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晨

2014 年10 月,西非布基納法索的民怨沸騰,上百萬群眾走上街頭抗議,罷工、游行及暴動在各地發生。總統龔保雷在鐵腕支配政局27 年后,最終下臺并流亡鄰國科特迪瓦。金融專家卡波雷在次年舉行的大選中獲勝后,顯然缺乏龔保雷對北方穆斯林社會的掌握,布國未來的最大挑戰將由龔的專權問題,轉為如何扼制原教旨圣戰組織的擴張。
卡波雷由于無能對付圣戰組織,在2022 年初遭軍方政變罷黜,但政變領袖達米巴中校執政8 個月后,再遭易卜拉欣·特拉奧雷中尉推翻。這位年輕的中尉成為新的國家元首后,似乎比卡波雷或達米巴中校都更有群眾魅力,他的風格及言論有意喚起人們對布國最著名的革命家—托馬·桑卡拉的記憶,他也將桑卡拉明訂為布國的民族英雄。
特拉奧雷雖然標榜承繼桑卡拉的精神,但桑卡拉已經是歷史符號,今日現實中的人與事也必然有所不同。桑卡拉面對是如何堅持理念推進社會改革,然而壯志未酬身先死;特拉奧雷陷入的則是嚴峻的反恐戰爭,悲慘的殺戮及仇恨正在布國越演越烈。
桑卡拉是個試圖超越諸多既定框架的革新者。他出身莫西族與富拉尼族之間的通婚族群,因此在布國社會屬于血統不純粹的身份模糊者。他的家族背景帶來基督教及伊斯蘭影響,但后來卻成為唯物主義者,能將列寧的《國家與革命》與《圣經》及《古蘭經》相提并論而不覺違和。他與蘇聯及卡扎菲的利比亞雖有所來往,又為了避免成為附庸而保持距離。
諸多超出常軌道的做法,使得桑卡拉能夠超越狹隘的條條框框。一個常被提及的例子就是他將布國原本的國名“上伏塔”改為“布基納法索”。“布基納”與“法索”兩詞分別取自布國的兩種主要語言,前者是莫西語的“正直者”之意,后者在迪烏拉語中指“祖國”,這一國家名稱本身就意在體現布國的多元,跨越部族的界線。
為了提升男性的性別意識,桑卡拉發起全國男性每月一次的“市場購物日”,要讓男性對上市場買菜不再陌生;由于沙漠化是布國的嚴重問題,他首倡在薩赫勒干旱地帶種樹的綠色長城計劃,并動員全民栽植樹木;為夯實經濟主權,他推動糧食的在地生產及消費,提倡人民穿著本國布料服飾。
桑卡拉對政治涉及的暴力有著不同尋常的思考,在1985 年一次著名的受訪中,他被問到如何面對反對自己的人,他的回答清醒而誠實:在戰場上或許只能盡速結束對方生命,減少其無謂的痛苦;在一般的情況下,應該給予敵人機會,期待對方知道彼此即使意見不同,仍然可以就事論事地討論。他甚至釋放了一些曾囚禁甚至準備殺害他的敵人。
一種以清醒超離盲目桎梏的態度,似乎貫穿著桑卡拉的思考及行事,但是也使得這個人未曾建構有力的靠山及利益聯盟。1987 年刺殺并推翻桑卡拉的龔保雷更凡俗,戴著勞力士表,愿意與各種商人及酋長打好關系,他反對桑卡拉這個曾經的密友在堅持理念中變得越來越遠,決定自己取而代之。但或許桑卡拉也早已有所預料,只不過視死如歸。
在貧困、遭遇國內外反對、識字率僅有8% 的布國,桑卡拉或許從來沒有機會成功,但他當年的努力即使曾被壓制,也在今日持續被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