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莉 范后寶 徐峰 朱敏 劉佩 張帥
1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疼痛科,徐州 221000;2徐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疼痛科,徐州 221000
腰椎間盤突出是指腰椎(腰部脊椎骨)區域的椎間盤(位于脊椎骨之間的軟骨墊)突出或移位,可能壓迫或刺激脊神經根或脊髓[1-2]。腰椎間盤突出是引起腰痛、腿痛和其他神經癥狀最常見的原因。腰椎間盤主要由周圍部分的纖維環和中央部分的髓核組成,當纖維環發生損傷或退變時,核心部分可能會向外突出,稱為腰椎間盤突出[3-4]。對于腰椎間盤突出治療,常見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包括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如非處方消炎藥、鎮痛藥)和康復運動[5-6]。在保守治療無效或癥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時可考慮手術治療。靶點射頻熱凝術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常用的一種手術方式,目標是通過應用射頻熱能來破壞或凝固椎間盤中導致疼痛的特定區域,旨在緩解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疼痛癥狀[3,7-8]。靶點射頻熱凝術的優勢在于其局部化的治療效果,它能夠針對特定的痛點進行治療,保護周圍組織和結構[9]。相比于開放手術,該方法創傷小、恢復時間相對較短。核心肌群訓練是一種專注于加強和穩定身體核心部位的鍛煉方法,可以幫助加強腹部和背部肌肉,提高軀干穩定性,從而減輕腰椎間盤的負擔,緩解疼痛和不適感[10]。此外,通過增強核心肌群的力量和穩定性,還可以改善姿勢,減少脊柱的不正常壓力和扭曲,有助于預防進一步的損傷。為探究兩者聯合應用效果,本研究選取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為隨機對照試驗,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月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骨傷科收治的92 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6 例)和對照組(46 例)。觀察組男25 例,女21 例;年齡28~65(42.23±10.57)歲;病程1 個月~18 年(36.24±11.71)個月。對照組男28 例,女18 例;年齡29~64(43.37±9.82)歲;病程1 個月~20 年(38.58±12.39)個月。納入標準:⑴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標準[11];⑵均經磁共振成像、計算機斷層掃描等影像學檢查證實;⑶伴有腰部不適及下肢放射性疼痛;⑷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⑸能正常溝通交流,可配合進行隨訪。排除標準:⑴伴有其他脊柱或神經系統疾病,如脊柱骨折、腫瘤、感染等;⑵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⑶伴有嚴重認知、心理或精神障礙;⑷對研究方法有禁忌證,無法進行研究觀察。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倫理號:(2018)012001]。
2.1.對照組 采用靶點射頻熱凝術治療。⑴術前完善常規檢查,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使用透視或X 射線引導確定準確的治療位置。⑵在定位準確的位置進行皮膚消毒,并在該區域做一個小的切口。⑶通過切口插入一根特殊的導絲,沿著神經根的路徑引導到突出的椎間盤旁邊。⑷導絲到達目標位置后取出導絲,將電極插入到它的位置,電極用于發送射頻能量以產生熱量并破壞病變區域周圍的神經末梢。⑸使用溫度傳感器監測治療區域的溫度,確保在安全范圍內進行熱凝,逐步提高射頻能量,將熱能傳遞到病變區域,破壞周圍的神經末梢,阻斷疼痛信號的傳導和減輕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疼痛。⑹治療完成,從穿刺口取出電極,并對切口進行縫合或使用創傷閉合材料處理。⑺術后指導患者日常活動限制和漸進性恢復計劃。
2.2.觀察組 采用靶點射頻熱凝術聯合核心肌群訓練治療。核心肌群訓練:從簡單的活動開始,逐漸增加活動范圍。例如,先從躺平開始,進行腹肌和骨盆底肌群的收縮,并保持幾秒,然后逐漸增加抬頭、抬肩和抬腿等動作,注意逐漸加強肌肉的力量,但不要過度用力。⑴橋式運動:躺在地上,雙腳放平,雙手自然放置于身體兩側,利用腹肌和臀肌的力量,將臀部抬離地面,形成與身體平行的一條直線,保持該姿勢幾秒,然后緩慢下降回原位。初始階段可以支撐下半身,或者使用軟墊輔助。⑵側臥側身抬起:側臥位,下方腿彎曲,上方腿伸直,將上方手臂放在頭部支撐或胸前,利用腹肌和側腹肌的力量將上半身抬離地面,形成一條直線,保持該姿勢幾秒,然后緩慢下降回原位。初始階段可以支撐上半身。⑶腹肌訓練:進行腹肌收縮訓練,如仰臥起坐或腹部平板支撐等,術后避免過度用力。⑷溫和的有氧運動:進行適度的有氧訓練,如快走、騎自行車或游泳等,有氧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⑸注意呼吸和姿勢:在進行核心肌群訓練時,保持正確的呼吸方式和姿勢對于康復非常重要。呼吸要充分、平穩,避免屏住呼吸。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注意腰椎的保護,避免過度彎曲或扭轉。
⑴對比兩組患者疼痛程度。于治療前、治療后7 d、1個月、3 個月、6 個月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12]對兩組患者的疼痛強度變化進行評估。⑵對比兩組患者功能改善情況。采用腰椎功能評估量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13]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7 d、1個月、3個月、6 個月對兩組患者進行評估。總分范圍0~50 分,分數越高表示功能障礙程度越嚴重。⑶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在治療后1 個月、3 個月、6 個月,采用Macnab 評價系統[14]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優秀:癥狀完全消失或幾乎消失,患者可以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良好:癥狀明顯改善,患者可以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但還存在輕微不適或活動受限;尚可:癥狀部分改善,患者可以進行一些日常活動,但仍有較明顯的不適或活動受限;差:癥狀無明顯改善或繼續加重,患者無法進行正常活動,可能需要進一步治療。⑷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并發癥,包括感染、神經損傷、肌肉酸痛等。
采用SPSS 25.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行SNK-q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s)

表1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s)
