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亞,常繼碩,余細勇
(廣州醫科大學 藥學院,廣東 廣州 510182)
危化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蝕性、放射性等危險特性,在儲存保管和使用過程中易發生事故并造成人員傷亡。高等醫學院校實驗室是使用危化品較頻繁的場所,若管理或使用不當,極易威脅到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如:2016年9月,某大學3名學生在實驗期間沒有做好溫度監控,在溫度較高時添加易爆品高錳酸鉀導致發生爆炸,兩名學生因防護措施不到位使面部和眼睛受到嚴重灼傷;2018年12月,某大學實驗室由于堆放大量的鎂粉、催化劑、磷酸鈉等危化品導致爆炸,造成3名正在進行實驗的學生死亡;2021年7月,某大學化學實驗室在實驗過程中發生火災,造成一名學生燒傷。時有發生的事故敲響了實驗室安全警鐘,各大高校應當加強實驗室的安全管理,特別是危化品的管理,著力實現科學、高效、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危化品分為易爆品、易燃液體、易燃固體、氧化劑、毒害品、放射性物品、腐蝕品、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八大類,如表1所示,其種類繁多,危險特性復雜,具有較大的潛在危險[1]。在國家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大背景下,各大高校的學科建設發展迅猛,科研方向不斷擴大,實驗室使用危化品的種類及數量不斷增加,同時使用頻率也不斷提高。根據統計,一個研究所或者教學實驗中心幾乎涵蓋了八大類危化品,由于實驗室建設落后于學科建設,存放危化品的設施配備不到位,普遍存在危化品存放于普通試劑柜、實驗桌面及通風櫥等地方,不同類危化品混存,大量危化品堆積的現象。

表1 危化品的分類
危化品的危險特性較復雜,缺乏防護措施極易發生事故。當前各高校學科建設得到迅速的發展,而實驗室的配套設施建設遲滯,對危化品管理缺乏規劃,實驗室普遍存在缺乏危化品儲存庫,無法實現集中管理,危化品零散地分布在各個實驗室。由于學校對安全管理專項經費投入不足[1],導致危化品缺乏科學的儲存及信息化管理、使用環境不達標,給長期使用危化品的師生造成嚴重的生命威脅。
大多數學校建立了實驗室安全工作小組,但針對危化品的管理沒有相應的三級聯動管理體系及安全工作小組[2],導致危化品的管理成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危化品的管理工作普遍沒有得到學院或者系領導的重視,部分課題組老師對安全管理人員的管理工作配合度低,存在僥幸心理,認為安全事故是小概率事件。并且,未建立適當的約束機制,無法形成較好的危化品管理工作導向,存在安全管理責任不明確的情況,導致危化品管理工作混亂、管理缺位、效率低。
師生的安全意識淡薄是引發事故的重要因素。由于針對危化品的安全培訓較少,導致很多同學甚至導師對危化品的了解存在嚴重不足,缺乏安全防患意識,存在禁忌品混放、不清楚危化品混合反應的注意事項、使用危化品時沒有做好應有防護等現象。目前很多高校實行實驗室準入制度[3],線上學習并考核通過獲得證書才可進入實驗室開展實驗研究,考核內容主要是全校師生對安全防范的基本認識,但少有針對危化品的詳細培訓及考核。這些使得真正有效的培訓沒有落實到位,缺乏安全演練及應急預案,學生遇到事故時慌亂,沒有具備相應的應急處理能力。
實驗室的設施建設是保障危化品安全科學管理的重要因素,學校應設立一定的專項經費用于硬件設施的建設。每個單位實驗室應建立獨立的危化品儲存庫,配備智能試劑柜、防爆柜及保險柜用于分類儲存危化品,每個儲存柜應安裝通風系統、監控系統及報警系統以改善危化品的儲存環境及管理手段。并且配備防毒面具、防護服、護目鏡、急救用品等防護用品,配齊滅火器、滅火毯、洗眼裝置、噴淋裝置等消防用品。
危化品的信息化管理體系依賴于實驗室配套的信息系統。學校應建設信息化管理平臺,例如,建立智能電子臺賬,出入庫時掃描打印條形碼張貼到試劑瓶上,便于及時統計更新;依托物聯網的多種傳感器的智能報警系統實時跟蹤危化品[1],對危化品進行全天候監控,在打開儲存柜門未及時關門、取用危化品未按時歸還、危化品發生泄漏時啟動報警,有利于專職管理人員了解危化品動向;設立智能庫存,記錄危化品庫存信息、久置試劑信息、配送訂單信息、入庫記錄及報廢記錄;引入人臉識別技術,經專職管理人員授權后才可領取常規危化品,并及時更新領取危化品人員信息,便于追根溯源,落實“誰使用、誰負責”制度。
2.3.1 建立三級聯動管理體系
完善的管理體系是落實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各高校應在實驗室安全三級聯動管理的基礎上針對危化品建立相應的三級聯動管理體系。學校應成立危化品管理安全工作小組,明確管理責任,分管實驗室工作的校領導為組長、二級單位黨政負責人為副組長、成員為各實驗室負責人及管理人員[4]。安全工作小組負責統籌布局危化品管理任務,推進相關工作的落實。
