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帆
誠信渡沒有橋。
如今,二十一世紀了,這個地方沒有橋,很多人不解。是修橋資金不夠?還是沒有技術修橋?當今時代,修路架橋的公司一大把,要技術有技術,要人才有人才,要經驗有經驗,修一座橋很容易。
因此,以現在的技術和設備,在誠信渡大河上架橋,就算水面再寬闊也根本不是問題。當然過去架橋是很困難的,架橋要先在淺水區修建橋墩,采取沉井方式或圍堰法建橋墩,先把空心柱子放到河床上,然后密封好,將井中的水抽干后,挖到好的土層再打樁,修橋墩,橋墩固定后再鋪橋面。而現在呢,架橋早已不是之前的人工架橋,而是裝備式架橋,有架橋機、運梁機、造橋機、起重機等特種設備造橋。更神奇的是有裝甲架橋車,一臺架橋車過去,橋梁就架好了。
雖然誠信渡人的確沒有專業的架橋人,但是不代表他們完全不懂架橋技術。渡口經常有專業的人來測量、規劃,政府也有意向投入,橋通路暢,出行方便,誠信渡人不是不曉得,電影、電視和網絡上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地方因為架橋而搞活了經濟。
然而,誠信渡人還是無動于衷,不同意架橋。
曾經有人提議,也開會討論,但最終只是議一議而已,根本沒有付諸實踐。
據說,當時開會時,主持會議的是外地來的官員,他站在經濟發展、搞活流通的角度,苦口婆心地講架橋后會如何好。可是,會上一個誠信渡人的代表站起來說了一通話后,其他代表也紛紛附和,最后架橋計劃無疾而終。據說最初那個說架橋好得不得了的人,后來也改變了觀念,不再動員誠信渡人架橋了。
為什么誠信渡人這么固執,不同意架橋呢?面對來自上級的質疑,很多人說不出個子午卯酉來,最后還是先前那位主張架橋的人站出來,說出了個中緣由。
原來啊,是因為誠信渡人恪守古訓,感念一個人。
說到感念一個人,就得說誠信渡的來歷。
據說誠信渡之前是沒有名字的,要說有名字,最多也是叫“古渡”而已。古渡這地方位置特殊,兩岸青山,大河奔流,依水而居,誠信渡人少不得天天與水打交道。
有水就有船,有船就有了水路。過去時代,與人交往,易貨買賣,純靠信譽,古渡以前沒有見諸紙上的記載,如果說有,那也是存在于歷史的某一深處。總而言之,日里風中搖櫓,夜晚槳聲燈影,到底過了多少年,誰也說不清楚。
這古渡上的人,不知為什么,與對岸沒有多少關聯,似乎你過你的日子,我過我的日子。江邊只有個老者在此擺渡,他收養了一個叫陳信的孤兒,有時候帶在身邊,有時候放在古渡,孤兒是吃百家飯長大的。
有一天,老者將擺渡的活兒交給陳信,陳信爽快地答應了。他繼承老者的做派,不強求乘船人付費,擺渡后,陳信幾乎不收錢。有時候,有些人不過河,卻托他捎帶東西回來,或送東西給對岸的親人,陳信也從未有過怨言。
風里來雨里去,時間一久,陳信見證的人和事就多了,尤其是每年洪水來襲,就會有溺水而亡者,陳信碰上了,少不得一番打撈,還要去兩岸邊通知人來認領。如果實在無人認領,陳信就幫忙埋葬,還給死者鞠幾個躬才離去。
陳信的仗義,受到很多人的敬重,一傳十,十傳百,陳信遠近聞名。因為他的名字,“誠信渡”由此傳開。
當然,這是多少年之前的故事,但是,這渡口,有一樣是流傳下來的,就是 “誠信”兩個字,任憑風雨飄搖,一直沒有改變。
誠信渡人實在,十里八鄉的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誠信渡打陳信走了以后,又有他收養的人繼續擺渡,習慣了舟楫往來的誠信渡人,腦海里似乎壓根就沒有想過架橋,在他們看來,這樣的渡河方式,并沒有什么不方便,反而有一種以水為家的自豪。因此,遇到勸說架橋的人,誠信渡人的熱情始終不高。
“誠信渡人對河有感情,只有了解誠信渡才能走入他們的世界。”曾極力主張架橋的那人說。
話雖如此,眾人還是有些不明白。
我聽到后也覺得這誠信渡奇怪。有一天清晨,我因事路過誠信渡,站在渡輪甲板上,看到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景象,不禁驚呆了。
貨客往來!那碧藍碧藍的水,多清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