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楠
同事發(fā)了一張植物開花的圖片給我,只見植株主桿由肉莖構(gòu)成,粗如中指,頗似袖珍的竹節(jié);舒展著的墨綠葉子在莖節(jié)的兩邊成對呈現(xiàn);淡黃色的花瓣盡情綻放,白中帶紅的花蕊藏于六個花瓣之中,花姿優(yōu)雅,玲瓏可愛。同事告訴我這是石斛。
石斛,是我國珍貴的中藥材之一,素有“藥中黃金”之美稱。中央電視臺的《地理·中國》欄目曾拍攝過紀錄片《絕壁仙草》。邊遠山區(qū)的人們冒著生命危險,去懸崖絕壁上采摘還魂草(石斛),因此在我的印象中石斛很貴重。
同事已經(jīng)養(yǎng)了兩年石斛,她說石斛喜歡生長在溫暖潮濕的樹木和石頭上,溫暖潮濕的氣候很適宜石斛生長,家庭盆栽做好補水工作即可。如果要想讓石斛莖干生長健壯,開花更鮮艷,就需要施肥來補充養(yǎng)分……聽著她如數(shù)家珍般的敘述,我不由內(nèi)心驚嘆:難怪石斛開得那么好。后來,我看到明代著名文學家楊慎的詩句,“風裊芭蕉羽扇斜,云峰苔壁對檐牙。滿城連日黃梅雨,開遍金釵石斛花”,它描寫在陰雨綿綿的梅雨季節(jié)里,石斛舒展花枝,紛紛盛開,可見它在潮濕的環(huán)境里怡然自得。
上月底,我去蘇州同里品嘗石斛宴后,更是激起了探究石斛的興趣。關(guān)于石斛最早的記載始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據(jù)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輯注》記載石斛“味甘,平,無毒。主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嬴瘦,強陰”。石斛長在人跡罕至的懸崖峭壁上,每日受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很難采摘。《道藏》把它列為“中國九大仙草”之一,與天山雪蓮、三兩重人參、百二十年首烏、花甲之茯苓、深山野靈芝、海底珍珠、冬蟲夏草、蓯蓉齊名。
千百年來,在南方民間,當有患者生命垂危時,人們會想方設(shè)法從懸崖峭壁上采來“救命仙草”,將其汁液喂入患者口中,令患者起死回生,這“仙草”就是石斛。被譽為“藥王”的孫思邈有百歲高齡,與他本人長期使用石斛養(yǎng)生有關(guān),而且這個“藥王”擅長運用石斛,曾多次使用石斛救治瀕臨死亡的患者。相傳唐代大文豪韓愈被貶潮州時,家眷也被趕出長安,韓愈因水土不服而染虛熱之癥,在生命垂危之際,他服用石斛后痊愈。
石斛也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和贊譽。大文學家蘇東坡寫詩:“山骨裁方斛,江珍拾淺灘。清池上幾案,碎月落杯盤。老去懷三友,平生困一簞。堅姿聊自儆,秀色亦堪餐。好去髯卿舍,憑將道眼看。東坡最后供,霜雪照人寒。”詩中的方斛就是石斛。這首詩是蘇軾和魯元翰的友情見證,既表達了詩人寄情山水、曠達閑適的自在之情,又將正氣凜然、志向高遠的豪情氣概交織在一起,表現(xiàn)出詩人的高尚情操。元代詩人陳樵有詩云:“樓閣天然石削成,山為棟宇石為楹。丹砂伏火有光景,石斛依空無死生。”小小的植物似有仙靈之氣,恒久永生,令人嘆為觀止。清代鄧顯鶴的《詠石斛花》寫盡了石斛清婉的風姿和其清靈的品格:“故曳黃學道妝,數(shù)莖風外婉清揚。非關(guān)水土天然活,略潤煙霞別自芳。高髻步搖金雀艷,深宮齲齒玉魚涼。何人為寄華陽洞,早辨山中服食方。”
“石斛叢生石上多,金釵一股贈嬌娥。”千年仙草石斛被代代傳誦,穿越了時空,款款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