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守飛,翟亮,楊雯欣,胡小茜,武楊青
(長江大學 石油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100)
CO2驅油技術是將CO2注入到儲層中提高原油的采收率的一種技術,其降低原油黏度、增大原油膨脹系數、改善油水流度比、降低界面張力、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輕烴、溶解氣驅等機理會促使驅替過程的進行,提高原油的采收率[1]。如今應用較多的CO2驅技術有:水氣交替、CO2輔助重力驅、CO2泡沫驅、碳化水驅、裂縫及高滲帶封堵技術等[2]。由于油藏條件復雜,CO2注入地層后會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本文將對CO2對原油的適應性和對巖石的適應性展開討論,探究注入CO2后儲層巖石以及原油的物性參數變化,分析CO2驅下巖石及原油的物性參數變化規律。
李德祥[3]首先通過氣體示蹤劑監測以及在注入井周圍進行微地震監測,得到CO2發生氣竄主要是由于自然及人工裂縫、大孔道、高滲透率通道等優勢通道的出現,加劇了地層的非均質性,使CO2發生氣竄;其次,在驅替過程中CO2注入量增大,相對滲透率提高,CO2黏度比地層流體低,使得流度比變大,誘發了黏性指進,進而導致氣竄或過早突破,降低了波及系數,減小了原油采收率及CO2埋存效率。因此,抑制CO2的氣竄是CO2驅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
眾多學者研發了多種手段,以期實現對地層狀況和流體性質改善,達到有效封堵優勢通道和控制流度的目的。例如:交替注入CO2和水的段塞;對非均質性強的油藏,采用泡沫輔助水氣交替注入技術;在CO2內溶解增稠劑,利用增大CO2流體黏度的大分子直接對CO2增稠;將表面活性劑溶液和CO2注入到油層內,生成CO2泡沫或乳狀液的低流度體系。
通過細管實驗結果分析,我國油藏混相壓力較高,混相狀態不易實現。另外,在進行CO2驅過程時,CO2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輕烴,導致剩余油中的重質烴含量增大,堵塞孔隙喉道,對注氣驅油效果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眾多學者研究出了原油重質組分解堵劑、原油組分分離裝置、兩親分子瀝青穩定劑、兩親聚合物瀝青穩定劑、納米流體瀝青穩定劑、離子液體瀝青穩定劑等辦法,將原油中較重的組分轉換為輕質組分,降低原油黏度,有利于CO2與原油的混相。
在CO2封存過程中,可能發生CO2逃竄的原因[4]主要有3種:
(1)注入井或廢棄井發生泄漏;
(2)未被發現的斷層、斷裂帶或裂隙發生泄漏;
(3)蓋層的滲漏。
CO2從地下封存的構造中泄漏到大氣、海洋或其他地質構造中,使大氣中局部CO2濃度過高、地下水或土壤被污染,對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現在學者主要依靠化學劑進行封堵。
2.1.1 CO2對不同類型巖石的溶蝕作用
(1)砂巖
湯瑞佳等[5]分析了CO2與巖砂巖石反應前后礦物組成的變化,得到CO2會對巖石產生溶蝕作用。這是因為CO2會與地層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極易電解為H+和HCO3-,儲層中的巖石會與其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例如鉀長石、斜長石會與H+反應生成高嶺石,CO2和水、長石反應會生成方解石,最終CO2會通過酸巖反應生成碳酸氫鹽。隨著CO2的注入,砂巖中的鉀長石和斜長石會被溶蝕得更加明顯,地層水礦化度逐漸增加,地層水中Na+、K+、Ca2+和HCO3-質量濃度呈增加趨勢。
(2)頁巖
金軍等[6]通過觀察CO2注入前后頁巖巖石礦物的SEM圖像,發現頁巖中的方解石被大量溶蝕,不僅如此,注入越多的CO2,使得pH值降低,更加促進了硅酸鹽、SiO2的溶解。實驗研究表明,發生溶解礦物的種類和數量與頁巖礦物組分、地層溫度和孔滲特征等多種因素有關。比如,由于CO2注入與水生成碳酸降低了環境的pH值,促進了長石礦物的溶蝕,鈣長石和鈉長石的溶蝕更加明顯,但鉀長石的溶蝕作用較弱。
(3)泥巖
周冰等[7]研究了CO2對泥巖的溶蝕改造作用,得到以下結論。因為泥巖礦物成分復雜,熱力學性質相對穩定的礦物溶蝕較慢,熱力學性質不穩定的礦物會較快發生溶蝕,Si2+、Mg2+等析出速率較為緩慢。在地質體中,CO2流體在100 ℃條件下,1 d能溶蝕泥巖中全部方解石。通過溶蝕釋放至地層流體中的金屬離子的濃度不斷增加,H+不斷消耗,地層流體的pH值由酸性轉變為堿性,流體環境達到碳酸鹽礦物和其他黏土類礦物的沉淀條件,次生礦物在泥巖孔隙中形成,占據孔隙空間,降低蓋層物性,利于油氣保存及CO2固存。
2.1.2 巖石的孔隙度變化
苗小瑞等[8]通過使用氦孔隙度儀測定巖心孔隙度,得到CO2注入會使儲層的孔隙度產生變化,孔隙度隨壓力的變化關系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孔隙度變化率隨著壓力的增大先升高后減小。這是因為CO2注入后,會溶蝕巖石骨架及表面,使得離子進入地層水成為自由離子,消耗了大量巖石原有礦物,生成大量的次生孔隙,使得孔隙度增加。當實驗壓力超過10 MPa時出現孔隙度下降的現象,是因為CO2、水與長石反應生成水鋁礦、菱鐵礦等沉淀,同時生成高嶺石和綠泥石在壓力的作用下運移,堵塞了孔隙,使孔隙度變化率下降。

