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國
從香山回來之后,曹松對紅葉的點染有了新的體會。站在山腳仰望,層層疊疊的紅葉互相映襯。爬到半山腰,身處紅葉包圍之中,近在眼前的紅葉與十幾米開外的紅葉相比,紅色深淺不一。
觀察歸觀察,藝術歸藝術。曹松在繪畫的上色環節,依然找不到那種自然、渾厚、透亮的感覺。曹松請教指導老師蘇鑫教授,不問還好,一問,蘇教授的回答更令曹松不解了。
蘇教授是全國有名的山水畫大家,作品是各路藏家爭相收藏的對象,他創作的《紅色大別山》組畫曾在拍賣行拍出天價。
“你畫的紅葉沒有靈魂,確切地說,你的紅色沒有靈魂。”蘇教授不緊不慢地對曹松說,“你們這一批學生數你最優秀,不過,還要加一把火。”
教室里只有他們師生二人,窗外的梧桐樹也開始泛黃,深秋的腳步越來越近了。曹松理解蘇教授的話,不過,今天蘇教授說的靈魂,曹松疑惑不解,又不知道如何開口請教。蘇教授看出了曹松的心思,對曹松說,周末我帶你回我的湖北老家大悟縣去看看那里的紅葉,給你找找靈感。
師生二人坐高鐵在孝感北站下車,蘇教授說要盡地主之誼,請曹松吃大悟特色小吃四姑糍粑罐子湯。他們選的這家店,不僅有湯菜,還有大悟小麻魚、豆油藕卷。曹松吃得開心,蘇教授也不斷夸老板菜做得地道,吃出了久違的家鄉味道。
傍晚時分,蘇教授帶著曹松在賓館附近散步,走出去不遠,就是穿過縣城的漢江的一條支流,叫作澴河,寬闊的水面,兩岸蜿蜒干凈的步道,曹松多看了幾眼。
第二天,正值周末,蘇教授和曹松開車直奔“大悟紅葉景區”。剛入景區,曹松的目光被起伏的紅葉浪潮所吸引。蘇教授邊走邊向曹松介紹大悟縣境內大別山的山形地貌,以及烏桕樹紅葉的情況。二人穿過網紅橋,又從觀景臺走下來,沿著石磨盤鋪的一段山路,站到一棵挺拔、蒼勁的烏桕樹旁邊。蘇教授一會兒抬頭仰望,一會兒低頭沉思。他又抬起手,一片葉子一片葉子地撫摸。黃色的、紅色的、紅黃相間的,都摸了一遍。曹松輕輕地問蘇教授在感受什么呢?蘇教授輕輕地說,他在撫摸它們的靈魂。
又是靈魂,曹松自言自語道。蘇教授繼續說,一片葉子從綠色變成黃色,再到紅色,直至枯萎、掉落,就是一個生命演變的過程,無論它停留在哪個階段,它的靈魂都是不朽的。曹松對同一個問題一直不解,問蘇教授怎么才能體會到靈魂的存在。蘇教授突然問道,你知道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大悟縣犧牲了多少人嗎?蘇教授沉默了一會兒,自己答道:將近七萬人,腳下幾乎每一寸土地都流著大悟人民的血,所以,每一寸土地上都有一個英魂守衛著。而我們眼前看到的烏桕樹的葉子里,都有一個紅色的靈魂永遠在閃爍著。
從景區回來,曹松略有所思,他能感受出蘇教授對家鄉的那種熾熱的愛。
蘇教授又帶曹松來到一座山村。這是一個“紅色示范村”,除了整潔的水泥路,環村的小橋流水,還有一系列共富工坊,比如:陶藝坊、木工坊、豆腐坊、竹藝坊。蘇教授和鄉親們打招呼,甚至和有的人親切擁抱。原來,蘇教授就出生在這個村子,他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蘇教授在一座將軍陳列館門前停下來,領著曹松進去參觀。陳列館內的將軍塑像身材魁梧、面容剛毅與蘇教授有幾分相似。曹松從介紹中了解到,這位將軍有六位親人在戰斗中犧牲,有的犧牲在大悟縣本地,有的犧牲在外地,還有的犧牲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曹松看到蘇教授給將軍塑像恭敬地三鞠躬,眼中有了淚花。那位將軍是蘇教授的爺爺。
在返京的火車上,蘇教授對曹松講,他畫畫其實就是在畫那些為國家、為民族犧牲的靈魂,那些普普通通的曾經鮮活的大悟鄉親。畫畫的技法其實很簡單,就是那些套路和程序,而真正的高妙和不同之處,就在于一個畫家心中的秘密,對于他來說,一輩子就是用紅色的靈魂畫大別山。
原來如此,難怪蘇教授能畫出有靈魂的畫。曹松對蘇教授的敬佩又上升了一層,他的悟性也上升了一個境界。第二年的畫展,曹松的畫作《紅葉魂》獲得了全國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