他買橘子時在月臺爬上攀下時的背影。平凡的事件中,自然呈現出父親對兒子的關懷與愛護。開篇即點題,對父親的背影進行了描寫:“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接下來,文中還有兩次點題:“……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結尾再次提及父親的背影:“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全文緊緊圍繞“背影”展開,與正文相照應,猶如日月合璧。
選段二寫于作家宗璞非常悲痛的時期。她徘徊于庭院中,見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睹物釋懷,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開篇“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與結尾“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形成照應,先是引導讀者關注紫藤蘿花的盛況,然后點明了自己被紫藤蘿花感動后的行動,感悟到了生命的活力與永恒,從而振奮精神,闊步向前。
選段三是《水滸傳》中的經典片段。文中多次出現“火”這一物,先寫林沖因天氣嚴寒坐下生火,但這并不是后文失火的原因。下文“蓋炭火”“搬開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時,火盆內火種都被雪水浸滅了”兩處細節描寫與前文相照應,從側面體現了林沖細心、謹慎的形象。而后文中“草料場里火起,刮刮雜雜著”這一情節則暗示了失火的原因。行文中“火”的互相照應,使情節環環相扣,推動故事走向高潮。
◆借鑒
1.擬寫小標題。要想讓題目與正文形成照應,擬寫小標題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寫作時,最好選取結構相似的小標題,同大標題有機結合,相互照應,使作文主旨得到有力的表現。
2.呼應首和尾。首尾呼應,瞻前顧后,可使習作前后貫通。
3.抓住小細節。寫作過程中,同學們可以通過描述某一特定的細節,如人物的衣服、裝飾品、語言或某個地方的環境等,在后續的情節中再次提及或進行解釋,形成細節照應的表達效果,從而增強讀者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