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龍
前不久在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隨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同時,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這為我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各類生產要素活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從理論邏輯看,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突破原有的生產關系,產生新的生產關系,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從歷史邏輯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同時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又具有反作用,與生產力相適應時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則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繼土地生產力、勞動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之后的又一生產力樣態,同樣適用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原理。新質生產力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其發展必然推動生產關系的重大調整。然而,與生產力的活躍性不同,生產關系具有相對穩定性,表現為體制機制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此,建立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必須破除阻礙顛覆性技術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以及新興技術順利轉化的體制機制。
一是新型科研范式呼喚新的科技創新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當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數字技術對科研范式產生了深刻影響,AI for Science等新型科研模式打破傳統科研天花板。科研范式的變革催生了顛覆式、爆發式知識增長,深刻改變了傳統知識生產方式。科研范式的巨大變化,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學科孤島”內開展研究的傳統模式亟待改變,必須加快調整科研組織體系,建立適應新興科學和技術發展的管理架構。
二是創新新型要素配置方式,提升傳統要素配置效率,急需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數據為代表的新型要素參與經濟社會循環,推動數字經濟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后的主要經濟形態,不同于工業時代層級化、職能化生產關系,數字化生產關系對信息透明和信任機制提出更高要求,亟待通過持續深化改革,創新高端要素配置機制。與此同時,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人才和金融等傳統要素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破解既有組合方式面臨的硬約束,提升配置效率。
三是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科技創新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拓展應用,技術交叉融合引發的產業變革向縱深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趨勢顯著。新興技術和顛覆性創新成為產業鏈重構的主導力量,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深度改變產業發展模式,催生新的產業形態。適應產業變革趨勢,亟待加快構建健全、高效、自主的科技創新體系,推動新興技術加速轉化。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必須持續深化體制機制變革,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以改革創新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管理機制、科研范式和創新組織模式,破除阻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度藩籬,釋放創新活力和潛能,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強重點領域政策統籌,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強化科技、產業、財稅、金融、人才等政策協同聯動,確保宏觀目標和整體利益的實現。完善保障創新的科技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及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規范競爭行為與秩序,優化新技術準入、規制等制度。在產業創新領域實行盡職免責機制,提升正向激勵效能。堅持高水平開放創新,暢通創新要素雙向高效流動機制,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二是加快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發布局,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瞄準事關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性產業領域,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各類科技計劃的統籌協調,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大合力。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和前沿生物等必爭領域,加強戰略統籌和規劃布局,遴選智能網聯車、工業互聯網等技術經濟條件成熟的戰略性數字領域,強化體制跟進、政策支持和場景培育,牽引我國戰略性數字領域在全球率先實現規模性產業化。
三是夯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四鏈”深度融合。建立企業常態化參與國家科技戰略的決策機制,推動更多企業參與國家科技戰略和政策制定,聯合企業試點設立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針對關鍵核心技術、重大共性技術攻關,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的重大科技項目立項、組織、驗收等機制。完善重點領域首臺(套)、首批次應用保險和補貼政策,更好發揮政府首購和訂購制度作用,激活企業科技創新動力。完善國有企業考核評價機制,強化創新導向的績效評價機制,引導國企從技術供給和需求上雙向發力,加強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強化企業牽頭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發揮產業鏈引領帶動作用,構建優勢互補的創新聯合體。構建需求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暢通技術研發、中試驗證、產業化應用全鏈條。堅持支撐科技攻關和服務實體經濟同步推進,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機制和政策,促進科技、產業、金融高水平循環。
四是構建更具活力的科技創新生態,發展中國特色創新文化。搭建多層次的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網絡,促進產業鏈垂直領域、不同產業鏈跨領域的融合創新,構建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的創新生態。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構建以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不斷優化科技人才發現、培養、使用、激勵機制。培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科技創新實踐相結合的創新文化,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激勵企業家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形成大膽探索、求真求實、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文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