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呈

重讀王小波的早期作品《綠毛水怪》,我有一個新的感想:這個小說寫的,不僅僅是以前我以為的對知己的錯過,還暗藏了一個烏托邦夢想。
主角陳輝和妖妖上小學五六年級時,就是被老師評價為“復雜”的那種聰明孩子。兩個人惺惺相惜,小學畢業后失聯,七年后重逢,相愛,之后再次失聯。后來,等陳輝回到北京,得知妖妖去世。
于是他到山東老家,在海邊一個公社當廣播員。
既然是在海邊,也就難免經常游泳。妖妖據說就是溺水去世的。有個晚上,陳輝又去游泳,竟來到海上的一片礁石叢,那其實是一片足有兩畝地的怪石堆,幾乎像一個小島。
綠毛水怪就是這時出現的。它們全身墨綠,“就像深潭里的青苔,南方的水螞蟥”,樣子跟人基本一樣,只是多了一樣東西—形狀像“蝙蝠翅膀”,一米多長,可以攀爬。
看到這里覺得有點匪夷所思,一個明顯的童話緩緩升起,接下去的情節也并不令人意外:妖妖就是這些綠毛水怪中的一員。他們又相遇了,男女主角重逢了。
接下來的情節發展,其實也在意料之中—有種藥可以讓陳輝變成綠毛水怪,兩人約定第二天再在這里碰面,妖妖把藥帶來。但陳輝回去后就發了高燒,第二天無論如何都無法來赴約,他再次和妖妖失聯了。
這一次的失聯就是終生的。那么,妖妖最后的出現,就是為了告訴陳輝重逢的價值以及珍惜的必要性嗎?妖妖留下的紙條說“你不該騙我的”,知己之間生出被騙的猜疑,世間最痛之事,莫過于此。
我只是覺得,對陳輝而言,這些綠毛水怪也展示了一個烏托邦,那里的生活,甚至比人類的生活更高級,更有意義。
他們這樣描述:海里除了劍魚,什么也及不上他們的速度,鯊魚也不是他們的對手。他們吃得很好,“當然比不上路易十四”,但吃還不是主要的,主要是他們的精神生活也很好。北美的五大湖區去過;剛果河、亞馬孫河,他們差一點游到源頭;他們還曾飛到威尼斯的鉛房頂上,曾看見過海底噴發的火山、地中海神秘的廢墟。海底有無數的沉船是他們的寶庫。
他們中間有學者。第一個遇到陳輝的綠毛水怪這么描述:“我在海中碰上過四個劍橋的大學生,五個牛津的。有一個家伙還邀我們去看他的實驗室:設在一個珊瑚礁的山洞里?!?/p>
就像游牧民族在草原上馳騁那樣,他們三五成群地在大海里漫游。也有人在海底某處定居,搞科研,他們甚至有相當規模的工業、相當規模的城市,有人制造水下獵槍,有人會冷鍛蓋房子的鉛板,有人給水下城市制造街燈。甚至有人在研究和陸地打一場核戰爭的計劃,作為一種有備無患的考慮。
最后這個綠毛水怪說:“今天晚上我們要到濟州島東面的巖洞音樂廳去聽水下音樂會呢?!闭f完就告辭了。
這一切對陳輝的吸引,就不僅僅是對妖妖的愛,還有對陸地生活帶來的失望的填補。
這讓我想起了著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我有不充分的理由,懷疑王小波受到了凡爾納的啟發。
尼摩船長出于對陸地生活的憤怒,在海底構建了一個烏托邦:大海提供的衣食住行的方便,無非只是凡爾納的科幻天才的一種展示。
礦物、植物和動物在大海中的豐富程度,完全不亞于陸地。大海能提供一切日用品:海藻能提煉糖,大海里有銀蓮花果醬,身上的衣服是由一種貝類動物的足絲織成的,床是用大葉藻制成的;甚至能提供極好的煙草,比最好的哈瓦那雪茄還要好。這里的生活質量,絲毫不亞于陸地上的。
更重要的是,在尼摩船長的鸚鵡螺號船上保存著最頂尖的人類文明的書籍、音樂和畫作,這里有一萬兩千多本書,這些書是他們同陸地的唯一聯系。在這些書之后,他認為,人類就不再思索、不再著述了。人世間的那個世界對他來說就不再存在了。
這些書,是用各種文字撰寫的科學、倫理學和文學,有各種學科的論文集和大量的博物學著作,但沒有任何一本政治經濟學方面的書籍。
船上的船員盡管來自各個國家,但他們擁有新的統一的語言。在他們之間,不會存在語言障礙。
他們還有嚴格的葬禮,這說明他們擁有文明社會的各種禮俗規范。他們之間沒有戰爭,沒有傾軋,相比于陸地生活,他們的先進之處并不僅僅在生產力方面,還在于整個社會的公信力和平等自由,以及每個人的尊嚴。
人們在海面互相廝殺,但到了海面以下10米的地方,他們的權力就使不上了,他們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人只有在海洋里才是獨立的?!边@是尼摩船長的原話。
所以,如果簡單地認為《海底兩萬里》寫的是尼摩船長的傳奇故事,講述他因個人恩怨而避世隱居,甚至認為這本書只是科幻題材上的開啟性創造,是優秀的兒童讀物,那真的是矮化了這個故事。
但《綠毛水怪》有所不同,妖妖變成綠毛水怪之后,明顯地開始輕視和懷疑所有的人類,包括陳輝。曾經的愛人因為物種不同,也因言而無信,不再心心相印。從這一點看,《綠毛水怪》有著更悲哀的質地。
《綠毛水怪》是王小波的小說處女作,從中可以一窺作者創作的源頭及其后續的發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