注:對照組采用靶點射頻熱凝術治療,觀察組采用靶點射頻熱凝術聯合核心肌群訓練治療;VAS 為視覺模擬評分法;與同組治療前相比,aP<0.05;與治療后7 d相比,bP<0.05;與治療后1個月相比,cP<0.05;與治療后3個月相比,d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F值P值例數46 46治療前7.38±1.85 7.29±1.64治療后7 d 4.76±1.78a 4.02±1.46a治療后1個月3.85±1.55ab 3.22±1.34ab治療后3個月2.74±1.37abc 2.21±1.11abc治療后6個月1.65±0.69abcd 1.03±0.42abcd F組間<5.236,F時間=6.025,F交互=5.842 P組間<0.001,P時間<0.001,P交互<0.001
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組間、時間、交互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比較,治療后7 d、1個月、3個月、6 個月,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組內比較,治療后7 d、1 個月、3 個月、6 個月,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均逐漸降低,各時間點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2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治療前后腰椎功能評分比較(分,± s)

表2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治療前后腰椎功能評分比較(分,± s)
注:對照組采用靶點射頻熱凝術治療,觀察組采用靶點射頻熱凝術聯合核心肌群訓練治療;與同組治療前相比,aP<0.05;與治療后7 d 相比,bP<0.05;與治療后1個月相比,cP<0.05;與治療后3個月相比,d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F值P值例數46 46治療前35.45±8.81 34.57±8.69治療后7 d 28.34±7.65a 25.21±7.31a治療后1個月18.35±7.42ab 15.37±6.85ab治療后3個月12.65±6.51abc 10.05±5.32abc治療后6個月7.45±3.87abcd 5.53±3.64abcd F組間=12.364,F時間=11.482,F交互=14.217 P組間<0.001,P時間<0.001,P交互<0.001
兩組患者的腰椎功能評分組間、時間、交互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比較,治療后7 d、1個月、3個月、6個月,觀察組患者的腰椎功能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組內比較,治療后7 d、1個月、3個月、6個月,兩組患者的腰椎功能評分均逐漸降低,各時間點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3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治療后1 個月、3 個月、6 個月,觀察組的優良率依次為69.57%、82.61%、93.48%,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4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觀察組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52%(3/46),低于對照組的21.74%(10/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89,P=0.036)。
椎間盤具有減震和吸收壓力的功能,幫助脊柱保持靈活性[15-16]。然而,由于年齡、不良姿勢、長期重負荷等因素影響,椎間盤可能會退化、變薄或破裂。當椎間盤退化或破裂時,其中的凝膠狀核心物質(稱為髓核)可能向外突出,壓迫周圍神經結構[17-19]。腰椎間盤突出可能會導致隱痛或劇烈的腰部疼痛、坐骨神經痛、下肢放射痛、脊柱僵硬或活動受限,嚴重情況下還會導致肌肉無力或萎縮。靶點射頻熱凝術是一種介入性治療方法,用于緩解患者疼痛的技術。它基于射頻能量的應用,通過產生高頻電流來破壞或切斷疼痛信號傳導路徑上的神經組織[20-21]。在靶點射頻熱凝術中,醫生使用射頻電極將高頻電流引導到具有疼痛源的特定區域,該電極通過皮膚插入并準確定位在目標區域,例如關節、神經或組織結構,一旦電極正確放置,射頻能量將被應用于目標區域,產生熱量并引起組織損傷。通過熱能作用,靶點射頻熱凝術可以減少疼痛傳導,阻斷疼痛源。核心肌群訓練在康復階段中是輔助康復的重要措施[21-22]。核心肌群是指位于軀干和骨盆區域的肌肉群,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腰方肌、多裂肌、骶棘上肌、腰大肌、盆底肌群等,這些肌肉起到支撐脊柱、保持身體平衡、穩定骨盆和腰部的功能。核心肌群訓練能促進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康復過程,增加腰部穩定性和功能[23]。定期進行核心肌群訓練可有效預防腰椎間盤再次受傷,并提高身體的抗損傷能力[24]。
本研究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的VA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這說明此聯合方法可以減輕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疼痛[25]。靶點射頻熱凝術可以直接作用于神經傳導區域,減輕神經根疼痛[26];而核心肌群訓練則可以改善脊柱的穩定性和支撐能力,減輕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肌肉疼痛和不適感[27-28]。靶點射頻熱凝術和核心肌群訓練聯合應用可促進患者康復過程,提高活動水平和腰椎功能恢復,減輕疼痛,增強肌肉力量和穩定性,改善姿勢和體態,有助于患者恢復正常生活和運動功能。術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靶點射頻熱凝術是一種微創治療方法,相比于開放手術,術后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術后并發癥的風險相對較低[29]。
綜上,靶點射頻熱凝術聯合核心肌群訓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豐富治療手段,還可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個體化的治療選擇,有助于改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生活質量,促進其康復進程。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胡曉莉:醞釀和設計試驗,采集、分析/解釋數據,起草文章;范后寶:醞釀和設計試驗,實施研究,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獲取研究經費,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徐峰、朱敏、劉佩、張帥:采集、分析/解釋數據,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