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放
釣魚是一項歷史悠久的活動,目前可知的我國最早的釣魚活動出現(xiàn)在距今6 000多年前的陜西西安半坡遺址,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了可以用來垂釣的骨質(zhì)魚鉤。到了先秦時期,我國進入青銅鐵器時代,出現(xiàn)了銅質(zhì)與鐵質(zhì)魚鉤。除此之外,竿、線、浮等釣魚工具也已經(jīng)開始被應(yīng)用。《竹竿》有言:“籊籊竹竿,以釣于淇。”《采綠》中有詩句:“之子于釣,言綸之繩。”說明在這一時期,人們已經(jīng)會用竹竿和絲搓釣繩在江河中垂釣了。《呂氏春秋》也曰:“譬之若釣者,魚有小大,餌有宜適,羽有動靜。”這里的“羽”,就是浮標。
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釣魚不僅僅是古人用來謀生的手段,更成為一種休閑運動。《刻意》中寫道:“就藪澤,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在莊子看來,在一處水草豐盛的空曠之地釣魚,便可達到無為的境地。尤其在秦漢以后,唐宋以來,釣魚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上至皇帝下到百姓,癡迷于釣魚者數(shù)不勝數(shù)。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記載,宋真宗、宋仁宗父子多次在宮中和大臣一起開展賞花釣魚賦詩會。甚至每年春天,宋仁宗還會邀請一些志同道合的大臣一起舉辦釣魚比賽。一時間,釣魚風光無兩,民間也爭相效仿。《東京夢華錄》中也載有“多垂釣之士,必于池苑所買牌子,方許捕魚。游人得魚,倍其價買之”。
文人墨客對釣魚更是趨之若鶩,垂綸之詩、投竿之文不勝枚舉。即使“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也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縱然“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也要“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雖有幾許蕭瑟孤寂,但十分逍遙自在。當然文人釣魚,其意不僅在休閑,更在乎名利官場也。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釣魚故事便是人們熟知的“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呂是他的封姓,所以他又叫呂望。《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呂尚蓋常窮困,年老矣,以魚釣奸周西伯(即周文王)。西伯將出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姜尚在渭水遇到周文王后便放下魚竿,步入官場成為一代名臣。可見,姜太公名為釣魚,實為釣人。
自姜太公與周文王的故事流傳開來,古代文人就開始了模仿之舉。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秋,白居易遭遇喪母之痛和政治上的失意。為排解憂愁,白居易走到渭河邊,望著寂寥的秋景,心頭的郁積噴涌而出,遂持一竿竹在河邊垂釣,并作《渭上偶釣》:“昔日白頭人,亦釣此渭陽。釣人不釣魚,七十得文王。況我垂釣意,人魚又兼忘。無機兩不得,但弄秋水光。”白居易想起當年在渭河邊垂釣的姜太公,可是姜太公能“七十得文王”,而自己卻“無機兩不得”。類似這樣的詩句還有很多,比如張志和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陸游的“懶向青門學種瓜。只將漁釣送年華”,等等。
總之,在古人眼里,釣魚具有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它既承載了古人的閑情逸致,又可用來展示失意文人的野心與抱負。