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
當了7年婦科醫生的她,居然轉行成了一名“森林醫生”。每天待在深山里,在爬山下山中呼吸著清甜的空氣,她就感覺很幸福。從事森林病蟲防治檢疫工作近30年,張雪杰的足跡踏遍了西峽縣400多萬畝森林的每一個角落……
張雪杰1988年從西峽縣衛生學校畢業后分配到田觀鄉衛生院上班,主要工作是接生和護理嬰兒。在鄉親們心里,張雪杰就是他們信賴的“白衣天使”。
張雪杰的父母在縣城生活,老兩口身邊無人照顧,便動員張雪杰調回縣城。當時,西峽縣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以下稱森防站)缺少人手,1995年10月,張雪杰便從鄉衛生院調了過來。
剛到森防站那會兒,張雪杰工作不在狀態,師父封光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一次,張雪杰查閱資料時,看到“松墨天牛”的字眼,便問師父:“這個‘松墨天牛’是新物種嗎?”封光偉笑著說:“這個‘松墨天牛’是‘松褐天牛’的別名,它們是同一個蟲子啊!”然后,他又意味深長地說:“小張,平時得加強學習喲,不然會鬧笑話的!”師父的話讓張雪杰深感羞愧。
接下來的一件事更讓張雪杰的自尊心深受打擊。有一次,張雪杰被站里派到林業局學習。局里分管領導見到她,隨口問了句:“站里怎么派你來了?”領導這句看似無意的話卻讓張雪杰大受刺激,她覺得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病蟲防治是門大學問,自己雖是門外漢,但可以通過學習,用知識來武裝自己,不然就會在工作中被淘汰。
從那以后,張雪杰像變了個人似的,每次進山調查,她都跟在師父后面用心記,用心聽。工作中她堅持向林業老專家、基層一線群眾虛心學習,很快她就能識別全縣200多種主要植物種類,掌握了10類80多種病蟲害發生規律,業務上的蝶變讓同事們對她刮目相看。
對病蟲防治認識越深,張雪杰越覺得自己的專業知識欠缺。1997年,河南農業大學林業生態環境管理專業招收大專生,學費、報名費2000多元,雖然當時張雪杰的工資僅有幾百元,但她毅然拿出不多的積蓄報了名。
當時,張雪杰和6歲的兒子在縣城租房住。白天她從山里調查回來,把孩子哄睡后,無論多么疲憊,都要堅持看會兒書,哪怕是洗腳的空當,她也要背幾個英語單詞。功夫不負有心人,1999年,張雪杰一舉通過了大專自學考試,拿到了畢業證。
“為了順利畢業,我一下子瘦了近3公斤,那兩年我沒白天沒黑夜地學習,總算得到了回報!”講到這里,張雪杰欣慰地笑了。
拿下大專文憑后,張雪杰理論結合實踐,積極探索森林病蟲害防治的科學方法,創造性地開展了監測調查、生物防治、化學防治以及植物檢疫等工作。張雪杰常年深入基層進行有害生物調查,及時掌握病蟲發生趨勢動態,準時發布信息。每到一處,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她為“森林醫生”,張雪杰用實力贏得了大家的認可。
張雪杰還報名參加了華中農業大學園林本科的函授學習,3年后拿到了本科文憑。2014年,張雪杰被提拔為副站長,評上了高級工程師。多年來,她不斷拓寬學習領域,自修了經濟林栽培、林業財務等專業技術,先后發表論文36篇,出版專著5部,獲得省市林業科學技術進步獎8項。張雪杰多次被評為省、市森林病蟲防治先進個人,還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綠化獎章。
“從婦科醫生到‘森林醫生’,我用了十多年才真正完成轉型,這個時代知識更新迭代很快,不學習就會被淘汰。”張雪杰說。
西峽縣作為河南省第一林業大縣,病蟲防治檢疫任務繁重,單位人手少,作為專家型領導,張雪杰成為同事眼中的“拼命三娘”。
每年驚蟄過后,各路害蟲都“鉆”出來搗亂,為了防患于未然,張雪杰每年都要主持60余次林業有害生物調查。一年夏天,回車鎮的護林員張喜亮報告當地發現了馬尾松毛蟲。蟲情變化就是命令,張雪杰和同事立即趕往病蟲害發生地進行防治。
有一次,張雪杰到山里調查。下山時,張雪杰所踩的石塊松動,一下子崴腳了,腳痛得不敢觸地,同事把她背下了山。回到縣城的家,張雪杰的腿腫得老高。但考慮到單位人手少、任務重,第三天,張雪杰便忍著傷痛堅持進山了。
從事林業工作多年,張雪杰最擔心的就是發生松材線蟲病之類的重大病蟲害。2017年12月初,西峽縣桑坪鎮發生松材線蟲病蟲害,松材線蟲病是一種松樹毀滅性病害,植株感染這種病害后,從開始出現癥狀到死亡大約只需30~45天。
