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怡
爸爸沒有散文詩,但裝在他口袋里的軟皮本上卻寫滿了他作為父親的故事,記載著一個家庭的柴米油鹽。
爸爸只有小學文化,平常若記錄一些較難的字,常常會翻閱角落里的那本字典。他不太識字,查字典,有時折騰好久也找不到對應的字。我自是不知道這些的,平時忙于學習,很少過問家里的事。媽媽說,爸爸倔得很,家里每天的支出都要當天記錄下來才肯安睡。每晚我睡覺的時候,他就坐在客廳的木桌前,借助他給我買的臺燈發(fā)出的昏黃的光,翻弄那本老舊的字典,認真記錄著家里當天的支出與收入。
爸爸是為別人打工的,每天要忙很多事情,總要很晚才能回家,所以陪我的時間很短。在我人生的大段時間里,都找不到他的蹤影。我們漸漸有了隔閡,仿佛有一堵墻立在我與他之間,就這樣,他慢慢地成了我生命里的一個名為爸爸的陌生人。
深夜,我去廚房喝水,看到那點昏暗的光勾勒出了他略顯佝僂的背影,莫名有點恍惚。黑黢黢的臉似乎要融化在黑暗里,是兩鬢的點點白發(fā)把他和黑暗分離開。他發(fā)現(xiàn)了我,難見的窘態(tài)讓他有點措手不及:“爸爸打擾到你了?”他像個犯錯的小孩兒,手不停地在字典上摩挲。
我愣住了,機械地點點頭又搖搖頭,一時間不知該怎樣接話。他似乎也不知該說些什么,關(guān)了那盞臺燈,起身離開了。從廚房出來后,我還是沒忍住去了那張木桌旁。
打開那盞燈,一個小小的黑色軟皮本靜靜地躺在桌上,旁邊是那本翻得有些破舊的字典。看著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跡和諸多錯別字,我心中五味雜陳。一頁紙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除了日期還有那些為家中添置的物品、許多我記不得的小物件,我生病時買的藥,給我買的臺燈以及一天里換了三次尺寸的水管……那些我習以為常的事物,其實背后是爸爸多年積累下的生活經(jīng)驗。水管漏了,爸爸買來修;門把手壞了,爸爸買來換。自打我記事以來,他似乎總能買到合適的東西來修補我們不大不小的家,而我卻不以為然。
我的爸爸雖然沒有散文詩,但他常常帶在身邊的軟皮本中卻裝著無窮無盡的故事。要想讀懂,可能需要我用一生的時間。
【山東陽信縣河流鎮(zhèn)中學七年級(1)班】
◆點評
有首歌的名字叫《父親寫的散文詩》,而小作者的爸爸雖然沒有如歌詞中的父親一樣散文詩般的日記,卻有一個黑色軟皮本,里面記錄了與家庭有關(guān)的各項收入支出。雖然小作者的爸爸的文化水平很低,但他依然借助字典,孜孜不倦地記錄著,體現(xiàn)出她的爸爸為了打造這個小家庭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倒數(shù)第二段,當小作者看到爸爸的軟皮本里記錄了什么后,“心中五味雜陳”,說明小作者體會到了爸爸的不易。不知不覺間,她與爸爸的距離不再遙遠……
(趙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