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建立全國統一的慈善大數據平臺,促進慈善捐贈和救助數據共享,助力和推動全行業數字化建設。立足新發展階段,面對中國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數字慈善正在用“看不見的手”,悄然參與財富“第三次分配”,填補“不平衡”“不充分”的落差,助力共同富裕。
(一)打造慈善數據共享機制,推出信息化慈善平臺,實現慈善信息精準匹配
一是建設數字慈善底座,提升運營效能。數字化平臺能夠通過去中心化手段,鏈接多方資源,推動“人人公益”從籌款深化到公益服務環節,也進一步推動公益理念和公益價值的體驗式傳播。公益組織需要建立自身業務適配的“數字底座”,減少高重復、耗時長、價值低的日常流程及內部管理工作,實現跨部門流程協同與數據共通,最大化運營效率和體驗。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例,數字化技術為其提供更高效率的工具,進一步突破公益事業的人力、物力限制,搭起資源、產業鏈間的橋梁,突破各公益組織“單打獨斗”的瓶頸。二是打造慈善數據共享機制。由于數字慈善在黑龍江省各地方的發展水平不同,慈善平臺各異,形成一定的數據孤島,迫切需要構建部門聯動、政社協同的數據共享機制,實現供需信息精準匹配。運用大數據技術,讓慈善信息能在同一個平臺上呈現,優化網站頁面,合理布局功能模塊,增強互動性,發揮數字慈善的流量效應,擴大慈善項目參與的覆蓋面,讓公眾能及時了解實時捐贈信息開展慈善活動。同時,加強統一認證端口的開發,實現統一身份認證和登錄,改善用戶體驗。運用統一數據庫或數據統一接口,讓數據多跑路,實現各職能部門數據共享,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完成慈善項目的精準匹配,實現精準慈善幫扶。三是提升慈善信息精準匹配性。在符合用戶隱私保護的基礎上,數據共享可幫助公益組織建立與捐贈人的私域關系,推動捐贈人維護從簡單標準化的推送信息到個性化的精細維系,實現捐贈前的廣泛觸達與捐贈后的價值服務,緩解捐贈人流失率高、復捐率低等維系難題。公益組織能夠了解捐贈人畫像、追蹤捐贈旅程行為軌跡等數據,實現精準識別目標捐贈人的數據基礎。通過平臺功能支持或者建立公益組織的直達渠道鏈接,實現對于目標捐贈人的定制化和自動化內容觸達,促進復捐及更具歸屬感的信任關系。
(二)構建數字慈善管理機制,科技賦能慈善監管,提升數字慈善公信力
一是創新數字慈善管理機制。做好慈善事業,必須在制度上做好保障,構建數字慈善規范管理機制,提升數字慈善公信力,讓更多的公民信任慈善,愿意慈善,更好實現人類的互助效應。通過構建移動“指尖慈善”,實現慈善行為長效發展機制。由于智能手機越來越普及,可以借助移動手機,開發統一的慈善二維碼、小程序等移動指尖慈善App,讓人們可隨時通過手機App或微信小程序搜索慈善項目,便于慈善行為隨時隨地開展,助力慈善行為的長效發展。二是強化數字慈善監管。要重視企業的互聯網慈善探索,適時將其納入民政或市場監管部門的評估體系。相關機構應協調好與各利益相關方的社會責任關系,適時成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機構、評估機構和協調結構。民營企業、商協會、工商聯等相關機構,可設立獨立的社會責任委員會,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建設。應盡快出臺針對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的指標體系和分析模型;在涉及民營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建設和立法方面,也應該借鑒市場監管部門和金融部門的經驗,促進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三是提升慈善組織公信力。慈善組織公信力直接影響社會公眾參與慈善的積極性,直接決定慈善事業發展的進程。要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款物捐贈、使用方向以及項目落實情況的實時跟蹤反饋,確保慈善信息“一目了然”,消除公眾的不信任情緒,提高慈善公信力,加強公眾的參與感。
(三)優化數字慈善回饋機制,創新慈善項目宣傳和設計,提升公眾參與慈善熱情
一是在觀念理念方面,提升公眾參與慈善熱情。要改變公眾對“慈善是富人的行為”的片面認知,加強引導和慈善文化宣傳,構建數字慈善回饋機制,引導公眾積極參與慈善,提升公眾向善的熱情。此外,公益組織、團體也應該主動積極地擁抱數字化,在數字時代,數字公益應該成為企業的必修課而不是選修課。通過舉辦數字公益節等活動,聯動慈善組織、愛心企業、新聞媒體、社會公眾等共同參與全民公益活動,營造充滿地域特色的公益氛圍,協助打造地方公益嘉年華品牌,讓更多企業和群眾有機會了解和參與公益,營造人人慈善氛圍。二是優化數字慈善項目,實現多元化慈善機制。拓寬數字慈善行為方式,豐富數字慈善內容,探索創建以“共同富裕”冠名的數字慈善項目或慈善活動,打造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數字慈善品牌,吸納更多的慈善資源,針對精準幫扶,創建如大病救助項目、鄉村振興項目、希望工程項目、互助養老項目等數字慈善項目,吸引廣大居民積極參與數字慈善項目;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互聯網公益慈善基地建設,構建“云上慈善大腦”,通過云上公益慈善大腦,實施科學技術幫扶,助力工業、農業、制造業等產業發展,提供致富手段和方法,推動慈善項目落地基層等。借助直播、短視頻等流量紅利平臺,公益傳播參與方式及敘事模式發生轉變,視頻內容生動直觀,互動性強,提升用戶代入感和共情感。
(四)完善數字慈善保障機制,以人為本,推動數字慈善填補“不平衡”“不充分”落差
數字化為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搭建了新的橋梁。區域層面,當前互聯網和數字化發展非常迅速,但城鄉之間仍然存在數字鴻溝。要彌合數字鴻溝,降低參與門檻,共建人人可參與的數字公益,助力困難群體共享數字文明。通過數字公益建設促進城鄉互動、彌合城鄉差異,通過數智公共服務對鄉村進行數字化改造,改善鄉村公共服務資源和方式,共享資源、共享利益、共享價值。政府可牽頭組建由65歲以上老年人構成的“智慧養老體驗官”,通過對各類智能化設備、軟件和服務的體驗,提出改進意見和措施;在部分小區探索“物業+養老”居家養老模式,盤活小區內閑置房屋,物業公司在做好基本保修、保安、保潔、綠化工作基礎上,增加一項養老服務,在小區內形成“抱團養老”,為老年人提供“點菜式”便捷養老服務。同時,物業提供輔具租賃服務,智能平臺實時獲取智能可穿戴設備數據信息,即時數據反饋給家屬和后臺,破解老人護理難題;針對山區鄉鎮,搭建數字養老云平臺,云平臺實時獲取老人生活環節中的智能設備數據,匯總分析形成轄區內老人年齡和性別比例、分布情況,生成老人們的實時健康檔案、體征數據、健康智能評估、居家養老智能監護等情況。在云平臺基礎上,形成“社區+服務機構+監護人”三方聯動模式,以兜底形式提供嵌入式居家服務,智能設備、監護人、服務機構通過聯動,實現人員和服務的力量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