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玲
“夫門夜閉,閉而見月光,是有間隙也。”晚上睡覺時大門緊閉,還是留下一條細細的間隙,月光悄悄擠進屋子,斜灑在地上,皎潔純凈,在黑暗中越發顯得清幽朦朧。多么樸素的情景,多么美好的意境,這一切恰恰是“間”帶來的趣味,妙不可言。
竹子是“四君子”之一,是中國畫中最常見的景物。竹子的美在于修長挺拔、疏密有致,更在于枝與枝、葉與葉之間形成的間隙。我曾經住過一家酒店,院墻就是一叢挺立的斑竹。赤日炎炎的夏天,竹影婆娑,一陣微風吹來,青翠欲滴的竹葉沙沙作響,明媚的陽光透過竹隙射進房間,一縷縷、一絲絲。最有趣的是,竹墻外幾個孩童在奔跑嬉戲,鮮艷的衣著從竹縫一閃而過,于若隱若現之間綻放出別樣的趣味。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南北朝時期文學家吳均住在大山深處,山峰環繞,茂林修竹,鳥在房檐上飛翔,云彩竟然從窗里飄了出來。這么幽靜閑適的生活氛圍,是鳥雀和云霧帶來的,也是竹林間隙透出來的,處處透著愜意,讓人心生向往。
詩人杜甫深得間趣妙境。在一個有月的夜晚,他坐在樹間地帶觀賞小院夜景。“岑寂雙甘樹,婆娑一院香。交柯低幾杖,垂實礙衣裳。滿歲如松碧,同時待菊黃。幾回沾葉露,乘月坐胡床。”一棵樹孤獨冷清,一棵樹枝葉婆娑,穿過兩棵樹的間隙,可以看到松樹與菊花。通過樹間看世界,樹與樹,人與樹,花與樹,互不侵擾,又互為一體,奇特視角所表現出來的美感不容小覷。
明崇禎九年農歷十月二十
三日,旅行家徐霞客冒雨游覽貴溪城南,見到了掛榜山的一線天,山體一分為二,如同被利刀劈開一般,危崖相逼,只有二三米的距離。人在其中,通過間隙仰望長空,蔚藍的天空只剩下一條細細的線,宛如跨空碧虹。陰雨時節,山體滲出清澈的水滴,飄飄悠悠從天而降,像靈蚌吐珠,奇妙絕倫。人們喜歡“一線天”,除了驚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有山石夾臂形成的間趣。一個小小的間隙,光線長驅直入,人走過去,一半在光中,另一半迎著光,別有洞天。
吳冠中坐汽車去桂林,車上摩肩接踵,人頭攢動,他只好從別人腋下空隙中欣賞窗外掠過的風景。空蒙的山色、僻靜的小屋、若隱若現的樹林,山村美景讓他驚嘆不已。第二天,他專門借來自行車前去觀賞,卻再也找不到心心念念的山腳秋林。遺憾之余,吳冠中認為是汽車的速度成就了昨日勝景,我倒覺得應該有“間趣”的原因。
假如汽車在高速行駛,一個人要想在擁擠的人群中有一個自己的空間,必須不斷調整身體姿勢,才能看到一點點景致。多么彌足珍貴的鏡頭,每一瞬都值得欣賞,每一秒都值得珍惜。
朋友住在一樓,生銹的鐵皮隔斷被大風吹翻,朋友干脆更換了一組白漆木柵欄,柵欄的間隙神奇地拉進了鄰里之間的距離。沒多久,兩家人開始隔空聊天,談論天氣怎么樣,公園有沒有開放。春天,你家櫻花伸過來的樹枝,給我家平添了許多春色;秋天,我家的香梨成熟在你家窗外,惹得你家孩子口水直流。朋友說,柵欄隔而不斷,“間趣”美上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