表1 CO2與巖石反應前后儲層孔隙度變化
2.1.3 巖石的滲透率變化
湯瑞佳等[9]通過測定CO2驅替前后巖心的滲透率,得到不同溫度、壓力條件下,巖心的滲透率變化關系,如圖1所示,巖心的滲透率會在CO2驅替后呈現增大趨勢,這是因為巖石被溶蝕導致的。經過溶蝕作用后巖石的孔隙半徑會增大,大孔道增多,因此巖石的滲透率增大。但并非所有時候巖石的滲透率都是增大的,隨著注入壓力的不斷增加,儲層流體的沖刷作用越來越強,溶解產生的沉淀及微粒發生運移。微粒運移起主要作用,運移的微粒堵塞了儲層孔道,導致儲層滲透率降低[10]。

圖1 驅替前后巖心滲透率的變化
2.1.4 巖石的潤濕性變化
姚振杰等[10]在地層注入了CO2后,測定了CO2驅替前后巖石的潤濕角變化,如表2所示,分析潤濕角的變化可得CO2注入會使得巖石的親水性增強。這是因為CO2與地層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與地層反應生成的鹽會溶于水中。鹽在水中電離出帶電離子,因為帶電離子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性,當帶電離子以斥力為主時,對儲層巖石表面的薄水膜起穩定作用,儲層表現出強親水性。

表2 巖石潤濕角的變化
2.2.1 原油的黏度變化
閆鵬[11]使CO2和原油在一定的溫度、壓力下進行反應,得到原油的黏度隨溫度、壓力的變化關系,如圖2和圖3所示。當溫度一定時,隨著作用壓力的增加,原油的黏度先減小后增大最后趨于穩定。這是因為CO2溶于原油后,當壓力低于某個壓力時,隨著壓力的上升,CO2溶于原油使其黏度降低。當壓力高于某個值時,原油中溶解的CO2已飽和,此時原油的體積被壓縮,原油的密度增加,使得CO2分子間距離變小,分子之間的摩擦力增加,使得原油的黏度增加。當壓力等于某個壓力時,原油中的溶解氣量最大,黏度最小。

圖2 不同作用壓力下的原油黏度

圖3 不同溫度下的原油黏度
當作用壓力一定時,原油的黏度隨溫度的增大而降低,呈指數變化。這是因為原油中溶入了CO2氣體,原油中的輕質組分被萃取,原油的組分發生了變化,原油密度降低,分子間作用力變小,使得原油的黏度減小。
2.2.2 原油的密度變化
李巖等[12]在地層溫度95 ℃條件下,進行膨脹實驗及原油黏度測試實驗,測定地層原油的密度隨CO2注氣量的變化情況,如表3所示。原油的密度隨CO2注入量的增加先升高,當CO2注入物質的量分數達到70%時,CO2與原油混相,原油的密度減小。這是因為注入壓力增加時,CO2在原油中的溶解量增加,使得原油體積膨脹,作用壓力越高時,CO2作用后重組分沉淀越多,從而使得原油的密度降低。

表3 原油密度變化
2.2.3 原油的組分變化
閆鵬[11]使CO2和原油在一定的溫度、壓力下進行反應,得到原油中C30+以上組分含量的變化關系,如表4和表5所示。當溫度一定時,隨著作用壓力的增加,C30+以上組分的含量降低。這是因為在作用過程中,CO2一方面不斷抽提原油中的輕質組分,另一方面使得原油中的重質組分不斷沉積,瀝青質發生沉淀,原油中的重質組分減少。

表4 不同作用壓力下的C30+以上的含量

表5 不同溫度下的C30+以上的含量
當作用壓力一定時,隨溫度的增加,C30+以上組分的含量減少,但減小幅度不明顯。這是因為原油的密度會隨著溫度升高而減小,膠質與瀝青質的相互作用力在不斷減弱,導致吸附在瀝青質表面的膠質游離出來,瀝青質失去了保護。
通過CO2對油藏的適應性的文獻調研,可以得到CO2的注入會使原油以及巖石的性質產生變化,本文研究的具體結論如下:
(1)隨著CO2注入時間的增加,巖石的孔隙半徑、滲透率增大、不變或減小,親油性增強。
(2)隨著溫度以及作用壓力增加,CO2會使原油的密度降低。
(3)在溫度一定時,隨著作用壓力的增加,原油的黏度會先減小后增加最后趨于穩定;在作用壓力一定時,隨著溫度的增加,原油的黏度會降低。
(4)在溫度一定時,隨著作用壓力的增加,原油中C30+的含量會降低;在作用壓力一定時,隨著溫度的增加,原油中C30+的含量降低幅度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