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徽
中心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達的貫串全文的核心,是文章的靈魂。中心的表現形式可以由作者直抒胸臆地表達出來,也可以隱藏在字里行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但不管采用哪種形式,都要做到中心明確。
如何達到這一要求呢?那就要緊扣中心選材。
一、選材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即以“我”為選材的主體和中心,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如《濟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寫自己在濟南過冬時的真實感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回憶自己小時候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發生的趣事,《散步》則是作者記敘一次散步時發生的故事及引發的思考與感悟。
2.真實性原則:即作文所選的題材必須是真實的,不能根據題目的要求胡編亂造。現在很多同學因為找不到寫作素材就生編硬造,導致寫出的內容缺乏真情實感,很難得到高分。如《秋天的懷念》一文,作者史鐵生回憶了母親身患重病卻隱忍不說,依然小心謹慎地照顧“我”的情緒,直到母親去世后,“我”才幡然醒悟的事情。文章沒有華麗的語言,完全是靠真事真情打動讀者的。當然,真實性原則并不是說不能進行藝術的組合、提煉或創造,而是說作品要能體現對生活的感悟與啟迪。
3.典型性原則:即所選的題材要能深刻、完整地反映所寫內容的本質特點或文章中心,對那些與中心主題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材料應舍去。魏巍在《我怎樣寫“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說:“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來說明本質的東西,給人的印象是最清楚明白的,也會是突出的。”
二、選材的方法
作文選材除了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外,還要講究一定的方法。那些名家名篇的選材看似不著痕跡,實則有著非常嚴密的思維,技法與題材結合得天衣無縫。
1.照應法選材。所謂照應,就是在一篇文章中讓重要的內容在前面提到,于中間或結尾再次進行補充回應或作進一步的交代說明。如《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一文,開頭寫了聞一多先生最經典的兩句話:“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在列舉了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和詩人研究唐詩、楚辭取得碩果的事例后,作者直接用一句話照應開頭:“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這樣選材,不僅照應了聞一多先生做學問時只做不說的特點,還總結并再次呼應、強化了這一特點,自然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很多同學寫作文時往往會犯題材與中心不照應的毛病。比如:寫同桌是一個內心充滿陽光的人,可所選的題材卻與“陽光、開朗”沒有什么關聯,這樣會出現題材與中心兩張皮的問題,導致中心不突出。
2.對比法選材。即把兩個相反、相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通過比較,突出某個方面的特點。如《鄧稼先》一文,為了突出鄧稼先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孕育出來的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這一中心,作者把他和美國的奧本海默進行了對比,雖然兩個人都在原子彈設計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但他們的性格和為人卻截然不同——奧本海默鋒芒畢露,鄧稼先卻忠厚平實,通過對比,使鄧稼先的性格特征與思想品格更為突出,人物形象更為鮮明。再如鄭振鐸的《貓》也運用了對比手法來選材,通過對三只貓不同的來歷、外形、性情、地位、結局的對比,突出了第三只貓的死給作者帶來的內疚與反思。
對比手法是一種不錯的選材方法,同學們可以適當使用。比如,為了突出某位同學心胸寬廣的性格特征,就可以把他與其他人對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的不同態度與做法進行對比,從而突出其心胸寬廣的特點。
3.襯托法選材。襯托是指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的特點,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起到烘云托月的效果。用類似的事物襯托叫正襯,用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襯托叫反襯。如《秋天的懷念》一文,作者就很好地運用了反襯的手法選材。同樣是患病,母親是隱忍著不讓子女知道,作者卻性格暴躁、亂發脾氣;母親首先想到的是子女怎么辦,完全不顧自己的感受,而作者卻只想自己的痛苦而不顧母親的感受。文章用作者的無知和任性反襯出了母親的隱忍與偉大,讀后讓人感動。
當然,同一種事物在不同的情境中可以襯托不同的中心,關鍵在于怎樣安排。比如:鮮花可以正面襯托心情的美好與生活的幸福,也可以反面襯托不愉快的事情;暴風雨可以正面襯托遇到的困難與心情的沮喪,也可以反面襯托“陽光總在風雨后”的積極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