張雪杰和同事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發現當地松材線蟲病害處在快速傳播階段,必須將線蟲侵入的6000余株樹木采伐后焚燒掉。時間緊、任務重,西峽縣林業局成立專項指揮部,張雪杰負責后勤供應,指揮部很快組織了100多名護林員投入“會戰”。隨后一個多月內,張雪杰和同事吃在工地,住在鎮上的簡陋賓館里。
那年12月,天氣奇冷,接連下了幾場大雪。為了保障后勤供應,張雪杰精心調度,不僅每天往施工現場運送物資,還貼心地給工人燒姜湯水御寒。
松材線蟲病屬于特大病蟲害,每天的施工進度需要上報國家林業部。工作過程中,病號、傷員陸續出現。因為人手緊張,張雪杰便把在家里備考公務員的兒子叫到了“會戰”現場。近1個月的“會戰”中,兒子表現出色,因長期靠近焚燒樹木的火堆,他白凈的面孔被火烤得黝黑。張雪杰雖然心疼,但很欣慰,他想讓兒子體會林業人的不易和艱辛。
2018年元旦后,張雪杰和同事終于完成了伐木、焚燒的艱巨任務。“那一個多月撲滅松材線蟲病的‘會戰’讓我終生難忘,張雪杰工作起來就是個‘鐵人’啊!”多年的黃金搭檔李娜大姐這樣評價張雪杰。
西峽作為擁有400多萬畝森林的林業大縣,向廣大山區群眾普及防治病蟲害知識才是最有效的辦法。多年來,張雪杰帶領團隊向群眾傳授病蟲害防治技術,受益人數達10萬人次,累計舉辦村級測報員培訓班7期,形成了覆蓋全縣的森林病蟲害技術網絡防治體系。
多年來,1000多名護林員是西峽森林病蟲害防治的中堅力量,提起護林員,張雪杰隨口就能說出不少名字。每次進山,張雪杰都會請當地護林員當向導,干完工作,護林員熱情地讓張雪杰吃了飯再走。護林員到縣城辦事,也會專門看望張雪杰。而護林員家里有了喜事,張雪杰也不忘登門道賀。
對于做出貢獻或在工作中受傷的護林員,張雪杰不會忘記他們。回車鎮護林員張喜亮工作認真負責,2016年巡查時不慎摔傷造成骨折,張雪杰和同事知道后,多次上門探望。每個護林員背后都有一家人,如果不能很好地幫助他們,張雪杰會覺得良心不安。
作為全縣知名的防治病蟲害專家,張雪杰經常會接到老百姓的求助電話。一次,一個老漢打來電話,說他在鄧州買了幾棵嫁接的柿子樹,種到地里后,發現樹葉有蟲子啃嚙的痕跡,卻不知道這種蟲子如何防治。張雪杰掛了電話,專程趕到老人的地里查看,發現每片葉子的葉柄處都有蟲眼,便用專業知識幫助老人成功防治了病蟲害。
生活中,張雪杰是個熱心人。親友熟人家里種的花有了蟲害,只要向張雪杰請教,張雪杰便會上門指導他們防治病蟲害。
張雪杰平時工作壓力大,她有個特殊的減壓方式,就是用家里的那臺老式縫紉機做衣服,張雪杰懂裁剪,市面上的流行款式她都能仿照著做出來。親友同事誰家添丁增口,張雪杰就會做幾件嬰兒衣服當禮物,很受大家喜愛。
張雪杰還是個出了名的孝女。她家有姊妹5人,父母跟她生活的時間最長。父親84歲那年離世,之后母親繼續跟著她生活。2021年下半年,張雪杰的母親不幸查出直腸癌晚期,做手術后排便改道,掛起了造瘺袋。疫情期間,張雪杰承擔起照顧母親的任務。無論工作多忙,母親的一日三餐她都安排得妥帖周到,老人牙口不好,張雪杰每天都要為母親煲湯。2022年春節到五一期間,張雪杰的母親在重癥室度過,給母親送飯、辦住院手續、與醫生溝通等,大都由張雪杰來做。
母親住在重癥監護室那幾個月,張雪杰最怕接到醫院的電話。那段時間,她的神經繃得很緊,還要堅持工作,無論多累,她都咬牙堅持下來了。母親隨時都可能離去,她的心愿就是不讓母親受太多的罪。
讓張雪杰欣慰的是,兒子在她的影響下也十分孝順。兒子在離家幾十公里的林場上班,只要有空就趕回來替換母親照顧姥姥,姥姥靠造瘺袋排便,有時大便弄得到處都是,他就幫姥姥擦洗身體,比張雪杰還細心。
張雪杰和同事之間和諧友愛,在工作、生活中互幫互助。張雪杰的母親患病,大家都想在工作上替她分擔一下。然而,無論照顧母親多累多忙,張雪杰都沒耽誤工作。有一次,站里第二天要進山調查,領導讓張雪杰只管在醫院照顧母親,不用進山了。沒想到第二天隊伍快要出發時,張雪杰還是準時趕了過來。
一晃,張雪杰干了近30年的林業工作,在她的影響下,兒子考公務員時放棄了趨之若鶩的財政局職位,選擇了林業崗。如今,兒子在一家市級農場科技處上班。張雪杰的父親也是位老林業工作者,張雪杰常以自己是林業世家感到自豪。
張雪杰經常說干林業工作給自己的身體帶來很大好處,這些年她經常待在深山里,每天在爬山下山中呼吸著清甜的空氣,身體指標比年輕人都要好。張雪杰獲得了“全國三八紅旗手”的榮譽,始終恪守“綠水青山就是金水銀山”的理念,她說自己喜歡林業工作,從事林業工作讓她感到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