2.3.2 夯實責任主體、強化責任擔當
學院應明確黨政負責人為本單位實驗室安全工作主要領導責任人、明確各實驗室負責人為本實驗室安全工作的直接責任人、明確項目負責人為項目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明確導師為學生生命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以簽訂責任書的方式提高管理人員及實驗人員的責任意識,切實做到“誰管理,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從學校管理者到實驗室安全責任人、再到每一位使用實驗室的教職員工,通過層層遞進,壓實責任制度的落實。
2.3.3 落實專職管理人員團隊
合理配備危化品管理專職人員,專業人員應具備管理危化品的專業能力,特別是針對危化品出現風險時及時化解風險的能力以及有效處置風險事件的能力。專職人員應對危化品實施動態安全管理,如將危化品分類別儲存放置保管,并建立好安全臺賬,實時更新數量及種類,避免過期危化品大量堆積,做到對危化品的實時監控管理,從風險源頭實施有效管理。
各高校應當加大對危化品的安全培訓力度、拓展多樣化的培訓方式。對涉及危化品實驗的專業,應將危化品培訓列入必修課程,設定為考試科目,加強學生對危化品的學習了解,提高實操水平以及風險應對能力。在實驗教學時,教師應將安全培訓作為教學重點,對所用到的危化品進行詳細講解,明確危化品的危險特性及實驗過程中不同危化品可能發生的危險反應及防護措施,確保每位學生的規范操作[2]。此外,還要提高安全培訓頻率,定期線上線下開展專門針對危化品使用及安全防范的講座,舉辦危化品知識競賽并對優秀者給予一定獎勵,動員全校師生學習危化品知識,避免“上冷下熱”的現象。將危化品安全培訓視為重要項目管理,單位實驗室每年組織學生進行危化品安全培訓并派發實驗室安全學習手冊、導師組織專項安全教育及培訓并將實驗室安全教育列入項目課題組會的常規內容。
建立危化品突發事故的應急小組,完善從單位實驗室到學校的逐級報備制度,確保突發事故能得到立即響應。并定期開展不同類型危化品的應急預案演練,分析各單位危化品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及處理方案,制定各單位實驗室的應急預案制度[5]。另外,建立以計算機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大數據、云計算、融合通信應用為支撐的應急管理平臺,實現動態預警、模擬演練培訓、應急大數據輔助決策分析等功能,使突發事故的應急處理更具時效性。
凡需購買危化品時,需在學校辦公系統上填寫購置申請,并經實驗室負責人、學院分管領導、科研實驗中心領導、校領導審核同意后,再由專職管理人員統一通過正規渠道購買。購買后根據危化品的特性進行分類、分區存放于化學品試劑柜中,對易制毒(爆)的危化品實行雙人雙鎖入庫保管并在公安部門做好備案登記。
領取危化品時,需填寫危化品領取申請單,經實驗室負責人、學院分管領導同意后,由專職管理人員簽字并雙人開鎖領取,使用規范的運輸方式送達實驗室。使用危化品后,使用人員填寫危化品歸還表,由專職管理人員簽字后送回保管處,并做好詳細的入庫登記,填寫臺賬[6]。管理人員定期(視危化品數量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對危化品進行盤點,核對危化品種類及數量,及時清理過期危化品,在滿足實驗室使用需求的前提下,維持最小量的危化品保存。
使用人員在使用危化品之前應詳讀化學品安全卡,了解其危險特性及急救預防措施。開展實驗時,熟悉不同化學品之間發生的化學反應,預測使用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并做好相應防護措施,對較危險的實驗操作需在導師指導下進行。實驗結束后,及時清理并歸還危化品,避免遺留隱患。
在危化品安全管理生命周期末端,應做到嚴進嚴出,做好廢棄物的處理。危化品廢棄物處理不當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發生及環境污染,高校處理廢棄物應遵循“分類收集、定點存放、專人管理、集中處理”的原則[7]。每個單位實驗室設置廢棄物存放點并安裝試劑柜用于存放桶裝廢液及過期瓶裝試劑,在廢液桶上張貼危險廢物標簽,并寫明主要成分、化學名稱、危險情況及安全措施,瓶裝試劑要保持標簽清晰。高校普遍存在廢棄物大量堆積不及時回收處理的現象,學校的職能部門應與專業公司設定好廢棄物收集周期,提高廢棄物的處理頻率,及時處理廢棄物,減少長期存放的風險隱患。
隨著高等醫學院校學科建設的快速發展,對實驗室的建設也提出新的挑戰。各高校應結合自身危化品管理現狀,兼顧理論與實踐,在理論上高度做好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實驗室準入制度;在實踐上高度規范購買、領取、使用、歸還流程,加強實驗室設施建設及信息化管理,并加強安全培訓,規范廢棄物的處理,實現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